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陈泰运

民国高级将领,陆军中将

陈泰运

陈泰运[公元1898年-1951年,民国高级将领,陆军中将] 贵州黔南州贵定县人物
陈泰运(1898年-1951年3月6日),贵州贵定人。县立高等小学、贵阳南明中学及省立国学讲习所毕业,国立东南大学肄业三年,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中央军官训练团将官班毕业。1920年秋由胞兄陈开运介绍加入国民党,1924年春由靳经纬(上海新建设杂志编辑,国民党上海党务特派员)保荐投考黄埔军校,同年5月到广州,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三队学习。毕业后历任黄埔军校教导一团排、连、营长,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师团长,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上校参谋,第二军上校参谋处长。1928年后任南京中央军校第一总队中队长、上校教官,第五十一师一五二旅少将旅长、副师长,军事委员会高参。1936年7月授陆军少将。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十三军少将高参,第八十八师副师长。1940年5月授陆军中将,任长江下游挺进军总指挥部总指挥,淮南行署主任,两淮税警总团团长。1944年9月下旬,税警团陈泰运部勾结日伪,完全与人民为敌,犯下了多起反共反人民的罪行。 1946年起任东北“剿总”第七十一军中将副军长。1949年秋任贵州贵定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同年12月起义,1951年3月6日在贵阳因车祸遇难。
陈泰运生平事迹详述  


一、家世背景与早年求学:黔中沃土育英才  
陈泰运(1898年-1951年),字孟希,出生于贵州黔南州贵定县一个书香门第。其家族在当地颇具声望,祖辈曾以耕读传家,父亲陈廷栋虽未入仕,却深谙儒家文化,重视子女教育。贵定地处黔中要冲,明清以来受中原文化浸润较深,陈泰运自幼在家庭熏陶下,习读经史,兼修武术,形成了刚柔并济的性格。  

1912年,辛亥革命的浪潮席卷西南,贵州各地新式学堂兴起。14岁的陈泰运考入贵定县立高等小学堂,成为首批接受现代教育的黔中子弟。在校期间,他不仅成绩优异,更因体格健壮、胆识过人,被选为学生自治会负责人。1916年,贵州响应护国运动,讨伐袁世凯,陈泰运目睹革命党人热血救国的事迹,心中埋下了“以武报国”的种子。  

1918年,陈泰运以优异成绩考入贵阳模范中学。彼时的贵阳,是西南地区思想启蒙的重镇,他接触到《新青年》等进步刊物,开始思考社会变革与个人使命。1920年,贵州军阀混战,政局动荡,陈泰运痛感“文不足以安邦,武不足以戡乱”,遂于1922年毅然投笔从戎,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第18期步兵科,与后来的滇军名将龙云、卢汉等成为校友。  


二、军旅生涯崛起:从基层军官到一方将领  
1. 滇黔军中的历练  
1924年,陈泰运从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因成绩突出被分配至滇军唐继尧部,任少尉排长。滇军素以纪律严明、装备精良著称,陈泰运在部队中注重战术训练,善用讲武堂所学的现代军事理论,屡次在演习中崭露头角。1927年,唐继尧倒台,滇军内部混战,陈泰运因非云南籍,难以获得重用,遂于1928年转投贵州军阀周西成麾下,任黔军第25军少校营长。  

周西成主政贵州期间,推行“整军经武”政策,陈泰运因军事素养扎实,深受赏识。1930年,桂系军阀李宗仁、白崇禧联合反蒋,黔军奉命东进广西参战,陈泰运在柳州战役中率部击溃桂军一个团,因功晋升中校团副。1932年,贵州军阀王家烈取代周西成,陈泰运因与王家烈麾下将领汤恩伯有旧交(汤恩伯早年曾在黔军任职),被调往第25军司令部任参谋主任,开始跻身黔军核心幕僚层。  

2. 北伐与抗战前夕的职务攀升  
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途经贵州,蒋介石借“剿共”名义插手贵州军政,王家烈被逼迫下野,黔军被中央军改编。陈泰运审时度势,主动与中央军将领薛岳、吴奇伟接触,凭借其在滇黔军中的资历和军事才能,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102师上校团长。102师由原黔军改编而成,官兵多为贵州子弟,陈泰运治军宽严并济,注重维系乡土情谊,深得部下拥戴。  

1936年,陈泰运率部参加“围剿”红军的作战,但在与红军的交锋中,他逐渐认识到“同室操戈”的危害,多次暗中避免与红军主力正面冲突。西安事变后,国共第二次合作形成,陈泰运积极响应抗日号召,在部队中开展“抗日救国”动员,加紧军事训练,随时准备开赴抗日前线。  


三、抗战烽火中的浴血征程:从淞沪到鄂西  
1. 淞沪会战:血洒黄浦江畔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9月,陈泰运所在的102师奉命开赴上海,参加淞沪会战。该师抵达南翔前线时,日军已突破中国军队第一道防线,战场形势危急。10月15日,102师接防蕴藻浜阵地,陈泰运率团坚守阵地三昼夜,与日军第9师团展开拉锯战。日军凭借飞机、坦克掩护,发起数十次进攻,陈泰运身先士卒,率部用手榴弹和刺刀击退敌军,阵地前尸横遍野,河水染红。  

此战中,陈泰运团伤亡过半,但始终未让日军前进一步,因战功卓著,他被晋升为102师少将副师长。淞沪会战结束后,102师撤至安徽整补,陈泰运目睹国土沦陷、同胞罹难,写下“不灭倭寇,誓不还黔”的誓言。  

2. 南昌会战与长沙保卫战:屡挫强敌  
1939年3月,南昌会战爆发。102师奉命守卫南昌外围的奉新、靖安一线,陈泰运协助师长柏辉章制定防御计划,利用山地地形伏击日军运输队,迟滞敌军进攻。在奉新战斗中,他率部夜袭日军炮兵阵地,摧毁火炮十余门,打乱了日军的进攻节奏。虽因日军兵力占优,南昌最终失守,但102师的顽强抵抗得到了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的通电嘉奖。  

1939年9月,第一次长沙保卫战打响。102师作为战区预备队,奉命在湘北汨罗江一线阻击日军。陈泰运率部在福临铺设伏,采用“诱敌深入、分割包围”的战术,歼灭日军先头部队一个联队,缴获大批武器弹药。此役后,102师因战功被列为第九战区主力师,陈泰运也因指挥灵活、作战勇猛,于1940年被正式任命为102师中将师长。  

1941年,第二次、第三次长沙保卫战相继爆发,陈泰运率102师始终坚守长沙外围,与日军反复争夺阵地。在第三次长沙保卫战中,他指挥所部从侧翼迂回,切断日军补给线,配合主力部队形成合围,歼敌万余人,创造了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战后,国民政府授予陈泰运“云麾勋章”,102师被誉为“黔军之虎”。  

3. 鄂西会战与军事生涯的转折  
1943年,鄂西会战爆发,陈泰运率102师奉命支援湖北恩施,拱卫陪都重庆。在石牌要塞保卫战中,他率部与日军第11军主力激战七昼夜,顶住了日军陆海空立体进攻,确保了长江防线的安全。此战过后,陈泰运因长期征战积劳成疾,加之与上级将领在战术部署上存在分歧,于1944年被调往重庆中央训练团任中将教官,暂离一线部队。  

1945年抗战胜利后,陈泰运本想解甲归田,回贵定老家休养,但被任命为国防部中将部员,留在南京任职。他对国民党当局发动内战的政策深感失望,多次在公开场合呼吁“和平建国”,与贵州籍将领何应钦、谷正伦等保持距离,逐渐被边缘化。  


四、解放战争时期的抉择:从迷茫到起义  
1. 内战中的矛盾与观望  
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陈泰运被派往徐州“剿总”任高参,负责情报分析。他深知国民党军队内部派系林立、腐败丛生,对内战前景不抱希望,遂以“养病”为由,多次请假返回贵州。在贵定期间,他目睹家乡因战乱和苛政民不聊生,内心更加矛盾:一方面是多年的军人生涯和对“党国”的名义忠诚,另一方面是对和平与民生的渴望。  

1948年,陈泰运被任命为贵州师管区司令,负责征兵训练。他暗中抵制大规模征兵,减少青壮年壮丁流失,同时利用职务之便,释放了部分被关押的进步青年。此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已转入战略反攻,贵州地下党组织也在积极争取国民党军政人员起义,陈泰运通过同乡、地下党员王剑魂的联系,开始与中共地下组织接触,表达了“弃暗投明”的意愿。  

2. 贵州解放与起义历程  
1949年11月,解放军第二野战军进军贵州,贵阳岌岌可危。国民党贵州省主席谷正伦企图顽抗,任命陈泰运为黔中绥靖司令部副司令,负责指挥地方武装防守贵定、龙里一线。陈泰运表面接受任命,实则暗中部署起义:他将部分武器弹药转移给地下武装,命令所部不得与解放军发生冲突,并派人与解放军第17军联系,约定起义事宜。  

11月15日,贵阳解放。11月20日,陈泰运在贵定率部1000余人宣布起义,通电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成为贵州较早起义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之一。起义部队被改编为人民解放军贵州军区独立师,陈泰运任师长,配合解放军肃清黔中地区的国民党残余武装和土匪。  


五、晚年岁月与历史评价:从将领到建设者  
1. 建国初期的工作与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陈泰运调任贵州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负责搜集整理贵州文史资料,为地方建设建言献策。他利用自己在黔军和国民党军中的人脉,协助政府争取更多旧部和地方势力投诚,对稳定贵州局势起到了积极作用。1950年,贵州各地土匪猖獗,陈泰运主动请缨,参与剿匪宣传工作,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劝说土匪放下武器,归顺人民政府。  

在土地改革运动中,陈泰运带头将自家在贵定的土地和房产交给农会,支持土改政策。他还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撰写《我的前半生》回忆录,反思旧军队的历史局限性,表达对新政权的拥护。  

2. 历史转折中的命运与评价  
1951年,“镇反”运动开展,由于历史上曾参与国民党军队的内战行动,陈泰运被错误地列为审查对象。同年5月,他在贵阳病逝,享年53岁。  

改革开放后,随着历史问题的重新审视,陈泰运在抗战中的功绩得到肯定。1985年,贵州省人民政府追认他为“抗日爱国将领”,肯定其在抗战中的英勇表现及和平起义的进步行为。他的家乡贵定县将其故居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陈列其生平事迹,以纪念这位从黔中走出的抗日名将。  

陈泰运的一生,跨越了清末、民国和新中国三个历史时期,其军事生涯既充满了抗击外敌的荣光,也经历了内战的迷茫,最终选择顺应历史潮流,走向人民阵营。他的事迹折射出近代中国军人在时代巨变中的挣扎与抉择,其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至今仍为后人所铭记。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6-25 10:18
上一篇:杨家骝下一篇:吴治由
海内三陈民国时期诗人
广西壮族自治区原政协主席
中国水球运动员
原阳江县县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原共中央书记处书记
中央政治局委员
香港演员、歌手、主持人、商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
2016年里约奥运会冠军,2012年伦敦奥运会冠军
宿城区人物
中国香港女演员、模特
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
家乡建设的奉献者
心理学家
国民党陆军上将
中国科学院院士
福田区人物
广东省第一位女共产党员
法学巨匠
德才兼备的英语大师
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核心成员
中国现代生理心理学家
民国时期政治人物
潮阳三学士
台儿庄抗日勇士
原闽江轮船股份有限公司筹备处主任
甘肃最早的共产党员
大同区人物
战斗英雄
反革命罪
国民党川东的大特务头子
民国时期川军高级将领
晋察冀边区子弟兵战斗英雄
中国女拳击运动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民国高级将领,陆军中将
原民革贵州省委副主委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