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平帝刘衎(前9年-6年2月3日),原名刘箕子,汉元帝刘奭之孙,中山孝王刘兴之子,母卫姬,西汉第十四位皇帝。 汉哀帝于元寿二年六月二十七戊午日(前1年8月15日)病死后,王莽为便于弄权,不肯立年岁较长的君主,于当年七月迎立年仅9岁的中山王刘衎入宫,九月初一辛酉日(前1年10月17日)即位为帝 。次年改元元始。元始五年十二月,刘衎去世,一说被王莽毒杀,刘衎死后葬于康陵(今陕西咸阳西25里处)。 汉平帝刘衎:西汉末年的悲剧帝王 汉平帝刘衎(公元前 9 年 — 公元 6 年),籍贯沛郡丰邑(今江苏丰县),是西汉第十四位皇帝。刘衎在位时年仅 9 岁,因年幼而成为王莽专权的傀儡,虽有中兴汉室的志向,却在王莽的严密控制下难以施展,其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 一、幼年即位,王莽掌权 刘衎原名刘箕子,是汉元帝刘奭之孙,中山孝王刘兴之子。元寿二年(公元前 1 年),汉哀帝刘欣驾崩,因其无子,在太皇太后王政君的主持下,刘衎被拥立为帝,时年 9 岁。刘衎即位后,由太皇太后王政君垂帘听政,大司马王莽秉持朝政。 王莽在汉哀帝时期曾因外戚势力的斗争而暂时失势,但随着汉哀帝的驾崩,王政君重新掌握了局势,王莽也再度崛起。王莽善于伪装,他在朝廷中广施恩惠,拉拢人心,很快便树立起了良好的形象。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王莽对刘衎进行了严格的控制。他将刘衎的母亲卫姬及其他亲属留在中山国,禁止他们前往长安,以防止外戚势力对自己构成威胁。 二、王莽专权下的朝政 在朝堂之上,王莽独揽大权,他排除异己,将不服从自己的官员纷纷罢免或杀害。为了进一步控制刘衎,王莽还安排自己的亲信担任重要官职,在朝廷中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刘衎虽然贵为皇帝,但实际上却没有任何权力,只能听从王莽的摆布。 元始元年(公元 1 年),王莽暗示益州官员,让塞外少数民族进献一只白雉。白雉在古代被视为祥瑞之物,王莽借此机会大做文章,称这是自己辅佐皇帝的功劳。朝廷中的一些官员为了讨好王莽,纷纷上书请求赐予王莽 “安汉公” 的称号。王政君批准了这一请求,王莽假意推辞一番后,接受了 “安汉公” 的封号,并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权力。此后,王莽又通过一系列手段,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刘衎为皇后,进一步巩固了自己与皇室的关系。 三、刘衎的成长与反抗意识 随着年龄的增长,刘衎逐渐对王莽的专权产生了不满。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处境艰难,试图摆脱王莽的控制。虽然刘衎年纪尚小,但他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对皇权的渴望。他对王莽禁止自己与母亲相见的行为十分愤怒,内心对王莽的怨恨也日益加深。 元始三年(公元 3 年),刘衎的母亲卫姬思念儿子,上书请求前往长安看望刘衎。王莽坚决不同意,他担心卫姬来到长安后会形成新的外戚势力,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刘衎得知此事后,对王莽的行为更加反感。他在宫中时常流露出对王莽的不满情绪,这些情绪逐渐被王莽察觉。 元始四年(公元 4 年),刘衎在未央宫举行加冠礼,标志着他已经成年。按照惯例,成年后的皇帝应该亲政,但王莽却丝毫没有归还权力的意思。刘衎心中十分无奈,但他并没有放弃反抗的念头。他开始暗中观察朝廷中的局势,试图寻找机会摆脱王莽的控制。 四、王莽的进一步操控与刘衎的悲剧结局 为了彻底掌控刘衎,王莽采取了更加严厉的手段。他在刘衎身边安插了大量眼线,监视刘衎的一举一动。刘衎的一言一行都被王莽知晓,他的反抗计划也难以实施。 元始五年(公元 5 年),在腊日,王莽向刘衎进献椒酒。刘衎喝下椒酒后,突然发病,身体疼痛难忍。刘衎意识到自己可能被王莽下毒,但此时他已无力反抗。在痛苦中挣扎了几天后,刘衎于十二月丙午日(公元 6 年 1 月 4 日)驾崩,年仅 14 岁。 关于刘衎的死因,虽然史书没有明确记载是王莽下毒,但从当时的局势和种种迹象来看,王莽嫌疑极大。刘衎的死,使得西汉王朝失去了一位有可能改变命运的皇帝,也让王莽更加肆无忌惮地篡夺汉室江山。 五、历史影响与评价 汉平帝刘衎在位期间,虽然试图反抗王莽的专权,但最终未能成功。他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在王莽的操控下,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甚至连生命都无法保全。刘衎的遭遇,反映了西汉末年政治的黑暗和腐败,以及外戚势力对皇权的严重威胁。 刘衎的去世,为王莽篡汉创造了条件。王莽在刘衎死后,立年仅 2 岁的刘婴为皇太子,自己则以 “摄皇帝” 的身份掌控朝政。公元 8 年,王莽正式称帝,建立新朝,西汉王朝宣告灭亡。刘衎作为西汉的末代皇帝之一,他的命运与西汉王朝的命运紧密相连,他的悲剧也成为了西汉王朝覆灭的一个缩影。尽管刘衎在位时间短暂,且未能改变西汉的命运,但他试图反抗权臣的行为,也体现了他对皇权的坚守和对国家的责任感,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独特的印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