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荻秋,是一位在中国革命与建设历程中,展现出坚定信仰、卓越领导才能与无畏抗争精神的杰出人物。他以炽热的家国情怀,在不同历史阶段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全力以赴,留下了光辉的奋斗足迹。 曹荻秋于1909年8月1日出生,籍贯为四川资阳县南津驿和平街。他原名曹聪,字仲榜,号健民 。少年时期的曹荻秋,便显露出对知识的渴望与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1924年,他凭借努力考入资中中学,在这里,他接触到了更广阔的知识天地与进步思想,为其日后投身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1926年,曹荻秋进入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历史系就读。在校园中,他积极参与进步学生运动,凭借着坚定的信念与出色的组织能力,迅速成长为“高师”及成都学运的骨干力量。在党的悉心培育下,他逐步明确了自己的革命方向,开始为民族解放与国家独立的伟大事业而拼搏。 1929年9月,曹荻秋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他便全身心地投入到党的工作中,先后担任成华县中心区委宣传部长、川西特委宣传干事等职务。他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深入群众,组织发动各类革命活动,为壮大党的力量不懈努力。1930年,他被派往广汉,担任中共特委书记,后又兼任中共温江县工委书记。同年10月,他参与领导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广汉起义。起义爆发后,广汉苏维埃政府宣告成立,曹荻秋暂代主席一职,并兼任第二纵队政治委员。此次起义虽然最终因敌强我弱等诸多因素而失败,但它却在四川地区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不畏强敌、敢于斗争的精神。起义失败后,曹荻秋辗转来到重庆,出任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部长,继续在艰难的环境中为革命事业奔走。 1931年3月,曹荻秋前往上海,在中国左翼文化界总同盟担任秘书。不久后,他又肩负起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总会党团书记的重任,并参与上海民众救国会党团工作。在这一时期,他积极组织上海学生赴京请愿,并担任总指挥,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然而,1932年3月17日夜,因叛徒出卖,曹荻秋在昌平路英租界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坚贞不屈,展现出了共产党人的高尚气节与坚定信念。在狱中,他遭受了残酷的折磨,但始终没有向敌人屈服,严守党的秘密,与敌人进行了顽强的斗争。1937年8月,在党组织的积极营救下,曹荻秋终于重获自由。 出狱后的曹荻秋,立刻投身到抗日救亡工作中。他担任中共江苏省委文委副书记,负责领导上海文化团体党的工作,积极组织文化界人士开展抗日宣传活动,为凝聚抗日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1938年2月,他前往武汉,参与沈钧儒领导的救国会工作,担任联络部长。随后,他又相继担任中共鄂西北省委、豫鄂边省委宣传部部长。1939年10月,曹荻秋跟随刘少奇奔赴豫皖苏边区,参与中共豫皖苏边区党委工作,并兼任中共皖北特委书记。在此期间,他积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组织群众开展抗日斗争,为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0年底后,曹荻秋历任盐阜行署主任、苏北行署副主任等职务。在盐阜地区,他深入群众,积极组织人民参与抗日斗争。仅在1942年,盐阜地区就组织了上万人投入到抗日工作中。1943年,日伪联兵2万余人大举“扫荡”,面对严峻的形势,曹荻秋深入到群众之中,与人民同甘共苦,坚持抗日。他带领当地军民巧妙地与敌人周旋,采取灵活多样的战术,最终取得了反“扫荡”的胜利。此后,在领导苏北人民坚持敌后斗争的过程中,他又为建立江淮解放区立下了汗马功劳。1945年后,曹荻秋先后担任中共盐阜地委(华中五地委)书记,中共盐阜区委书记,盐阜支前司令部司令员、政委,中共苏北区党委书记、盐阜区华中工委宣传部部长,继任西南服务团团长。苏北军区政治委员和江淮区党委书记、江淮军区政治委员,华中行政办事处副主任等职务。在这些岗位上,他积极组织领导地方工作,为支援解放战争、推动地方建设付出了诸多心血。1948年11月,他担任华中支前司令部政治委员,积极发动群众,开展了规模空前的支前工作,为淮海战役等重大战役的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1949年2月,他又出任华东支前司令部副司令员,领导江淮军民为支援西路和中路大军胜利渡江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9年6月,曹荻秋担任上海西南服务团团长,随军南下。11月起,他先后担任中共重庆市委第三、第二、第一书记,中共四川省委第三书记,重庆市副市长、市长等职务。在重庆工作期间,他积极投身于城市的接管与建设工作,致力于恢复经济、稳定社会秩序,为重庆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955年11月,曹荻秋奉调上海,先后担任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市委书记处书记,上海市常务副市长、市长等职务。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他兼任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十人小组组长,市经济计划委员会主任,积极推动上海的社会主义改造与经济建设工作。在上海任职期间,他深入调研,结合上海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城市发展的政策措施,为上海的繁荣稳定做出了卓越贡献。 然而,在“文革”期间,曹荻秋遭到了残酷迫害。他被诬陷为“大叛徒”,遭受了长达6年的监禁。但他始终不屈服于“四人帮”的淫威,坚信党和人民最终会取得胜利。1976年3月29日,曹荻秋含冤辞世,终年67岁。1978年4月,经中央批准,中共上海市委为曹荻秋平反昭雪,恢复了他的名誉。1978年6月23日,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共上海市委为曹荻秋举行了隆重的骨灰安放仪式,他的骨灰由专机送往北京并安放于八宝山革命公墓。 曹荻秋的一生,是为革命事业和国家建设无私奉献的一生。从早期的学生运动,到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再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辛勤耕耘,他始终坚守着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他的坚定信念、卓越领导才能和顽强抗争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奋勇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