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耒[宋][公元1054年-1114年,苏门四学士,苏门六君子]: 江苏淮安淮阴人物 张耒,生于公元 1054 年,卒于公元 1114 年,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位列 “苏门四学士”“苏门六君子”。他为人正直坦率,性格豁达,才情横溢,在诗词文赋等多方面皆有不凡成就,其文学创作风格独具特色,对北宋文坛影响深远。籍贯为楚州淮阴(今江苏淮安淮阴)。在古代科举取士的体系下,虽无现代意义上的 “毕业院校”,但张耒自幼勤奋好学,饱读诗书,凭借自身努力踏上了文学与仕途之路。 张耒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他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良好的家庭氛围为他的成长提供了优越条件。在幼年时期,他便对书籍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家人的悉心教导下,开始接受系统的文化教育。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愈发勤奋刻苦,广泛涉猎经史子集,积累了深厚的文学底蕴。年少时,他便以文章崭露头角,其作品已显露出不凡的才华和独特的见解,在当地小有名气。 嘉祐八年(1063 年),年仅十岁的张耒随父宦游至南都(今河南商丘)。在这里,他接触到了更为丰富的文化资源,结识了许多文人雅士,这进一步拓宽了他的视野,激发了他对文学创作的热情。在南都期间,他潜心钻研文学,不断磨砺自己的写作技巧,为日后的文学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 熙宁四年(1071 年),张耒前往应天书院求学。应天书院作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汇聚了众多名师大儒和优秀学子。在书院中,张耒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与同窗们相互切磋交流,学术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他深受当时书院学风的影响,注重对经典著作的研读和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这在他日后的文学创作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在应天书院的学习经历,对张耒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丰富了他的学识,还培养了他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精神。 熙宁六年(1073 年),张耒参加科举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进士及第,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初入仕途,他被任命为临淮主簿。主簿一职虽职位不高,但张耒兢兢业业,认真履行职责。在任期间,他深入了解基层百姓的生活状况,目睹了民间的疾苦,这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他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将这些社会现实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使作品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元丰元年(1078 年),张耒在苏轼任徐州知州时,前往拜谒苏轼。苏轼对张耒的才华极为赏识,称其文 “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此后,张耒便投入苏轼门下,成为 “苏门四学士” 之一。在苏轼的影响下,张耒的文学创作风格逐渐形成。苏轼的文学主张和创作理念对张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他更加注重作品的自然流畅和情感表达,追求一种清新淡雅、质朴自然的文风。在与苏轼及其他苏门弟子的交往中,张耒不仅在文学创作上得到了启发和提高,还在思想境界和人格修养方面受益匪浅。 元丰八年(1085 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起用旧党,苏轼等人被召回朝廷。张耒也因此得到了升迁,先后任秘书省正字、著作佐郎、秘书丞、史馆检讨、起居舍人等职。在京城任职期间,张耒积极参与朝廷的文化建设工作,与众多文人雅士频繁往来,共同探讨文学艺术。这一时期,他的文学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词文赋作品。他的诗歌题材广泛,涵盖了自然景观、人生感悟、社会现实等多个方面。其诗风清新自然,语言质朴流畅,情感真挚动人。如《初见嵩山》一诗:“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通过对嵩山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在官场奔波后的疲惫与对自然山水的向往之情,意境清新,韵味悠长。 然而,随着政治局势的变化,北宋朝廷内部新旧党争日益激烈。绍圣元年(1094 年),哲宗亲政,重新起用新党,苏轼等旧党人士纷纷被贬。张耒因与苏轼关系密切,也受到牵连,被贬为润州(今江苏镇江)通判。此后,他又接连被贬至宣州(今安徽宣城)、黄州(今湖北黄冈)等地。仕途的坎坷并没有击垮张耒,反而使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的现实和人生的无常。在被贬期间,他虽然身处困境,但依然坚持文学创作,以诗词抒发自己内心的愤懑和对生活的热爱。他的作品在这一时期更加关注民生疾苦,反映社会的黑暗面,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元符二年(1099 年),张耒被贬到复州(今湖北天门),后又被贬至黄州。在黄州期间,他生活贫困,处境艰难,但他依然保持着豁达乐观的心态,与当地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生活,创作了许多反映百姓生活的作品,如《田家三首》等。这些作品以质朴的语言描绘了农民的辛勤劳作和生活的艰辛,表达了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宋徽宗即位后,曾一度起用张耒,任命他为黄州通判,后又改任兖州(今山东兖州)知州。但好景不长,崇宁元年(1102 年),新党蔡京等重新掌权,张耒再次被贬,被降为房州(今湖北房县)别驾,安置于黄州。此后,他的生活愈发艰难,居无定所,四处漂泊。但即使在这样的困境下,张耒依然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他的文学创作涵盖了诗词、散文、赋等多种体裁,其中以诗歌成就最为突出。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清新自然、婉约细腻之作,又有豪放洒脱、慷慨激昂之篇。他的散文作品也颇具特色,行文流畅,结构严谨,说理透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政和四年(1114 年),张耒在陈州(今河南淮阳)去世,享年六十一岁。他的一生虽然历经坎坷,但始终坚持文学创作,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文学创作风格对南宋的杨万里、范成大等诗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 张耒作为北宋时期的重要文学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在北宋文坛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他的文学成就和精神品质,至今仍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