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达,一位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展现出坚定信念、卓越领导才能与无私奉献精神的杰出人物。他在不同时期的奋斗经历,为国家和人民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陈伟达于1916年3月出生,籍贯为江苏灌云(今响水县响水镇)。孩提时代,他就读于响水口小学,在那里接受了启蒙教育,为日后的成长奠定了基础。1933年,陈伟达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暨南大学,在这所高等学府中,他接触到了先进的思想和知识,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展。1935年,国内局势动荡,民族危机日益加深,陈伟达积极参加了著名的一二九运动,他以满腔的爱国热情,投身到这场抗日救亡的学生运动中,成为上海学生领导人之一。在运动中,他展现出了非凡的组织能力和坚定的斗争意志,为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1937年,陈伟达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将自己的一生与党的事业紧密相连,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和民族解放事业而不懈奋斗。 1938年8月,为了开辟苏北地区的工作,江苏省委组建了江北特委,陈伟达被任命为委员,主要负责军事工作。随后,他奔赴南通地区,在艰苦的环境中积极开展工作。他巧妙地利用各种关系,先后在国民党地方武装特务总队和抗战支队中开展活动,曾担任特务总队一大队大队副和抗战支队第一总队第二大队长。在这些岗位上,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积极宣传抗日主张,团结和争取了许多爱国人士,壮大了抗日力量。同时,他还深入到工人群众中,动员工人参加抗日,组建工人抗日武装。在陈伟达等同志的努力下,江北特委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从无到有,逐步控制了一批抗日武装,为苏北地区的抗日斗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1年3月,苏中第四地方委员会、苏中第四行政专员公署成立,陈伟达担任地委委员、社会部部长兼专署保安处(后改为公安局)处长。在他的领导下,各县公安局陆续成立,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锄奸肃特斗争。他深知,保障各级党政机关的安全是开展抗日斗争的重要前提,因此建立了严格的保安、保密制度,有效地清除了敌特分子的渗透,确保了党政机关的安全。同时,他极具战略眼光,组织建立了分区情报网,精心安排人员打入敌占区和敌人内部,搜集了大量有价值的情报,为根据地制定有关方针政策、部署军事行动提供了重要依据。 1943年1月,陈伟达兼任敌工部部长。同年春天,日伪纠集重兵开始对苏中四分区进行残酷的“清乡”行动。面对严峻的形势,陈伟达根据苏中区的部署,在四分区组建了政治保卫队(短枪队),并亲自兼任队长。同时,他组织各县也建立了短枪队。这些短枪队犹如一把把利刃,深入据点,开展据点游击战。他们采取灵活多变的战术,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一批死心塌地的汉奸卖国贼被镇压,极大地震慑了敌特气焰,鼓舞了群众的反“清乡”斗志。期间,根据华中局和苏中区党委的决策,在反“清乡”斗争初期,陈伟达具体部署“汤团”打入敌人内部167天。在这期间,“汤团”积极开展情报搜集工作,为根据地开辟了一条输送人员、物资的通道,有力地配合了反“清乡”斗争。在关键时刻,陈伟达又果断部署该部暴动返回根据地,为反“清乡”斗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4年春,陈伟达担任地委副书记。此时,日伪正对四分区进行“高度清乡”,斗争形势异常严峻。地委制定了新的政策,在坚持公开的武装斗争的同时,运用各种隐秘的辅助斗争方法打击敌人,保存有生力量。在陈伟达等同志的领导下,根据地军民团结一心,逐步扭转了局面。1944年夏秋,四分区组织了反据点斗争和军政攻势,军民奋勇作战,攻克了数十个据点。经过一年半的艰苦斗争,反“清乡”斗争取得了最终胜利,陈伟达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1944年11月以后,陈伟达随新四军一师部队渡江南下,开辟江浙地区,担任淞沪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领导当地的抗日斗争。他带领当地军民,积极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日伪势力,为江浙地区的抗日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抗战胜利后,陈伟达又转战南北,投身到解放战争中,继续为实现全国解放而拼搏。 新中国成立后,陈伟达在不同的岗位上继续为国家和人民贡献力量。1949年至1951年,他先后担任浙江省杭州市军管会公安部副部长,浙江省宁波市军管会公安部部长,中共宁波市委书记,中共宁波地委书记兼宁波军分区政治委员。在这些岗位上,他积极参与城市的接管和建设工作,为巩固新生政权、恢复社会秩序、推动经济发展付出了努力。1951年起,他担任中共浙江省委工业部部长,中共杭州市委书记,中共浙江省委常委等职务,为浙江的工业建设和地方发展出谋划策,推动各项工作稳步前进。1953年12月至1957年12月,他担任中共浙江省委组织部部长,致力于加强党的组织建设,选拔和培养了一批优秀干部。1953年12月至1956年1月,他还担任中共浙江省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为维护党的纪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1955年4月起,他继续担任中共浙江省委常委。1956年1月至1958年7月,他担任中共浙江省委监察委员会副书记,持续加强党内监督工作。1957年12月至1964年9月,他担任浙江省副省长,在经济建设、社会事业等多个领域积极履职,推动浙江的各项事业不断发展。1958年12月至1965年5月,他兼任浙江省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浙江体育事业的进步。1959年1月至1967年1月,他担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处书记,1959年2月起兼任浙江省工业生产委员会主任,积极推动工业生产和经济建设。1961年6月起,他兼任杭州工学院副院长,关注教育事业,为培养专业人才贡献力量。1962年5月起,他兼任浙江大学校长、党委书记,在高校管理和教育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1963年12月至“文化大革命”初期,他兼任浙江省政协副主席,为政协工作的开展贡献智慧。1965年3月起,他兼任浙江省贫下中农协会筹委会副主席,关心农民群众的利益。然而,在1966年至1972年的“文化大革命”中,陈伟达遭受迫害,被关押。但他始终坚定信念,保持对党和人民的忠诚。1972年11月至1977年5月,他担任中共浙江省委副书记,重新回到工作岗位后,他积极投入到恢复和发展工作中。1977年5月至1978年10月,他担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浙江省革委会副主任,其间,1977年12月起兼任浙江省政协副主席,为浙江的稳定和发展发挥了重要领导作用。 1978年10月至1984年10月,陈伟达担任中共天津市委第一书记,其间,曾兼任天津警备区第一政治委员;1978年10月至1980年6月,他还担任天津市革委会主任。在天津工作期间,他以坚定的领导能力和务实的工作作风,积极推动天津的各项事业发展。他深入调研,了解天津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天津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在经济建设方面,他努力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在城市建设方面,他关注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改善;在社会稳定方面,他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天津的繁荣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1984年10月至1988年5月,他担任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副书记,在政法领域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加强政法工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贡献力量。 陈伟达是中共第十一届、十二届中央委员(任职至1985年9月中共全国代表会议),1985年9月中共全国代表会议、中共十三大分别增选、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90年3月18日,陈伟达在杭州逝世,他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激励着后人不断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努力拼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