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任可澄

曾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

任可澄

任可澄[公元1878年-1946年]+像 贵州安顺市普定县人物
任可澄,贵州普定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科举人。戊戌变法后,朝廷有“停科举,兴学堂”之议。可澄为最后一科举人,中举后试授内阁中书。任职年余后离京回乡,与唐慰慈、徐叔彝在省城贵阳开办师范传习所,结业学生两班。三十二年(1906年),在南明河右岸创建贵州公立中学堂,开办新学,为贵州近代中学教育之开始。
任可澄:黔中名士的多维人生与时代印记(1878—1946)  


一、黔中望族的少年求学路:从普定乡野到贵阳书院  
任可澄,原名文騤,字志清,1878年出生于贵州普定县(今安顺市普定县)一个书香世家。其家族自清代中期起便在当地颇具声望,祖父任云龙曾任四川知县,父亲任光斗虽未入仕,却以耕读传家,重视子女教育。任可澄自幼聪慧,6岁入私塾,诵读经史子集,12岁便能熟背《四书》《五经》,尤其对《资治通鉴》《史记》等史籍兴趣浓厚,常以“博闻强识”受乡里称誉。  

1894年,16岁的任可澄赴贵阳应童子试,以第一名中秀才,随即进入贵阳学古书院(后改为经世学堂)深造。彼时的贵州正值维新思想萌芽,经世学堂除教授传统儒学外,亦开设算学、格致(物理)等新学课程。任可澄在此接触到严复译介的《天演论》、梁启超的《变法通议》等著作,逐渐形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框架。他曾在日记中写道:“天下事非通古今、达中外,无以救时弊。”  

1902年,任可澄参加乡试中举人,但他并未急于入仕,而是选择留在贵阳,与同窗李端棻、唐尔镛等人创办《黔报》,成为贵州最早的近代报刊之一。该报以“开通民智,宣传新政”为宗旨,刊登维新变法言论及国内外时事,任可澄常以“黔中醒客”为笔名撰文,批判科举制度弊端,呼吁兴办新式教育,其文风犀利,见解独到,在贵州学界引起广泛关注。  


二、教育救国的实践:从师范学堂到贵州大学堂的奠基  
1905年,清廷废除科举,任可澄敏锐意识到教育改革的迫切性。他联合贵州士绅雷廷珍、周恭寿等人,向贵州巡抚林绍年提议创办新式师范学堂,以培养近代教育人才。1906年,贵州师范学堂正式成立,任可澄担任监督(校长),制定“敦品励学,以实利教育为归”的校训,开设教育学、心理学、外语、理化等课程,并选派优秀学生赴日本留学。  

在任可澄的主持下,师范学堂培养了数百名中小学教师,其中不少人成为后来贵州教育界的骨干。1909年,他又推动将经世学堂改建为贵州官立大学堂,这是贵州高等教育的开端。他亲自编写《大学堂章程》,主张“中西兼修”,设立经科、文科、格致科等,虽因时局动荡,大学堂仅维持两年便停办,但其办学理念为日后贵州大学的建立埋下伏笔。  

与此同时,任可澄还参与创办贵阳公立中学(今贵阳一中前身)、贵州法政学堂等,构建了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新式体系。他在《贵州教育议》中提出:“强国之本,不在练兵而在兴学。黔地虽僻,若能广设学堂,十年之后,必有英才辈出。”至1911年,贵州新式学堂已达300余所,任可澄作为核心推动者,被时人称为“黔中教育革新之父”。  


三、政海沉浮:从民国议员到贵州代省长的时代抉择  
辛亥革命爆发后,任可澄以贵州士绅代表身份参与政治活动。1912年,贵州大汉军政府成立,他被推举为枢密院副院长,负责民政与教育事务。同年,他作为贵州代表赴北京参加临时参议院会议,主张“地方自治与中央集权相平衡”,并与梁启超等人组织进步党,成为民初立宪派的重要成员。  

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任可澄与蔡锷、唐继尧等人密谋反袁,参与起草《讨袁檄文》。1916年1月,贵州宣布独立,任可澄任护国军政府左参赞,负责后勤与外交。他利用自己在士绅中的影响力,为护国军筹集粮饷,并致信四川、湖南等地军阀,晓以大义,促使其倒袁。袁世凯死后,任可澄于1917年任贵州省长公署秘书长,1920年代理贵州省长职务。  

在代理省长任内,任可澄面临贵州派系斗争激烈、财政匮乏的困境。他试图推行“清丈田赋,整顿吏治”的改革,但因触动地方豪强利益而受阻。1921年,他辞去职务,转而专注于学术与文化事业,曾言:“政途多舛,不如著书立说,以遗后人。”此后十余年,他先后担任云南大学教授、云贵监察使等职,但始终以“书生”自居,远离政治核心。  


四、文史巨擘的学术成就:从《贵州通志》到文献整理  
任可澄一生治学严谨,尤精于地方史与文献考据。1928年,他主持编纂《贵州通志》,这是清代以来贵州最系统的一部省级地方志。作为总纂,他历时8年,广征博引,走访各地,收集碑刻、档案、家谱等史料,亲自撰写“沿革志”“艺文志”等章节。全书共170卷,约600万字,对贵州的历史、地理、民族、文化做了全面梳理,被学界誉为“黔史之集大成者”。  

除主修方志外,任可澄还致力于贵州文献的抢救与整理。他发现并校勘了明代贵州思想家李渭的《先行录》、清代学者郑珍的《巢经巢文集》等珍本,撰写《黔诗纪略补》,增补贵州历代诗人作品千余首。1936年,他与凌惕安合编《续黔南丛书》,收录贵州先贤著作20余种,为保存黔地文化遗产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学术思想上,任可澄主张“考据与义理并重”,既反对空谈义理的虚妄之风,也批评只重训诂的繁琐考据。他在《答友人论治学书》中写道:“为学当以经世为归,考史事以明得失,辨学术以正人心,若徒炫博闻,何异书簏?”其学术著作兼具史料价值与思想深度,至今仍为研究贵州历史文化的重要参考文献。  


五、晚年岁月:战乱中的文化坚守与桑梓情怀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任可澄时年59岁,虽已退隐多年,仍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念。他联合贵州文化界人士成立“贵州文献征辑馆”,呼吁保护战时文物,并亲自撰写《抗战与文化》一文,强调“文化不灭,则民族不亡”。1940年,他应竺可桢之邀,担任浙江大学史地系客座教授,在战火纷飞中坚持授课,培养学生的民族气节与历史视野。  

晚年的任可澄对家乡普定的教育与建设尤为关注。1942年,他捐资创办普定县私立志清中学(今普定一中前身),以自己的字“志清”命名,亲任校董会主席,制定“忠孝为本,勤朴为风”的校训,并从贵阳、昆明等地延请名师任教。他在开学典礼上对学生说:“吾乡虽贫,然文脉不可断。诸君当以天下为己任,他日学成,无论从文从武,皆需报效国家,惠及桑梓。”  

1946年,任可澄在贵阳病逝,享年68岁。临终前,他仍手不释卷,批注《黔语》一书。其葬礼上,贵州各界人士千余人前往吊唁,挽联中有“文起黔中三百年,志存天下廿四史”之句,恰是对他一生学术与事功的凝练概括。  


六、历史评价:新旧交替中的文化桥梁  
任可澄的一生,横跨晚清、民国两个动荡时代,既是传统士大夫的最后代表,也是近代化的积极推动者。他以科举入仕,却力主废除科举;他身为地方官员,却始终以“书生”自期;他精研考据之学,却强调经世致用。这种矛盾性恰恰反映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普遍困境与抉择。  

在贵州地方史上,任可澄的地位举足轻重:他是新式教育的奠基人,是《贵州通志》的总纂者,是抗战时期文化坚守的旗帜。他的学术成就使贵州历史从“蛮荒”叙事中走出,获得系统的文本建构;他的教育实践为贵州培养了第一代近代化人才;他的政治活动则折射出边疆省份在国家转型中的复杂角色。  

如今,任可澄的著作仍静静陈列在贵州图书馆的特藏室中,普定一中的校园里也立有他的铜像。他的人生轨迹,恰似一条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纽带,既扎根于黔中大地的历史土壤,又望向更广阔的时代 horizon,成为解读近代贵州乃至中国西南社会变迁的重要注脚。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6-25 11:35
上一篇:陆瑞光下一篇:黄齐生
原重庆市市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
中国新讽刺诗奠基人
中国作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作家
革命烈士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
民族英雄,抗倭名臣
中国内地男演员、导演
革命烈士
江苏铜山革命烈士
著名的军事家
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
民国藏书家、文献学家
我国工人运动著名领袖之一
革命烈士
抗日名将、民族英雄
政治工作领导人和优秀指挥员
扎赉特旗人物
扎赉特旗人物
中国新史学派奠基人
美治时期菲律宾出名的领袖
民主革命者
苏联首任总书记
中国近代博览会事业之第一人
菲律宾第二任总统
民国十大军阀
马本斋之母,抗战烈士
东北军将领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元勋、烈士
国学大师
中华民国初年江西都督
曾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
抗战英烈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