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真顺(1312-1436),出生于明潮州府揭阳龙溪都(今属潮州市潮安县),元末明初中国著名女诗人,120岁仍能写诗,125岁逝世,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女诗人。
郭真顺出身书香,幼而淑惠,“虽老于谋者无以过”。出嫁处士周瑶后双隐田园。元明更迭时世乱,她屡助夫避祸,并以诗歌保全村寨,成为千古美谈。她相夫课子,三子皆成名士。
郭真顺有诗词作品结集《梅花集》,佚。现存有120岁作的《归宁自序》2首,及《上指挥俞良辅引》、《渔樵耕牧四咏》、《赣州十八滩》等18首。
郭真顺:元末明初的传奇女诗人
1312年,元皇庆元年,郭真顺诞生于明代潮州府揭阳县之龙溪都(现今属于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县庵埠镇)的郭陇村。她宛如一颗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的明珠,以其卓越的诗才、非凡的智慧与漫长而精彩的人生旅程,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436年,明正统元年,这位传奇的女诗人走完了她125年的人生之路,但其诗作与故事,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郭真顺出身书香世家,父亲身为教谕,是潮州知名学者。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熏陶下,郭真顺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她天赋异禀,读书过目不忘,展现出远超常人的聪慧。青年时期,她已广泛涉猎经史子集,对诸子百家的学说了如指掌,在诗文词赋方面更是造诣颇深,尤其擅长古诗创作。其才华在当地早已声名远扬,成为众人眼中的奇女子。
郭真顺成年后,于元末嫁给了明潮州府潮阳县城西处士周瑶。周瑶,字伯玉,关于其籍贯说法不一,有潮阳西廓人、潮阳胪岗人以及《韩江闻见录》所记载的潮阳峡山人等不同说法。周瑶年少时便心怀志节,热爱读书。1371 - 1471(元至正)年间,周瑶被举荐为茂才,且成绩优异获“异等”评价,然而他却淡泊名利,不愿出仕为官。婚后,郭真顺与周瑶过着自耕自乐的隐居生活,二人读书课子,相濡以沫。他们夫妻间的恩爱与相敬如宾,恰似春秋时期晋国的郤缺夫妇,因此周瑶被人称作“海滨冀子”,足见其为人高洁,受人敬重。
郭真顺育有三子,皆有所成。长子周碏,字彦敬,官至栖霞县令;次子周砺,担任增城教谕;三子周矿,字彦器,在名儒选拔中拔得头筹,一路升迁,官至河南布政司参议。周碏之妻庄氏,同样是一位知书达理、深明大义之人。在贼寇攻陷村寨的危急时刻,为避贼辱,毅然引刀自刎,其节烈之举令人动容。周碏感怀妻子的忠义,此后终身未再娶。
郭真顺一生经历丰富,展现出诸多非凡的智慧与远见。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反元义军纷纷揭竿而起,盗贼也趁机四处劫掠。郭真顺与丈夫周瑶为避战乱,隐居于乡村。他们所在的村寨,一群年轻人打算以保卫乡村为名,啸聚举义。因听闻周瑶是学识渊博的长者,便推举他为首领,主持村寨事务。周瑶推辞不过,应允下来,并回家告知了郭真顺。郭真顺却敏锐地意识到,寨中的这些年轻人个个骁勇桀骜、刚愎自用,争强好胜,谁都不愿屈居人下。此时答应出任首领,无疑会成为“祸首”。她郑重地对周瑶说:“那些自恃才能、炫耀智慧的人往往会失败,轻视敌人、缺乏谋略的人必定会灭亡,不衡量自身德行与力量就争先出头的人会招来灾祸。这实际上是表面背负智勇之名,内里却要承受败亡的后果。”由于周瑶已经答应在前,郭真顺便为他想出了“称疾勿往”的计策。几天后,众人前来邀请周瑶,周瑶依计“佯卧不起”。众人深感失望,但仍期望他病愈后能主事。郭真顺见状,赶忙“敛衽再拜”,诚恳地说道:“诸位不知伯玉能力有限,承蒙错爱,委以重任。即便他能力不足,也本想努力奋进,不辜负大家期望,怎奈福薄灾生,突然患病,这或许是天意。还望诸位尽快另立贤能之人,以免错失良机。”众人觉得她所言在理,便另选了首领。然而,不久后众人因意见不合,竟杀害了所立首领,各自争雄,导致寨中大乱。周瑶因此幸免于难,人们无不佩服郭真顺的先见之明。
此前,寨中许多人既务农又经商,习惯囤积粮食以备战乱。郭真顺却独具慧眼,劝说周瑶不要积存余粮。同时,她还在夜晚悄悄纺制绳索,旁人皆不明白她的用意。待到寨中内乱,附近盗贼趁乱攻陷村寨,能抢走的财物被洗劫一空,抢不走的便付之一炬。慌乱之中,周瑶按照郭真顺的指示,用绳索绑住妻儿,自己也将自己捆缚起来,伪装成被抓的模样,从而未引起盗贼注意,得以趁机逃脱,逃至潮州府潮阳县溪头寨(今属汕头市潮南区)居住。
1367年(元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挥军大举进攻福建。次年,即1368年(明洪武元年)正月,效忠于元朝的割据势力陈友定被困于延平,服毒自杀未遂后被俘。其所控制的福建各州县以及潮州路皆归附明朝。潮州路总管王翰选择“浮海”离去。二月,朱元璋的军队从福建进军广东。明军一抵达广州,元朝守将何真便开城门投降,潮州也先于岭南各县归附明朝。三月,明朝在潮州设置兴化卫,任命俞良辅为兴化卫指挥。1369年(明洪武二年),明朝初期将兴化卫改为潮州卫,仍由俞良辅担任指挥。当时,尽管潮州及各县已归附明朝,但在广大农村和山区,仍有不少势力自立门户,未归顺朝廷。1371年(明洪武四年),俞良辅奉旨率领数千精兵从潮州出发,深入各地征讨残存的反明势力。大军所到之处,难以分辨百姓与匪寇,杀掠众多。溪头寨因地处偏僻,“时寨人尚未归附”,自然成为俞良辅军队的目标之一。在这危急关头,时年60岁的郭真顺挺身而出,创作了《上指挥俞良辅引》一诗。当大军即将入寨时,她“遮道上之”。这首诗共三十二句,言辞情真意切,极力向俞良辅说明溪头寨人并无反对朝廷的举动。俞良辅听后深受感动,感慨道:“此贤妇所居,其民必驯”,随后下令退兵。溪头寨因此得以保全,郭真顺以一首诗劝退大军的事迹,就此传为佳话,也保全了附近诸多乡村的安宁。
在潮阳县,还流传着郭真顺教子成名的轶事。据说,郭真顺的儿子周矿参加科考,高中榜眼。主考官将试卷呈送皇帝时,奏道:“臣观周榜眼文章秀逸,文笔娟丽,似有闺阁妩媚之态,甚是奇特!”皇帝召见周矿询问:“卿之文章书艺师从哪位高贤?”周矿如实答道:“臣自幼家贫,未能从师学习,臣的文章技艺,皆为母亲郭氏所教。”皇帝听后,称赞道:“真贤母也。”后来,郭真顺便被封赠为“郭氏贤母”,并立了牌坊。因其教子有方,被民间尊称为贤母。后来,她的长子周碏出任栖霞县令,次子周砺担任广东增城县教谕,三子周矿历任河南省布政司参议。
郭真顺一生创作了大量诗词,曾汇编有《梅花集》,遗憾的是,该诗集现已失传。如今我们能看到的,仅有《归宁自序》2首以及《上指挥俞将军引》《悼冢妇死难》《劝家雍睦》《松竹梅兰四咏》《赣州十八滩》等18首诗作。她的这些作品被选入《明诗别裁》及《中国历代女子诗词选》。其中,最为知名的当属《上指挥俞将军引》和《归宁自序》2首。《上指挥俞将军引》便是她在溪头寨向明军“遮道上之”,拯救村寨时所作之诗。而《归宁自序》则是她在120岁高龄时所写。
《上指挥俞良辅引》开篇便对俞将军极力颂扬,称赞他是明朝开国的重要武将,很早就追随明太祖南征北战,一路南下直至广东,恩威并施,气势非凡。接着诉说潮阳十年来饱受战乱之苦,幸得俞将军从远方带来天子对百姓的关怀。诗中描述将军威名远扬,所率精兵勇猛如虎,却又能以德服人,如同当年的晋将羊祜。如今在潮阳宣威布德,使田园得以恢复耕种,乡村安宁祥和。最后表达潮民会铭记将军的勋绩,愿在韩山摩崖勒石纪念。当时,白发苍苍的郭真顺在马前向俞将军陈词,既委婉又诚恳。俞将军被她的言辞深深打动,郭真顺进一步说明寨人并无反叛之意,俞良辅欣然下令退兵。郭真顺以诗文退兵的事迹,传颂千古,彰显了她非凡的智慧与勇气。此后,周瑶又曾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他依旧听从郭真顺的建议,以年老为由推辞。
《渔樵耕牧四咏》这组诗,充分展现了郭真顺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与生动的描写能力。如“朝泛桑浪水,暮归鹦鹉洲。一丝抛下处,牵动海天秋”,描绘渔夫清晨在桑浪水中泛舟,傍晚回到鹦鹉洲,抛下鱼线,仿佛牵动了海天之间的秋色,画面感十足。“脚踏千峰雪,肩挑万里云。斜阳归去路,挑入燧人村”,刻画了樵夫踏雪登山、肩挑重担,在斜阳下走向村落的形象。“身处茅茨陋,天开绿野宽。因天分地利,春雨一犁寒”,写出了耕者身处简陋茅屋,却面对广阔绿野,趁着天时地利,在春雨中耕地的情景。“目断羊肠险,身骑牛背安。夕阳芳草处,短笛数声寒”,描绘了牧童骑着牛,在夕阳芳草间,吹奏着短笛的悠然画面。这些诗作语言质朴,却生动传神,源于她长期生活在农村,对生活的亲身体验与深刻感悟。
120岁时所作的《归宁自序》,更展现出郭真顺历经岁月沉淀后的淡然心境。“天甲年来度二周,桑榆暮景雪盈头。五经立业儒家雅,三子成名壮志酬。桥梓有光联俎豆,柏舟无憾泛横流。阶前兰玉森森秀,斑彩扶来到首丘”,诗中回顾自己已度过两个甲子,虽已白发苍苍,但欣慰于凭借五经立业,尽显儒家雅致,三个儿子也功成名就,实现了自己的壮志。父子荣耀,夫妻情深,子孙满堂,如同芝兰玉树般优秀。她用质朴的笔触,描绘出宁静温馨的生活场景,表达了对生活的满足与感恩。此时,她的丈夫和儿子均已离世,但她依然康健。因怀念娘家,在孙子们的陪伴下归宁。故乡风物依旧,令她诗兴大发。她以平和的心态,知天乐命,又度过了5年,最终以125岁的高龄安然辞世。
明隆庆年间黄一龙篡修的《潮阳县志》、清顺治年间吴颖篡修的《潮州府志》等诸多史籍,都对郭真顺的生平事迹有着详细记载。这些记载不仅展现了她在文学上的才华,更凸显了她在生活中凭借智慧帮助家人、保全村寨的非凡功绩。
郭真顺堪称中国古代最长寿的女诗人,其传奇经历数百年来在文史界被传为佳话。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人名大词典》,将她与西汉的班昭、东汉的蔡文姬、宋朝的李清照等著名女诗人并列,足见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民国冼玉清在《广东女子艺文考》中评价她“幼聪颖,父教谕,授以书,辄不忘。通经学,旁及子史百家,能为诗,尤长于古”。清潮州知府吴颖称赞她“大年而至百岁侈已,加之而二十又五焉,如郭氏真顺,不更奇乎。其与夫皆隐也,有异识,教三子皆应运为名臣,而诗章因之以传,此岂可以寻常弁祎中求耶!”清代郑昌时在《韩江闻见录》中,对她在明初定鼎南下征诸寨时,挺身而出,以诗劝退俞良辅大军,表达潮汕人民渴望和平生活的举动给予了高度评价。清代蓝鼎元更是称誉她“为人有知识,善谈论,当世是非得失事,了了胸中。片言断决,虽老于谋者无以过也” 。郭真顺以其卓越的诗才、非凡的智慧与高洁的品格,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与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星辰,其故事与诗作将永远为后人所铭记与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