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味道[唐][公元648年-705年,唐代文章四友,唐朝宰相] 河北石家庄市栾城县人物 初唐文坛巨擘、政坛风云人物、“模棱宰相” 苏味道,生于公元648年,卒于公元705年,籍贯为赵州栾城(今河北石家庄市栾城区)。他出身世家,家族底蕴深厚,为其日后在文学与政治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苏味道自小就展现出非凡的文学天赋,九岁便能诗文,其才思敏捷、文辞精妙,在当地崭露头角。年少时,他便与赞皇李峤以文辞并称,时称“苏李” ,成为初唐文坛上备受瞩目的双子星。 唐高宗乾封年间,年仅二十岁的苏味道考中进士,踏上仕途,初任咸阳尉。他的才华很快引起了吏部侍郎裴行俭的注意。裴行俭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还善于识别人才。在他的赏识与引荐下,苏味道得以参与征伐突厥的军事行动,担任管记一职。在这段时间里,苏味道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政治与军事经验,还进一步展现了自己在文书撰写、谋略规划等方面的才能,为日后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人脉与阅历。此后,他三次从征突厥,凭借出色的表现,逐步升迁至监察御史、侍御史、中书舍人等职位。 武则天延载元年(694年),苏味道迎来了仕途的重大转折,入朝担任凤阁舍人、检校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正式踏入宰相之列。这一时期,武则天统治下的唐朝政治环境复杂多变,各方势力盘根错节。苏味道身处权力核心,深知其中的风险与挑战。为了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他逐渐形成了一种处事模棱两可的风格。对于政务决策,他往往不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避免因明确表态而得罪某些势力。这种处事方式虽饱受争议,但也让他在波谲云诡的朝堂中暂时站稳了脚跟,因此被人称为“苏模棱” 。 然而,政治生涯并非一帆风顺。证圣元年(695年),苏味道因事与张锡一同下狱。在狱中,两人表现截然不同。张锡从容淡定,而苏味道则忧心忡忡,席地而坐,很少进食。最终,武则天将张锡流放到岭南,苏味道则被贬为集州刺史。不过,他的政治才能并未被完全埋没,不久后又被召回,担任天官侍郎。圣历初年(698 - 700年),苏味道再次被启用为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第三次登上宰相之位。 在担任宰相期间,苏味道并非毫无作为。他谙熟台阁典故,擅长撰写章奏文书,在政务处理方面具备一定的能力。然而,由于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他的光芒被处事风格所掩盖。其处事模棱的做法虽有自保的考量,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在政治上的建树,遭人诟病。 在回乡改葬父亲时,苏味道却因行事不当引发争议。他侵毁乡人墓田,且役使百姓过度,这一行为引发民愤,也成为政敌攻击他的把柄。最终,他因此事被弹劾,贬为坊州刺史,后又迁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 神龙元年(705年),唐朝政局发生重大变化,武则天被迫退位,神龙政变爆发。苏味道因曾阿附张易之兄弟,在这场政治变动中受到牵连,被贬为眉州刺史。之后,朝廷又计划将他迁为益州长史,但他却在赴任途中病逝,享年五十八岁。死后,朝廷追赐他为冀州刺史,归葬于今栾城县苏邱村。 苏味道在文学领域成就斐然,与杜审言、崔融、李峤并称为“文章四友”,与李峤并称“苏李”。他善于律诗创作,其诗风清正挺秀,绮而不艳,对唐代律诗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代表作为《正月十五夜》(一作《上元》) ,诗中生动地描绘了神都洛阳元宵夜花灯的盛大景象:“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整首诗辞藻华丽,意境优美,将洛阳城元宵夜的繁华热闹刻画得淋漓尽致,成为传世佳作。《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共十六首,从中可一窥他在诗歌创作上的才华与风格。 苏味道的家族也颇为显赫,他是汉朝并州刺史苏章的后代,而在他的后世子孙中,涌现出了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即大名鼎鼎的“三苏”。对于祖籍栾城,“三苏”一直铭记于心,他们在文章、诗词、书画上常常署名为“赵郡苏洵”“赵郡苏轼”等;苏辙被朝廷授予“栾城县开国伯”,其作品集名为《栾城集》;苏东坡的墓志铭上更是写道“苏自栾城,西宅于眉” ,足见他们对祖籍的深厚情感与认同。 苏味道的一生,在政治与文学的舞台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他在复杂政治环境下的无奈选择,虽为他赢得了“苏模棱”的称号,但也不能掩盖他在文学创作以及政务处理上的能力与贡献。他的故事,成为了初唐历史中一段独特而又值得深入探究的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