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刘启(前188年—前141年3月7日),西汉第六位皇帝(前157年7月12日—前141年3月7日在位)。其父为汉文帝刘恒,其母为孝文窦皇后窦氏(即窦太后)。 刘启10岁时被立为太子,期间因弈棋事件误杀刘濞之子,被刘濞怀恨在心,暗中伺机谋反。后元七年,汉文帝逝世,刘启登基为帝。即位初期,采纳晁错削藩的建议,削夺各诸侯王的封地。景帝三年,刘濞联合六位诸侯王,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后刘启杀掉晁错企图平息叛乱无果,又任命周亚夫为将,历时三月平定叛乱。刘启乘势下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景帝十六年(前141年),驾崩于未央宫,享年四十八岁,谥号孝景皇帝,安葬于阳陵。 刘启继承汉文帝黄老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重农抑商,轻徭薄赋,实行三十税一,厉行节俭,减轻刑罚,振兴文教,略修礼仪。同时采取“南抚劲越,北和强胡”策略,继续与匈奴和亲,对南越安抚,注重积极防御,在匈奴接壤地区设立关市,和匈奴贸易。但刘启因母亲窦太后的缘故大封外戚为侯,开启了汉代以姻亲封外戚为侯的先河;同时因劾奏之恨报复张释之、因吮痈之怨迫害汉文帝宠臣邓通、腰斩恩师晁错、冤杀大将周亚夫,故而后世学者评价道“景帝忌克少恩,无人君之量”、“景帝之失道非一也”。 景帝之治,取得了“流民既归,户口亦息”“移风易俗,黎民醇厚”的治绩。为刘彻的“汉武盛世”奠定了基础,完成了从文帝到武帝的过渡。 汉景帝刘启:守成与变革的西汉帝王 汉景帝刘启(公元前 188 年 — 公元前 141 年),生于长安,籍贯沛郡丰邑(今江苏丰县) 。他是西汉第六位皇帝,汉文帝刘恒与窦皇后之子 。刘启性格果敢坚毅,在位期间继承和发展了汉文帝的政策,进一步推动了 “文景之治” 的繁荣 。同时,他平定七国之乱,加强了中央集权,为汉武帝时期的大一统局面奠定了坚实基础 。 一、年少立储,初露锋芒 刘启出生于汉文帝即位之前,彼时刘恒还是代王 。刘启自幼聪明伶俐,深得父母喜爱 。汉文帝即位后,刘启的地位也随之提升 。汉文帝前元元年(公元前 179 年),刘启被立为太子 。成为太子后的刘启,接受了严格的皇家教育,学习儒家经典、治国之道以及军事谋略等知识 。在学习过程中,刘启展现出了对政治事务的浓厚兴趣和敏锐的洞察力 。 有一次,刘启与吴王刘濞的太子刘贤下棋 。刘贤自幼养尊处优,性格骄横,在棋局中与刘启发生争执,态度十分傲慢 。刘启一怒之下,拿起棋盘砸向刘贤,不料竟将刘贤砸死 。此事引起了轩然大波,吴王刘濞因此对刘启和汉文帝心怀怨恨 。这一事件也让刘启初次见识到了皇室内部矛盾的复杂性和严重性,为他日后处理与诸侯王的关系埋下了伏笔 。 二、登基为帝,延续文治 汉文帝后元七年(公元前 157 年),汉文帝刘恒驾崩,刘启顺利登基,是为汉景帝 。刘启即位后,继续推行汉文帝时期的休养生息政策 。在经济上,他重视农业生产,多次下令减轻农民的田租 。汉文帝时期曾多次减免田租,刘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田租由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这一举措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同时,刘启鼓励发展工商业,开放山林川泽,允许百姓自由开采矿产、渔猎等,推动了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 在政治上,刘启继承了汉文帝的用人政策,任用了一批有才能的官员 。他继续推行以德治国的理念,注重选拔品德高尚、清正廉洁的官员 。例如,他任用郅都为中尉,郅都执法严酷,不畏权贵,敢于打击豪强势力,使得京城的治安得到了极大改善 。刘启还重视法律的改革,他认为法律应该更加公平公正,于是对一些不合理的法律条文进行了修订 。他废除了一些残酷的刑罚,如废除了肉刑中的劓刑(割鼻)和斩左、右趾等刑罚,改为笞刑(用竹板或荆条打人背部或臀部),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刑罚的人道化 。 三、削藩之举,引发叛乱 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王的势力日益膨胀,对中央政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刘启深知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决心采取措施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御史大夫晁错多次向刘启进言,建议削藩 。晁错认为,诸侯王势力过大,必然会对中央政权产生异心,只有削减他们的封地,才能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刘启采纳了晁错的建议,开始逐步推行削藩政策 。 汉文帝前元三年(公元前 154 年),刘启以各种罪名先后削去了楚王刘戊的东海郡、赵王刘遂的常山郡以及胶西王刘卬的六个县 。这一系列削藩举措引起了诸侯王的强烈不满 。吴王刘濞早就对中央政权心怀怨恨,此次削藩更是让他找到了借口 。他联合其他六个诸侯国,以 “诛晁错,清君侧” 为名,发动了叛乱,史称 “七国之乱” 。 七国之乱爆发后,叛军迅速西进,声势浩大 。刘启起初有些惊慌失措,为了平息叛乱,他听信了袁盎的建议,斩杀了晁错 。刘启以为杀了晁错,叛军就会退兵,然而吴王刘濞等人并没有停止叛乱的脚步,他们的真正目的是夺取皇位 。刘启这才意识到自己被叛军欺骗,于是下定决心武力平叛 。 四、平定叛乱,加强集权 刘启任命周亚夫为太尉,率领三十六位将军前往平叛 。周亚夫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他认为叛军士气正盛,正面交锋难以取胜,于是决定先避其锋芒,坚守不出,等待叛军粮草耗尽、军心大乱时再发动攻击 。周亚夫率军到达荥阳后,迅速占据了有利地形,加强防御工事 。 叛军在进攻梁国时,遭到了梁王刘武的顽强抵抗 。梁王是刘启的亲弟弟,他拼死守卫梁国,为周亚夫的军事行动争取了时间 。周亚夫则按照既定战略,坚守壁垒,拒绝救援梁国 。梁王多次向周亚夫求救,周亚夫不为所动 。梁王无奈之下,向刘启上书求援 。刘启下令周亚夫救援梁国,但周亚夫仍然坚持自己的战略,没有出兵 。 在周亚夫的坚守下,叛军粮草逐渐耗尽,军心开始动摇 。周亚夫见时机成熟,果断发动攻击 。他派出精锐部队,切断了叛军的粮道,然后发起全面进攻 。叛军在周亚夫的攻击下,迅速溃败 。仅仅三个月,七国之乱就被平定 。吴王刘濞逃到东越,被东越王杀死;其他参与叛乱的诸侯王也纷纷自杀或被杀 。 七国之乱的平定,是刘启统治时期的重大事件 。此次叛乱的平定,使西汉王朝的中央集权得到了极大加强 。刘启趁机对诸侯王的势力进行了进一步削弱 。他下令取消了诸侯王的治民权,将诸侯国的行政权收归中央 。同时,他还减少了诸侯国的官员数量,降低了诸侯国官员的级别,使得诸侯国的地位与郡相当 。通过这些措施,刘启有效地消除了诸侯王对中央政权的威胁,为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基础 。 五、与匈奴的和战 在处理国内事务的同时,刘启也面临着来自北方匈奴的威胁 。匈奴在汉文帝时期就时常侵扰边境,刘启即位后,匈奴的侵扰仍未停止 。为了维护边境的和平与稳定,刘启采取了和战并用的策略 。 一方面,刘启延续了汉初的和亲政策 。他将宗室女子嫁给匈奴单于,同时每年向匈奴赠送大量的丝绸、粮食、酒等物品,以换取边境的暂时和平 。通过和亲,双方保持了一定的贸易往来,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另一方面,刘启也加强了边境的防御力量 。他在边境地区设立了许多烽火台,加强了对匈奴的监视 。同时,他还训练了大量的骑兵,提高了汉军的战斗力 。一旦匈奴入侵,汉军能够迅速做出反应,进行抵抗 。 在一些小规模的冲突中,汉军也取得了一些胜利 。例如,在一次匈奴入侵时,汉军将领李广率领少量骑兵与匈奴遭遇 。李广凭借着自己的勇敢和智慧,成功地击退了匈奴 。李广的英勇表现,极大地鼓舞了汉军的士气 。虽然刘启时期与匈奴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但他通过和战并用的策略,有效地维护了边境的和平与稳定,为国内的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 六、晚年政治与逝世 随着年龄的增长,刘启的身体逐渐衰弱 。在晚年,他更加注重国家的稳定和传承 。在继承人问题上,刘启最初立栗姬所生的刘荣为太子 。但后来,由于栗姬的嫉妒和无礼,刘启对她逐渐失望 。与此同时,王娡和长公主刘嫖联手,通过各种手段促使刘启改变了主意 。最终,刘启废除了刘荣的太子之位,改立王娡所生的刘彻为太子 。 公元前 141 年正月,刘启在未央宫驾崩,享年四十七岁 。他在位期间,继承和发展了汉文帝的事业,使西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他平定七国之乱,加强了中央集权,为汉武帝时期的大一统局面奠定了基础 。刘启逝世后,谥号为景皇帝,葬于阳陵(今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正阳镇张家湾村北) 。 汉景帝刘启是西汉历史上一位承上启下的重要皇帝 。他在汉文帝开创的 “文景之治” 基础上,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使西汉的国力进一步增强 。他果断地平定七国之乱,加强了中央集权,为西汉王朝的长期稳定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统治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世帝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