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毕来[公元1914年-1991年] 贵州黔东南州凯里市人物 中国现当代社会活动家、学者。原名张启权,曾用名张一之、张四维等。 张毕来,1914年出生于贵州黔东南州凯里市炉山镇,原名张启权,是一位在文学、教育、政治等领域都有着卓越贡献的杰出人物。 张毕来幼年在凯里县城读小学,1929年考入贵州省立贵阳师范学校。在校期间,他表现出非凡的领导才能和进步思想,担任学生自治会主席,组织“血潮社”,编辑出版《血潮》周刊,还创办了《贵阳晚报》,积极传播新思想、新文化。1936年,张毕来考入浙江大学文理学院教育系。在浙大,他与进步同学组织读书会、黑白文艺社、黎明歌咏队,积极投身抗日宣传活动。1937年4月,他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成为抗日救亡运动中的积极分子。 “七七”事变爆发后,浙江大学迁至贵州,张毕来和一部分同学留在浙东继续开展救亡工作。1938年9月,张毕来加入中国共产党。受党组织委派,他在金华地区协助部分台湾同胞组织“台湾抗日义勇队”,担任义勇队秘书和中共地下党支部书记。他还主编《台湾先锋》月刊,执笔起草义勇队队歌歌词、宣言等,为团结台湾同胞共同抗日做了大量工作。他曾与邵荃麟一起,向南来巡视浙东抗日情况的周恩来汇报台湾抗日义勇队的情况,得到周恩来的肯定和赞扬。 1940年底,根据中共浙江省委的通知,张毕来转移到上海从事敌占区地下工作。1941年夏,他不幸被日本侵略军逮捕,同年秋经党组织营救获释。出狱后,张毕来在上海女子中学任教,后于1942年前往桂林,先后在桂林师范学校担任教员,在桂林师范学院任讲师、副教授。在此期间,他利用在狱中的时间译完英国乔治·依丽奥特的长篇小说《亚丹·比德》,并开始在文化教育领域崭露头角。 1945年12月,张毕来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担任民盟广西壮族自治区支部委员,在文化教育界积极开展工作,为民主事业奔走呼号。1949年,张毕来离开广西经香港转赴东北解放区长春,先后在东北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担任中文系教授。在东北大学,他讲授中国现代文学史课,凭借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文学的独特见解,为学生们打开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大门。 1953年秋,张毕来调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在高校教育领域继续发光发热。1954年春,他又调到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担任中学语文编辑室主任,主持全国中学语文课本的编辑出版工作。他和王微、蔡超尘共同主编的中学文学课本(初中六册,高中四册)在全国发行使用,为新中国的语文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1962年,张毕来调至民盟中央工作,先后担任宣传部副部长、部长、学习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务。他是民盟中央第一、二、三届中央委员,第四、五、六届中央常务委员,在民主党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团结民主人士、推动民主事业发展贡献了力量。同时,他还担任全国政协第四、五届委员,第六、七届常务委员,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建言献策,其创作的《普通话语音代表字》获全国政协提案奖。 张毕来在学术研究方面成果丰硕,是著名的文学史家、红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他在东北大学讲授中国现代文学史课时,于1955年出版了《新文学史纲》。这部专著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仅有的几部关于新文学史方面的有代表性的大学教材之一,也是第一部介绍共产党文学主张的著作。与同时代几部著作相比,《新文学史纲》具有鲜明特点,它注意到文学流派,并根据文学流派分章立节,从创作方法的角度叙述文学史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对作家作品的介绍,不是单个地评论,而是历史地、具体地、有联系地进行评价,是一部以历史唯物论的方法最先总结并系统介绍中国现代文学的优秀教材,具有开创性。 此外,张毕来在红学研究领域也颇有建树。他的《漫说红楼》《红楼佛影》《贾府书声》等著作,从独特的视角对《红楼梦》进行了深入解读,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和见解,为红学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他还曾被选为《红楼梦》学会副会长,为推动红学研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毕来的著述丰富,代表性著作还有《欧洲文学史简编》《监狱,我的第二家庭》、快板《小二黑结婚》(1949年据赵树理原作改编)、《张毕来文选》等。译著有印度尼赫鲁的《走向自由——尼赫鲁自传》、苏联穆沙托夫的《小北斗村》等。他还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贵州日报》《文学评论》《诗刊》《吉林师大学报》等报刊上发表了大量作品,包括研究论文和散文等,其文章曾获全国政协论文一等奖,中央党校、全国讲师团优秀论文奖等奖项。 张毕来一生致力于教育、文化、政治等事业,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卓越成就,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1991年12月,张毕来于北京病逝,享年77岁。他的离世是中国文化界和教育界的重大损失,但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学术遗产,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在相关领域不断探索和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