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顺帝刘保(115年-144年9月20日) ,东汉第八位皇帝(125年12月16日-144年9月20日在位 ),汉安帝长子,恭愍皇后李氏所生,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科举制的奠基人。 永宁元年(120年)被邓太后立为太子 。延光三年 (124年)被汉安帝废为济阴王。次年(125年),安帝驾崩,其皇后阎姬拥立北乡侯刘懿即位,旋卒 。刘保的乳母宋娥发动“西钟政变” ,诛杀阎太后手下的宦官群体,迎立刘保为帝。刘保即位后,发动夺宫之变,诛杀阎氏外戚并从阎太后手中夺回天子玺绶。在位期间勤理国政,纪纲四方,使天下获安;严厉打压宦官,将宦官十九侯集体革职并逐出洛阳,处死多个干政的宦官,使得东汉宦官势力大为削弱。政治上,对察举制进行改革,推行“阳嘉新制”,建立分科考试的选官制度,开辟了科举制的萌芽 ,为中国科举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并影响到了北宋王安石变法;废除“谪罚输赎制”(赎罪金),派出“八使”巡行天下,惩治贪污腐败,澄清吏治。文化上,扩建太学广招学生,创下了两汉太学校舍面积的最高纪录。科技上,将张衡官复原职,使地动仪得以面世。外交上,收复西域,击败鲜卑,实现中国与南洋群岛的首次直接交往。建康元年(144年)去世,享年三十岁,谥号孝顺皇帝,葬于宪陵,庙号敬宗(后被废除)。 刘保在位期间号令自出、知人善任,天下名士得其重用,使得“东京之士,于兹盛焉”;同时积极改革,限制宦官、打击外戚、伸张皇权、政治清明, [99]被后世史家誉为东汉的中兴之时。 孝顺皇帝刘保:东汉中兴路上的徘徊者 孝顺皇帝刘保(公元 115 年 — 公元 144 年),河南郡雒阳县(今河南洛阳)人,东汉王朝第八位皇帝(公元 125 年 — 公元 144 年在位),汉安帝刘祜的长子,母亲为恭愍皇后李氏 。刘保生性简朴淳厚,为人仁慈善良 。他在位期间,试图力挽东汉走向衰落的局势,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包括平反冤狱、改革察举制等,在军事上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实现了中国与南洋群岛的首次直接交往 。但他后期重用外戚,为梁氏外戚专权埋下祸根 。 一、早年坎坷,被废为王 刘保出生于元初二年(公元 115 年) 。其母李氏本是宫人,生下刘保后,遭阎皇后嫉妒,被鸠杀 。刘保自幼便展现出与年龄不相符的聪慧,刚入学读书,就能吟诵《孝经》章句 。邓太后对他的聪慧十分欣赏,认为他适合继承大统 。永宁元年(公元 120 年),年仅六岁的刘保被汉安帝册立为太子 。 然而,平静的太子生活并未持续太久 。延光三年(公元 124 年),汉安帝的乳母王圣、中常侍樊丰、大长秋江京诬陷刘保的乳母王男和厨监邴吉,汉安帝偏听偏信,将王男和邴吉杀害 。刘保经常为此叹息,王圣等人害怕刘保日后报复,于是联合樊丰、江京,诬陷刘保,称其行为不端,不宜再为太子 。汉安帝在他们的蛊惑下,不顾大臣们的反对,于延光三年九月丁酉(公元 124 年 10 月 1 日),将刘保废为济阴王 。刘保虽被废,但他性格坚韧,并未因此沉沦,在困境中默默等待机会 。 二、宦官拥立,登基为帝 延光四年(公元 125 年)三月,汉安帝在出宫祭祀时驾崩 。阎皇后为了长久把持朝政,与阎显兄弟、江京等人伪装汉安帝活着的假象,一直到回宫后才为其发丧 。阎皇后临朝摄政,任命阎显为车骑将军 。为了便于掌控,他们选择了年少的北乡侯刘懿为帝 。刘保因已被废黜,不能进殿参与汉安帝的丧事,他悲伤哀号,茶饭不思,朝堂内外皆为他的遭遇感到痛心 。 同年十月,刘懿病重,江京建议阎显早做打算,尽快选定下一任继承人 。由于此前他们未拥立刘保,担心刘保上位后会报复,所以打算征调其他王子 。不久,刘懿病逝,阎显、江京等人奏请太后阎姬秘不发丧,立即征召济北、河间两国的王子前来,并聚集士兵,关闭城门自守 。 十一月,济北、河间两国的王子还未到来,中黄门孙程等十九人发动政变 。他们杀死了江京、中常侍刘安、陈达和他们的同党,然后在德阳殿迎接时年十一岁的刘保登基 。刘保召集尚书和仆射以下的官员,让他们跟随自己前往南宫;又留下孙程等人驻守宫门,隔断内外联系 。之后,刘保登上云台召集百官,宣布登基称帝,并下令虎贲卫士和羽林卫士守卫南北宫的诸多大门 。 阎显当时在宫中不知所措,小黄门樊登劝他用太后的诏令调集士兵抵抗 。阎显召越骑校尉冯诗前来,向他许以好处,希望他能支持自己 。冯诗假意答应,出去后斩杀阎显同党樊登,随后返回自己的军营 。阎显的弟弟卫尉阎景听到消息后,率领军队入宫,尚书郭镇率卫士出击,将阎景斩杀 。此后,刘保派遣使者进入北宫,夺取了皇帝的玉玺和印绶 。他亲自前往嘉德殿,派使者逮捕阎显和他的两个弟弟,将他们抓到监狱处死,把阎太后迁到离宫居住,其家属都流放边疆 。刘保下诏给司隶校尉,表明只诛杀阎显、江京和他们的亲属,其他人一概从宽处理 。刘保将帮助自己即位的孙程等十九名宦官都封为侯爵,并赏赐他们大量金银车马,其余功臣也各有赏赐 。 三、平反冤狱,改善吏治 刘保即位后,首先着手平反冤狱 。已故太尉杨震曾因直言进谏,得罪了宦官樊丰、周广等人,被诬陷致死 。刘保为杨震平反,将当初诬陷杨震的宦官樊丰、周广等人诛杀,又将杨震的两个儿子任命为郎中,赠送他们银钱百万,并以三公的礼仪将杨震改葬在华阴(今陕西华阴)潼亭 。这一举措,不仅为杨震洗刷了冤屈,也向天下表明了刘保整顿吏治、惩处奸佞的决心 。 在吏治方面,刘保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永建元年(公元 126 年),中常侍张防滥用权势,收取贿赂,司隶校尉虞诩依法追究,却反被张防打压诬陷,被罚去左校服役 。宦官孙程等人上表维护虞诩,怒斥张防,刘保起初大怒,将孙程等十九人全部免官,并令其离开京城去往封地,后经虞诩的儿子虞顗与他名下上百门生向中常侍高梵申诉,高梵上报刘保,刘保当天就释放了虞诩,并将张防流放边疆,其党羽贾朗等六人或处死或罢黜 。此后,刘保还多次派使者巡察地方,监督官员的行为,对贪污腐败、欺压百姓的官员进行惩处 。 四、改革察举,选拔人才 东汉时期,察举制存在诸多弊端,贵戚操纵察举,权门请托,贿赂公行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阳嘉元年(公元 132 年),尚书令左雄提出改革建议:“自令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 。” 刘保采纳了左雄的提议,推行察举制改革,史称 “阳嘉新制” 。 “阳嘉新制” 的改革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设定年龄限制,察举对象一般要年满四十,如确实 “有茂才异行”,也可破格察举 。二是建立考试制度,“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即儒生察举要考试经学,文吏则考试奏章律令方面的技能 。考试制度的确立,增加了察举操作上的确定性与规则性,防范了豪强世家互相勾连请托 。左雄亲自把关查验各郡执行情况,因济阴郡贸然推荐一名年未及四十的孝廉,左雄发起查核整治,将违制察举的济阴太守胡广等十余名官员罢免黜退 。此后十余年间,各地对察举制度敬畏有加,汉朝的察举风气为之一正 。阳嘉新制所确立的分科考试制度,对后世科举制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 五、军事外交,有得有失 在军事方面,刘保在位期间,东汉面临着诸多边疆问题 。鲜卑人多次劫掠辽东、玄菟一带,刘保派护乌桓校尉耿晔率领南单于攻击鲜卑,将其击溃 。西域长史班勇、敦煌太守张朗先后攻破焉耆、尉犁、危须三国 。为抵御匈奴的劫掠骚扰,刘保下令在伊吾开设屯田,设置伊吾司马一人 。 阳嘉二年(公元 133 年)三月,刘保派遣匈奴中郎将王稠联合南匈奴讨伐鲜卑,并成功将其击败 。此后数年,东汉军队同匈奴、羌人、北匈奴、乌桓多次发生战争,互有胜败 。永和二年(公元 137 年),武陵蛮围攻充城,并劫掠夷道,刘保派遣武陵太守李进讨伐,将其击败,后又选拔良吏安抚武陵蛮 。同年五月,象林蛮叛乱,交趾刺史樊演调集交趾、九真士兵讨伐,士兵因不满前往远方作战而发动叛乱,攻击州府 。樊演虽平定叛乱,但象林蛮势力愈发庞大 。刘保依照大臣李固的建议,任命祝良为九真太守,张乔为交趾刺史,二人成功招抚象林蛮,降服数万人,平息叛乱 。 在外交方面,永建五年(公元 130 年)春正月,疏勒国王遣侍子来京师,大宛、莎车国王皆派遣使者上贡 。此后,东汉实现了与南洋群岛的首次直接交往,拓展了东汉王朝的势力范围 。 六、宠幸外戚,埋下隐患 刘保执政后期,逐渐宠幸外戚 。阳嘉元年(公元 132 年)正月,刘保册立梁妠为皇后 。此后,梁氏家族的势力开始膨胀 。梁妠的父亲梁商被任命为大将军,梁商病逝后,刘保又任命梁商之子梁冀为大将军,侍中梁不疑为河南尹 。梁冀为人残暴,飞扬跋扈,在朝中结党营私,排除异己 。大臣张纲弹劾梁冀、梁不疑,认为他们残害忠良,刘保虽知道张纲所言属实,但并未听从他的意见 。刘保对梁氏外戚的重用,为后来梁氏外戚专权埋下了祸根 。在梁氏外戚专权的后期,皇帝的废立都由梁氏家族掌控,东汉的政治陷入了更加黑暗的深渊 。 七、英年早逝,身后余波 建康元年(公元 144 年)四月,刘保派遣马寔攻击南匈奴左部,成功将其击败,匈奴、羌人、乌桓都纷纷向马寔投降 。同月,刘保任命长子刘炳为太子,改元建康,并大赦天下 。八月,年仅三十岁的刘保在玉堂前殿驾崩 。他死前留下遗诏,表示死后无须再建立新的寝宫和宗庙,下葬时只需穿着旧衣服即可,不允许陪葬珠宝美玉 。同年九月,刘保被埋葬于宪陵,庙号敬宗,谥号孝顺皇帝 。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 190 年),刘协以刘保无功德为由,将其庙号去除 。刘保死后,其子刘炳即位,是为汉冲帝 。但刘炳在位仅数月便夭折,东汉王朝再次陷入皇位继承的纷争之中 。 刘保在位期间,虽有中兴东汉的志向,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举措,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他后期对宦官和外戚的重用,使得东汉的政治局势愈发复杂,为东汉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他的一生,充满了挣扎与无奈,成为东汉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