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秉文[宋][公元1159年-1232年] 河北邯郸市磁县人物 赵秉文:金代文坛巨擘的传奇人生 赵秉文(1159 年 - 1232 年 6 月 2 日),字周臣,晚号闲闲老人,磁州(今河北磁县)人。他是金朝著名的学者、书法家,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以其卓越的才华和高尚的品格,在文学、书法、学术等多个领域绽放出耀眼光芒。尽管难以确切知晓其毕业院校,但自幼好学的他,凭借自身的努力与天赋,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探索,终成一代大家。 赵秉文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聪慧,对书籍有着浓厚的兴趣,读书仿若与生俱来的习惯,从未有过一日荒废。他的早年书法,深受王庭筠的影响。王庭筠作为米芾的外甥,书法深得米芾形神,时人赞誉其书法 “不在米元章之下”。赵秉文在王庭筠书法风格的熏陶下,打下了坚实的书法基础。十七岁时,赵秉文参加乡试,迈出了他人生重要的一步。 金世宗大定二十五年(1185 年),赵秉文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折,他进士及第。初入仕途,他被调往安塞担任主簿。在任期间,他勤勉尽责,政绩斐然,因考核成绩优异,得以升迁为邯郸令,后又调任唐山令。在这些地方官职上,赵秉文积累了丰富的基层治理经验,展现出了出色的行政才能。然而,命运的考验接踵而至,他遭遇父亲去世,不得不丁忧守孝。但因其才华出众,在他人的举荐下,守孝期未满便被起复为南京路转运司都勾判官。 明昌六年(1195 年),赵秉文进入朝堂,担任应奉翰林文字,同时兼任同知制诰。此时的他,心怀报国之志,对朝廷事务有着自己的见解。他勇敢地上书,直言宰相胥持国应当罢黜,而宗室守贞可堪大用。这一行为展现了他的正直与勇气,然而,他的上书引发了轩然大波。章宗召他询问,他的言论与实际情况有所差异。于是,朝廷命知大兴府事内族膏等人审讯他。起初,赵秉文坚决不肯吐露实情,在审讯其仆人后,相关人员历数他的交游者,赵秉文才坦言:“起初想上书,曾与修撰王庭筠、御史周昂、省令史潘豹、郑赞道、高坦等私下商议。” 结果,王庭筠等人皆被下狱,受到不同程度的处罚。有司判定赵秉文上书狂妄,依法应追夺官职并解除职务,然而章宗不想因言论而治罪于人,于是特赦了他。此事在当时引发了诸多议论,人们说:“古有朱云,今有秉文,朱云攀槛,秉文攀人。” 士大夫们对此事大多感到羞耻。赵秉文也因此事长期被废置不用,后来才被起用为同知岢岚军州事,转任北京路转运司支度判官。 承安五年(1200 年)冬十月,天气连日阴沉晦暗。宰相张万公入朝奏对,金章宗对张万公说:“您说天日晦暗,犹如人君用人邪正不分,极有道理。像赵秉文先前因上书言事而降职,听闻他有才藻,擅长书法,又敢于直言,朕并非弃之不用,只因北边军事兴起,姑且先试用他。” 由此可见,尽管赵秉文经历了波折,但他的才华还是得到了章宗的认可。 泰和二年(1202 年),赵秉文被召回朝廷,担任户部主事,不久后升迁为翰林修撰。十月,他出任宁边州刺史。泰和三年(1203 年),改任平定州刺史。前任官员在刑罚上过于严苛,每当听闻赦免令将至,便先将盗贼处死,然后才宣布赦免,然而盗贼却愈发繁多。赵秉文到任后,为政宽简,仅仅一个月左右,盗贼便销声匿迹。当年发生饥荒,他拿出自己的俸禄粮食,倡导豪民一起赈济百姓,使众多百姓得以存活。 大安初年(1209 年),北方敌军南下,朝廷召赵秉文与待制赵资道商议备边之策。赵秉文提出:“如今我军聚集在宣德,城池狭小,军队在城外扎营,历经暑雨,器械损坏,士兵生病,等到秋天敌军到来,形势将十分不利。可派遣临潢一军攻打敌军空虚之处,那么山西之围便可解除,这就是兵法所说的‘出其不意、攻其必救’。” 然而,卫王并未采纳他的建议。当年秋天,宣德果然传来战败的消息。不久,赵秉文担任兵部郎中,兼任翰林修撰,很快又转任翰林直学士。 贞祐初年(1213 年),赵秉文上书建言,提出三件可行之事:一是迁都,二是疏导黄河,三是实行封建。朝廷对这些建议有所施行。次年,他上书表示愿意为国家守卫一座残破的州郡,以宣扬朝廷体恤百姓之意,并且说:“陛下不要认为书生不懂军事,颜真卿、张巡、许远等人以死报国,他们也是书生。” 还说:“如果我死能有益于国家,胜过白白消耗国家俸禄做无用之人。” 金宣宗说:“赵秉文的志向固然值得推崇,但如今翰林苑尤其难以找到像他这样的人,他是宿儒,应当留在朕身边。” 没有答应他的请求。贞祐四年(1216 年),赵秉文被任命为翰林侍讲学士,他进言:“宝券流通不畅,大概是朝廷起初商议改革时,市场上已妄传其不再使用,因此受到抑制,逐渐废止。我认为应当设立回易务,让熟悉市场之道的高级官员掌管,用银钞、粟麦、缣帛之类的物资,权衡其价格高低进行出纳。” 宣宗下诏让有关部门商议施行。 兴定元年(1217 年),赵秉文转任侍读学士,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兼任侍读学士,参与修撰国史,掌管集贤院事务。次年,他担任知贡举。然而,因录取进士卢亚重用韵,他被削去两级官职,于是请求退休。金朝自泰和、大安以来,科举文章的弊端日益严重。主考官只坚守格法,所录取的文章卑陋陈腐,仅仅符合程式而已,稍有新奇峭拔之处,便遭黜落,于是文风大衰。贞祐初年,赵秉文主持省试,看到李献能的赋,虽然格律稍有疏忽,但词藻颇为华丽,便将其擢升为第一名。此举引发举人极大喧噪,他们向台省投诉,认为赵秉文严重破坏了文章格律,还作诗诽谤他,此事许久才平息。不久,李献能又考中宏词科,进入翰林院,而赵秉文最终因此事获罪。 兴定五年(1221 年),赵秉文再次担任礼部尚书。入朝谢恩时,金宣宗说:“您年事已高,因为文章出众所以必须再次任用您。” 赵秉文深感身受厚恩,无以为报,希望能进忠言、广圣虑。每次进见,他都从容地向宣宗进言,人主应当节俭勤奋、慎用兵刑,以此祈求上天延长国运,宣宗赞许并采纳了他的建议。金哀宗即位后,赵秉文再次请求退休,未获允许。他改任翰林学士,参与修撰国史,兼任益政院说书官。他认为哀宗刚刚继承皇位,应当每日亲近经史以提升自己,于是进献《无逸直解》《贞观政要》《申鉴》各一部。 正大九年(1232 年)正月,汴京戒严,金哀宗命赵秉文撰写赦文,以表达悔悟哀痛之意。赵秉文在赦文中指事陈义,辞情俱尽。等到敌军退兵,大臣们想要称贺,并且命赵秉文撰写贺表。赵秉文说:“《春秋》记载‘新宫火,三日哭’。如今园陵如此,依礼斟酌,应当安慰而不是庆贺。” 此事于是作罢。当时赵秉文年事已高,每日都为时事担忧,即使在饮食休息的片刻也无法忘怀。每当听闻一件事有利于百姓,一位士人可被擢用,大事便上奏章,小事则向当权者进言,殷勤郑重,难以自已。三月,他草拟《开兴改元诏》,闾巷之间都能传诵,洛阳人拜诏完毕,全城痛哭,其文感人至深。同年五月壬辰(1232 年 6 月 2 日),赵秉文病逝,享年七十四岁,累积官职至资善大夫、上护军、天水郡侯。 赵秉文在文学领域成就斐然。他 “历五朝,官六卿”,朝廷中的诏书、册文、表以及与宋、夏两国的国书等大多出自他手。他所草拟的《开兴改元诏》,当时在民间广为传诵。他学识广博,著有《易丛说》《中庸说》《扬子发微》《太玄笺赞》《文中子类说》《南华略释》《列子补注》等。他兼善诗文书画,金人刘祁称他 “平日字画工夫最深,诗其次,又其次散文”。他的诗作多描写自然景物,元好问称赞他 “七言长诗笔势纵放,不拘一律。律诗壮丽,小诗精绝,多以近体为之。至五言,则沉郁顿挫,似阮嗣宗;真淳古淡,似陶渊明” 。他前后主文坛四十年之久,成为金朝末期当之无愧的 “文士领袖” 。晚年逢金朝衰乱,他以禅学寻求心灵慰藉,有《闲闲老人滏水文集》传世,另有《道德真经集解》收录在道藏中。 在书法方面,赵秉文与同时代的党怀英、王庭筠、赵沨齐名。早年他取法王庭筠,后来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其书法融合了古今诸家之学。元好问评价他 “工书翰,字画有魏晋风调,草书尤警绝”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他的书法造诣愈发精湛,尤其是草书,笔力遒劲,风格独特。 赵秉文不仅在文学和书法上成就卓著,在藏书方面也有深厚的积累。他官至翰林修撰,南渡后拜礼部尚书。他曾作《遂初园记》,文中描述自己的居所:“老屋数楹,名其庄曰‘归愚’;闯户而入,名其堂曰‘闲闲’。堂之两翼,为读易思玄之所。少南,竹柏森翳,有亭曰翠真。又南,花木丛茂,有亭曰伫香。稍西,临眺西山,台之名曰悠然。其东,丛书数千卷,蓄琴一张,庵曰‘味真’。闲闲老人得而乐之。玄易书数册,吟讽终日。有客来,则接之,焚香宴坐。” 他抄录古文,至老不衰,即便两目昏花也不停歇,所藏书籍极为丰富,上至六经,以及庄老、医药、浮屠等各类书籍皆有涉猎。 赵秉文为人至诚乐易,与人交往不摆架子,从不以大名士自居。他历经五朝,官至六卿,然而自奉养却如同寒士一般。他与杨云翼曾交替掌管文坛大权,时人并称他们为 “杨赵”。不过,晚年的他颇以禅语自污,有人认为这是他人生的遗憾。但总体而言,赵秉文以其卓越的才华、高尚的品格和对文化的贡献,在金朝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后人敬仰和研究的对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