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又霖[公元1895年-1949年,革命烈士]+像 贵州毕节市黔西市人物 黎又霖又名万里,黔西人。幼读私塾,16岁入贵阳南明学校读书,毕业后考入北平政法大学。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后在北平主办《民声报》,由黄季陆介绍参加国民党。1922年,投笔从戎,到国民革命军十一军二师当参谋。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又霖离开军界,到上海任同济大学教授和华侨工商学院总务长。1933年11月,赴闽参加蒋光鼐等人组织的福建人民革命政府,从事抗日反蒋工作。1937年11月到重庆,任国民党军政部江西战时干部训练团上校政治教官。1941年参加沈钧儒等组织的中国民主政治同盟工作。1944年参加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工作。1947年底,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立,又霖任民革中央四川省负责人,从事军运策反和营救难友等工作。由于奸细告密,于1949年8月19日被捕。1949年11月27日,和其他难友被国民党特务屠杀,时年54岁。1950年4月4日,重庆市人民政府追认黎又霖为革命烈士。 一、早年成长与思想启蒙(1895—1919) 出身与家学渊源 黎又霖原名黎幼林,字万里,1895年农历七月初七生于贵州黔西县城关镇南后街的书香门第。其父黎斗恒为前清秀才,辛亥革命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贵州分会自治学社黔西分社2。幼时受父亲启蒙,6岁入私塾,天资聪颖,记忆力超群,深得师长赞誉2。 新学之路与更名立志 1911年,16岁的他抛弃旧学,赴贵阳南明学校求学。临行前,父亲将其名改为“又霖”(取“久旱逢甘霖”之意),字“万里”,寄寓济世之志2。1915年考入北京法政专门学校(后并入北京大学),受新文化运动熏陶,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3。 投身五四运动 1919年参与五四运动,加入示威游行队伍,曾登台演讲并参与火烧曹汝霖宅邸。其间写下“人生不唱大风歌,莫使年华逐逝波”等诗句,抒发热血报国之志2。在李大钊引荐下拜访鲁迅,奠定其革命思想根基3。 二、革命征程与多重身份(1920—1940) 北伐战争与军政生涯 1922年任黔军总司令袁祖铭秘书,力劝其联袂孙中山北伐未果,遂脱离袁部3。 后随国民革命军第四十三军军长李燊参加北伐,任教导师师长杨其昌的参谋,转战湘鄂皖2。 反蒋斗争与民主运动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黎又霖公开斥蒋“太没良心”,退出军政界,转战文化战线,任《民生报》主编、上海同济大学教授等职2。 1931年赴广州参加国民党非常会议,与柏文蔚、王葆真等组织左派倒蒋活动2。 1933年参与“福建事变”,协助成立反蒋政权,失败后辗转滇黔军界,曾任黔军驻汉口办事处处长2。 抗战统战与多党合作 1937年抵重庆,与中共中央南方局建立联系,成为中共地下特别党员。同时加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民盟前身),并参与创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任民革西南地区秘书长、川康省委负责人13。 统战贡献:以金融界亲属关系(堂兄黎季云任聚康银行经理)为掩护,在工商、教育界发展进步力量,联络陶行知、李公朴等民主人士,并为谭平山等提供隐蔽居所23。 三、黎明前的斗争与牺牲(1941—1949) 策动武装起义 1949年解放战争关键期,黎又霖在川康地区秘密组织民革武装力量,策划起义迎接解放,因叛徒出卖于同年8月在重庆被捕13。 狱中坚贞不屈 被囚于白公馆看守所,遭受酷刑拒不招供。特务曾以“交代同党可免死”诱降,他挥笔写下绝命诗明志: “革命何须问死生,将身许国倍光荣。今朝我辈成仁去,顷刻黄泉又结盟。”3 其坚贞保护了所有联络对象,无一人因他受牵连1。 英勇就义 1949年11月27日,重庆“11·27”大屠杀中,黎又霖于白公馆后山松林坡殉难,时年54岁,距重庆解放仅3日23。 四、历史评价与精神遗产 “六重党籍”烈士 黎又霖是近代革命史上罕见的兼具国民党、共产党、民革、民盟、民联(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农工党六重党籍的烈士,彰显其超越党派的统一战线使命2。 人格风范 团结楷模:民革同志赞誉其为“重庆民联团结的象征”,善于倾听意见、支持同仁观点,任务必全力以赴1。 清廉刚直:嫉恶如仇,终身反对不正之风,生活简朴而慷慨助人1。 纪念与传承 故居保护:黔西黎又霖故居(黎家大院)2015年列为县级文保单位,2018年升格为毕节市文物保护单位,成为红色教育基地2。 诗魂长存:遗诗七首收录于《贵州革命烈士诗抄》,其女黎世华抄赠战友,成为研究其精神世界的重要文献1。 传记编撰:重庆市政协文史委牵头编纂其传记,填补早期生平史料空白,彰显历史铭记1。 结语 黎又霖以书生之躯践行“将身许国”誓言,其生命轨迹贯穿从五四觉醒到新中国诞生的壮阔历程。作为黔西赤子,他兼具学者风骨与战士胆魄,在多重身份中坚守革命信仰,终以鲜血染红黎明前的夜空。今日重读其绝笔诗,仍见字句如炬,照亮民族精神脊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