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丁士美

淮安历史上第二位状元
丁士美[明][明朝状元] 江苏淮安淮阴人物 
丁士美,生于 1521 年,卒于 1577 年,是明代南直隶淮安府清河县(今淮安市淮阴区)人,为淮安历史上第二位状元。他为人缜密端重,以道义自持,淹贯经史,是一位在学术与仕途上皆有不凡成就的人物。在古代科举体系下,虽无现代意义上的 “毕业院校”,但他凭借自身努力,在传统教育的滋养下,踏上了科举致仕的道路。
丁士美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自幼便展现出超乎常人的聪慧与好学精神。在家庭的熏陶下,他对诗书典籍兴趣浓厚,勤奋攻读,立志通过科举考试实现自己的抱负,光耀门楣。其求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当时的环境下,廪生可领取官府月供六斗米,可那些年龄大、家境贫寒的廪生,常常偷偷分走丁士美的那份口粮,可他对此毫不计较,依旧专心向学,展现出非凡的涵养。
28 岁那年,即嘉靖二十八年,丁士美在应天府乡试中考得举人第 19 名,这一成绩让家人欣喜不已,“遂犒牛羊” 招待乡亲。然而,此后他接连两次参加每三年一次的会考(京考),皆遗憾落榜。但挫折并未打倒丁士美,他愈挫愈勇,继续苦读不辍。
嘉靖三十八年,38 岁的丁士美再次赴京赶考。途中,在山东遇到一位刘举人。这位刘举人家境优越,为人狂妄,见丁士美衣着普通、言语不多,便十分看不起他,甚至当着众多考生的面放言:“瞧你那样还自不量力,你要是能中进士,我刘某人就从你胯下钻过去。” 在之后的赶考路上,刘举人更是肆无忌惮地嘲弄丁士美,可丁士美涵养极好,只是一笑置之。
当年三月初的殿试,丁士美的文章从 267 名举人中脱颖而出,被选为 “十佳” 文章之一,呈送到皇帝面前审阅。世宗皇帝看后,觉得这十篇文章都颇为出色,难以定夺高下,于是决定将这 10 人召到金殿进行面试。丁士美面对皇上和文武百官,从容不迫,滔滔不绝地阐述自己的治国良策:“帝王之致治,是必君臣交儆,而后可以底德业之成;必人臣自靖,而后可以尽代理之责。” 并提出 “去三浮,汰三盈,审三计”。其中,“三浮” 指官浮于冗员、禄浮于冗食、用浮于冗费;“三盈” 指赏盈于太滥、俗盈于太侈、利盈于太趋;“三计” 则是有不终岁之计为下,有数岁之计为中,有万世之计乃为上。他的见解深刻且切中时弊,世宗皇帝听后龙颜大悦,连声称 “好”,并亲自用朱笔在其文章下写下 “君臣交儆,人臣自靖” 八字,遂将丁士美定为头名状元,当即授予从六品翰林院修撰一职。
高中状元后,丁士美声名远扬,还发生了一些与之相关的故事。当时,他已两任妻子去世,但他坚守道德底线,不为诱惑所动。先是京城一大户钱家,想将女儿许配给他,被他婉言谢绝,此事让他名声更盛。后来,同为翰林官的浙江人赵祖鹏,其女儿是权臣陆炳的继室,倚仗陆炳的势力富贵一时,赵祖鹏还有个才貌双全的小女儿待嫁,便想将其嫁给中年丧偶的丁士美,丁士美再次拒绝。而会元蔡茂春却仰慕赵家权势,入赘为婿,一时间,众人纷纷鄙薄蔡茂春,推崇丁士美。不久之后,陆炳去世,赵祖鹏也被贬谪,家境迅速衰落,蔡茂春在官场也屡遭不顺。丁士美的策论切中时弊,深受当时士大夫们的推崇,可由于他不愿与奸党同流合污,在大奸臣严嵩当道、明世宗已有二十年不临朝视事的情况下,官阶十年都未能得到升迁。
此后,丁士美在仕途上稳步前行,历任多个重要职位。隆庆六年(1572 年),他开始掌翰林院事。万历初年,他从礼部右侍郎改任吏部左侍郎兼学士,掌管招考和选人之大权。在此期间,他曾五次出任考试官,始终秉持公正选拔的原则,不受请托,不徇私情,选拔出的人才广受称赞。在任上,他 “高谊维风,清操振世”,坚决谢绝一切馈赠,哪怕是亲友也不例外。每次进见皇帝,他都能正言劝谏,反复开导,皇帝大多能够采纳他的建议。丁士美与人相处时,看似谦逊低调,仿佛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如果所谈内容不合他的心意,他也会毫不掩饰地流露出不满的神色。
丁士美不仅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在学术方面也贡献颇多。他曾参与或主持纂修国史、实录,还参与了重录《永乐大典》的工作。现存世的《永乐大典》,便是由丁士美等人重录的版本。他个人著有《经筵四书直解》一部,在《御选明诗》等诗集中,收录有他的六首诗,《中国历代状元诗・明朝卷》中还收录了他的《春光游宝光寺》一诗,此外,还有《高家堰记》等十几篇文章留存于世。其中,《高家堰记》写于万历元年(1573 年)二月,当时高家堰工程刚结束。高家堰即洪泽湖大堤,具有阻挡淮河洪泽湖水、防止向东淹毁田地的重要作用。隆庆六年九月到万历元年正月,高家堰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修筑工程。淮安知府陈文烛将治水视为淮地幸福或祸患的关键,“夙夜筹之”,并说服右副都御史、漕运总督王宗沐予以支持,安排致仕归乡的将军周于德等人具体管理工程。丁士美应陈文烛请求撰写了《高家堰记》,文中不仅记述了工程经过,还毫不留情地批评了那些对百姓和国家不负责任、不赞成修筑高家堰的官员,体现出他对国计民生的高度重视。同时,从相关信件往来可知,丁士美在这一宏大工程背后,发挥了谋划、支持、鼓励、协调、宣传等重要作用 。
明万历乙亥年(1575 年)6 月,丁士美的父亲丁儒去世,按照当时的封建道德和规矩,他需回家守孝三年。然而,在守孝期未满的万历丁丑年(1577 年)8 月初一中午,57 岁的丁士美因病 “卒于家中”。朝廷得知后,追赠他为 “礼部尚书”,谥号 “文恪”,并赐祭葬,将他安葬于老家淮安其父墓地西侧。
丁士美一生,无论是为学、为官还是为人,都堪称楷模。他为学针砭时弊、勤勉务实,在早年殿试策论中就展现出对革除弊端、澄清吏治的深远见识;为官清廉正直,不附权贵,在复杂的官场中坚守自我;为人端重,涵养深厚,以道义自持。明清两代对他的记载无不赞誉有加,他身上所展现出的勤勉务实的敬业态度、公正刚直的廉洁风范、敬谨谦恭的人格修养,至今仍值得后人铭记与学习。他的事迹,也成为淮安历史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激励着后人不断奋进。
上一篇:赵耀东下一篇:吴承恩
明清小说四大家
明初道士
明朝开国皇帝
明朝末年名将
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
明朝开国功臣
明朝官员
明神宗朱翊钧第七子
明末清初杰出的书法家、文学家
明代潮州名贤
明代的清正廉吏
原重庆市委书记
开国少将
文艺耕耘者
淮安历史上第二位状元
中国科学院院士
南宋末诗人、画家
淮安历史上第二位状元
西晋时期官员与法律学家
苏门四学士,苏门六君子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