凌十八:点燃近代广东农民革命烽火的先驱
凌十八,原名凌才锦,因排行十八,世人惯称凌十八 。清嘉庆二十四年九月初九日(公元1819年10月27日),他诞生于信宜钱排镇北内塘坳村。凌十八家境贫寒,祖辈世代为佃农,长期遭受地主的剥削与欺凌,生活苦不堪言。为谋求生计,凌家部分成员前往广西平南县种蓝,凌十八则留在家乡,与家人一同耕种田地,还经营着一间小小的茶水铺子。
投身拜上帝会,立志革命
清道光二十七年冬(公元1848年春节前后),凌十八前往广西平南县大同里探望父亲凌玉超及几位弟弟。在此期间,经山人村胡以晃介绍,他结识了洪秀全与冯云山,并加入了拜上帝会 。洪秀全、冯云山对凌十八的胆识与见识极为赏识,几人结拜为兄弟。此后,凌十八肩负起洪秀全与冯云山赋予的使命,回到信宜,全力宣传拜上帝教,着手组建拜上帝会。
当时的信宜,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阶级矛盾尖锐,民不聊生。凌十八深知,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唤醒广大贫苦农民的反抗意识。他参照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教教规、章程及具体做法,夜以继日地奔走于乡间。为了让教义更易于被农民理解和接受,他将拜上帝教的口号简化为 “共图义举,就必有出头之日,千万贫苦人民亦可得救”“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田同耕”。这些质朴的话语,如同一束光,照亮了贫苦农民心中的希望。经过两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信宜地区的贫苦农民纷纷响应,拜上帝会的队伍日益壮大,呈现出 “从之者如市” 的壮观景象。
破釜沉舟,全力筹备起义
随着拜上帝会势力的不断发展,到1850年春节后,凌十八已聚集了约二三千人。此时,洪秀全、冯云山部署各地拜上帝会 “团营”,大寮拜上帝会也面临着这一关键任务。“团营” 需要解决会众的住房、伙食等诸多实际问题,而资金成为首要难题。
凌十八深知,要想让广大会众彻底抛弃与封建社会制度妥协的念头,全身心投入革命,自己必须以身作则。他的家庭虽经多年努力,通过耕山种蓝积累了些许家业,拥有了房屋、田地和山场,但这些在他眼中,与革命大业相比,显得微不足道。经过与家人反复商议,凌十八毅然决定破釜沉舟,背水一战。道光三十年正月十九日(1850年3月2日),他将坐落塘坳的全部房屋、90亩7分水田、10亩5分旱地以及150多亩山场,全部断卖给彭成彩,所得价银340两,一分不留,全部上交大寮拜上帝会公库 。
凌十八的这一无私之举,极大地鼓舞了大寮拜上帝会的会众。很快,所有会众纷纷效仿,“老幼男妇,并家资什物牛只谷米,一概搬进大寮”。大家集中生活,费用由库房统一公平供给,形成了一种紧密团结、同甘共苦的氛围,为起义做好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在此期间,他们精心选择防御阵地,积极建设自卫设施,组织青壮年日夜练武,研究战术,打造武器,购置军需品,各项起义筹备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
英勇抗击清军围剿
凌十八领导的拜上帝会势力的迅速崛起,引起了清政府的极大恐慌。道光三十年七月二十日(1850年8月27日),信宜知县宫步霄率领2000余名兵勇气势汹汹地前来围攻。彼时,双方力量对比悬殊。清军训练有素,装备精良;而大寮拜上帝会虽拥众数千,但其中妇孺老弱占了很大比例,真正能作战的不过两三千人。且这些人虽经过一定训练,却缺乏实战经验,战法多源于《水浒》和《三国演义》,武器也大多简陋,一部分靠购买,大部分为自制。
然而,凌十八及其会众坚信正义在自己一方,毫不畏惧。为了有效打击敌人,他们采取了巧妙的战术。先是主动让出大寮,撤入莲塘,实行空室清野,以此麻痹敌人。当天夜间,凌十八亲率队伍奇袭大寮,成功抢走铳炮二十余口,打伤清军家丁马三,共伤毙壮勇数十人,随后浩浩荡荡地返回莲塘,进一步诱敌深入。次日,宫步霄将练勇分为四营,从不同方向包围莲塘。凌十八则舍近求远,率主力趁夜走小路迂回包抄敌后。八月二十九日 “黑早,大雾迷漫”,凌军如神兵天降,“拥进梭垌营盘”,打了清军一个措手不及。这一战,清军余士桢被杀,孔传东重伤,梅子岭营及大岭营皆被攻破,“诸营皆溃”。宫步霄恼羞成怒,于八月三十一日再次进犯莲塘,结果又中了凌十八的埋伏,流氓头子潭超拔及大批打手阵亡,宫步霄只得狼狈遁逃回城。
响应金田团营,心系会师大业
《中兴别记》记载 “道光三十年六月,上帝教匪洪秀全等会于桂平金田村起叛”,《天情道理书》也提到 “我们起义之时,伊等(指高州罗镜圩一班兄弟,即凌十八等)亦来,遵天父天兄圣旨,回去团营”。可见,凌十八确实参加了洪秀全发布金田团营令的重要会议。此后,大寮拜上帝会的一切工作,都围绕着团营金田这一核心展开。
由于需要进行充分准备,且不断受到清军进攻,还要应对清政府的 “招抚” 阴谋,凌十八等人未能立即成行。但他们无时无刻不心系金田团营。九月初一日(1850年10月5日),茂名县令胡宗政到莲塘进行 “招抚”,凌十八义正词严地宣布:“我等受金田之命,将起兵以谋天位。” 直至次年一月,凌十八才挥师西进。原本抄近路已抵达与信宜比邻的广西大伦,却又折回茂名的石村、化州的宝圩辗转进军,其中必有缘由。此时,金田已经起义,清军全力围攻太平军,桂东、桂南防守严密。凌十八强攻桂南重镇郁林,虽无法确定这是拜上帝会总部的部署,还是他自行改变的战略,但可以肯定的是,大寮起义军与太平军始终保持着声气相通。凌十八一面以大部队强攻郁林,吸引过万清军,减轻太平军压力,一面派先遣部队北上桂平大洋圩,试图与太平军会师。太平军也积极回应,先后攻打旧县圩之江口、勒马,但因天堑阻隔,会师计划最终未能实现。郁林未能攻克,凌十八遂回师信宜,仍一心想着 “出岑溪而会金田”。七月十一日(8月7日),凌十八攻克罗镜,试图打开出梧州或上湖南的通道,继续寻求会师机会。
坚守罗镜,谱写壮丽悲歌
凌十八攻克罗镜仅四天(七月十五日),两广总督徐广缙就率兵抵达高州城,并派巡道宗元醇带兵到信宜,设立西路大营,截断义军回信宜之路,旋即开始进攻罗镜圩。不久,新会参将卫佐邦部扼守大锣营要隘,清军在太平圩设东路大营,对罗镜形成合围之势。凌十八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但他毫不退缩,凭借罗镜的险要地势,精心构筑了三层坚固的防御工事。
最外层修筑了长达20多华里的坚固土城,随后设置炮楼、炮台;中间一层,在土城与圩之间的山林、水田、开阔地修筑大小炮台,挖掘陷坑、陷阱,树林中、墙边均布置炮位,相互呼应;圩内又分里、中、外三层,外层设置陷坑、陷阱,中层环圩开濠,濠内埋伏大炮,圩内用砖堵住西圩大街口,仅留东圩出入,街口同样布满坑堑,通往城内的入口设置炮台,遍地暗布竹钉、竹签,再用浮土掩盖。同时,凌十八开仓济贫,积极发动群众参军,自制火药,储备大量粮食,准备长期坚守。
八月初十(9月5日)后,徐广缙从全省调集兵勇万名、民团二千多人,携带多尊大炮,对罗镜展开反复进攻,却始终无法前进一步。高廉巡道宗元醇亲临水摆督战,“连战亦无功”;清军制作禾草牌抵御义军大炮,反被义军纵火烧死众多士兵。年底,徐广缙亲自到信宜指挥,在罗镜圩外挖濠、筑墙,濠内灌水,妄图困死义军。凌十八巧妙诱敌攻打西圩,伏炮炸死清军百余名。二月十八日(1852年4月7日)夜半,凌十八再次奇袭敌营,斩杀素有 “胆勇为一军冠” 之称的黄冈都司饶成龙,砍伤把总数人,斩杀清军百余人。官军接连战败,宗元醇多次想要临阵脱逃,却因徐广缙坐镇而不敢行动。三月二十四日(5月12日),起义军诱敌深入东圩,将其全歼,斩杀守备钟庆瑞。徐广缙恼羞成怒,处死两名千总,将另外两名千总枷号示众后流放,又调高州镇总兵福兴前来进攻,结果连攻十余日,均被起义军击退,咸丰皇帝为此哀叹 “朕寝馈之不安矣!”
咸丰二年五月初一日(1852年6月18日),广东巡抚叶名琛到罗定督战。他采取断绝凌十八义军粮草的残酷手段,致使义军陷入绝境,不得不采食野草、树叶充饥,饿死者众多。六月初四(7月20日)、初八日,清军两次进攻鬼子埝炮台和火药库,凌二十八腿部受伤。即便身处如此艰难的危境,起义军依然斗志昂扬,诵经之声清晰可闻,令叶名琛大为吃惊。六月十二日(7月28日),清军倾巢而出,分三路,每路又分三层五队,疯狂猛扑罗镜圩。此时,起义军仅剩下百余人,弹尽粮绝,饥饿难忍,但他们依然拼尽最后一丝力气,与敌人展开殊死肉搏,共伤毙清军337人。最终,全军壮烈牺牲。徐广缙等人的奏折中也不得不承认义军 “视死如归”“坚忍信从”,光绪《信宜县志》记载 “其党数千人,竟相从饿死而不变”,凌十八及其起义军以顽强的意志和英勇无畏的精神,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壮丽悲歌。
凌十八一家满门忠烈。他本人及凌二十、凌二十四均在保卫罗镜圩的战斗中英勇战死,凌玉超、凌二十八和凌十八的妻子在战斗中被俘后壮烈牺牲。凌二十九、凌三十参加了金田起义的行列,其中凌三十被封为天朝九门御林开国王宗・天福,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凌十八在太平天国 “开朝立国” 进程中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凌十八领导的起义,虽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在近代广东农民革命战争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是广东农民革命的一次伟大壮举,率先打响了太平天国革命战争的第一枪,为支援太平天国早期革命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凌十八及其所率领的起义军展现出的坚定信念、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永远值得后人铭记与敬仰,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