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瑛[公元1961年-2008年,永远的巴山红叶]+像 四川阿坝州小金县人物 王瑛(1961年11月—2008年11月27日),女,回族,出生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中共党员,生前系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委常委、纪委书记。 1978年,王瑛考入西南民族学院。198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毕业于西南民族学院畜牧系。1982年8月至1986年3月,在巴中县畜牧局工作。1987年5月至1994年4月,历任巴中市纪委委员、信访室副主任、纪委常委。1994年5月至1997年11月,任巴中市纪委信访室主任。1997年12月至2000年1月,任中共巴中市南江县委常委、县直工委书记。2001年,任巴中市南江县委常委、组织部长。2002年8月至2006年11月,任巴中市南江县委副书记、县纪委书记、县总工会主席。2006年12月至2008年11月,任巴中市南江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2008年11月27日,病情恶化,在送往医院救治途中去世,年仅47岁;12月8日,胡锦涛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王瑛同志是优秀纪检干部的代表,要宣传她的感人事迹 。 王瑛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忠实履行职责,热情服务群众,坚持艰苦奋斗,保持清正廉洁,做出了突出成绩。她身患绝症后仍坚守岗位,最后病倒在抗震救灾一线。她是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楷模,是基层领导干部的典范,是优秀纪检监察干部的代表,是永驻人心的时代先锋,大巴山人把她称为“永远的巴山红叶” 。2007年,获得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工作者标兵。2009年,被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2018年,获得改革先锋。2019年,获得最美奋斗者。 永远的巴山红叶:王瑛的壮丽人生 在四川阿坝州小金县的崇山峻岭间,孕育着坚韧与执着的精神品格;在巴中南江的青山绿水畔,传颂着一位铁面无私、心系百姓的纪检干部的动人故事。她,就是王瑛,一位从阿坝州小金县走出的优秀儿女,用短暂而璀璨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奉献之歌,被人们亲切地称为 “永远的巴山红叶”。 一、小金县的成长岁月:播撒善良与正义的种子(1961 - 1982) 1961 年 11 月,王瑛出生在四川阿坝州小金县的一个普通家庭。小金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是红军长征途中 “爬雪山、过草地” 的重要区域,红色文化在这里深深扎根。巍峨的雪山、广袤的草原不仅赋予了小金县独特的自然风光,也塑造了当地人民淳朴善良、坚韧不拔的性格。 在小金县的成长经历,对王瑛的性格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她从小目睹了父母和乡亲们在艰苦环境中互帮互助、与命运抗争的场景,这让她懂得了生活的不易和善良、正直的可贵。在学校里,王瑛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常常主动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她还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公益活动,为孤寡老人打扫房间、为贫困同学捐赠衣物,用实际行动传递着温暖与关爱。 1979 年,王瑛考入西南民族学院(现西南民族大学)畜牧兽医专业。在大学期间,她不仅努力学习专业知识,还广泛涉猎人文社科领域,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她积极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组织同学们开展志愿服务,为社区居民普及畜牧养殖知识。这段经历,让她进一步开阔了视野,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1982 年,王瑛从西南民族学院毕业,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和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的决心,踏上了工作岗位。 二、工作初期的历练:磨砺出坚定的信念与担当(1982 - 1997) 毕业后,王瑛被分配到小金县畜牧局工作。在畜牧局,她深入基层,与养殖户打成一片,帮助他们解决养殖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她常常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小金县的各个乡村,手把手地教养殖户科学饲养牲畜、防治疫病。有一次,一个偏远山村的养殖户家的牛突发疫病,王瑛得知消息后,顾不上山路崎岖,立即带着药品和医疗器械赶往现场。经过连续几天的精心治疗和护理,患病的牛终于转危为安,养殖户感激涕零,拉着王瑛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在畜牧局工作的几年里,王瑛凭借出色的工作表现,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然而,她并没有满足于现状,始终渴望能在更广阔的舞台上为人民服务。1986 年,王瑛调入小金县委组织部工作。在组织部,她主要负责干部考察、培养和选拔工作。她深知干部工作责任重大,关系到党的事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福祉。因此,在工作中,她始终坚持原则,严格按照程序办事,对每一位干部的考察都做到深入细致、客观公正。她经常深入基层,了解干部的工作实绩和群众口碑,为县委选拔任用干部提供了准确可靠的依据。 在组织部工作的 11 年里,王瑛积累了丰富的组织工作经验,也培养了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她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对人民群众充满感情,这些品质为她日后在纪检监察战线上的出色表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7 年,王瑛迎来了人生中的重要转折,她被调到巴中市南江县纪委工作,从此踏上了纪检监察这条充满挑战与责任的道路。 三、南江纪检监察之路:铁面无私的 “反腐先锋”(1997 - 2008) 初到南江县纪委,王瑛便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她深知纪检监察工作是维护党的纪律、保障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防线,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面对南江县复杂的腐败问题和各种利益关系网,王瑛没有丝毫退缩,她迅速进入角色,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了解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 2003 年,南江县发生了一起轰动一时的 “背二哥” 工资被拖欠事件。“背二哥” 是南江县对从事背运工作的农民工的俗称,他们靠苦力赚钱,生活十分艰辛。然而,一些黑心老板却恶意拖欠他们的工资,导致许多 “背二哥” 生活陷入困境。王瑛得知此事后,义愤填膺,立即带领调查组展开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她遭遇了重重阻力,一些涉事老板试图通过各种手段阻挠调查,甚至对她进行威胁恐吓。但王瑛毫不畏惧,她顶住压力,深入走访 “背二哥”,收集证据,最终依法查处了相关责任人,为 “背二哥” 追回了拖欠的工资。当 “背二哥” 们拿到血汗钱时,他们激动得热泪盈眶,自发地给王瑛送来了 “为民做主” 的锦旗。 除了关注民生问题,王瑛在查处腐败案件上也毫不手软。她先后查处了多起重大腐败案件,涉及教育、医疗、工程建设等多个领域。在查处某学校校长贪污受贿案件时,王瑛带领专案组连续奋战数月,克服了证据不足、证人不愿配合等重重困难。面对说情风、关系网,她始终坚守原则,不为所动。最终,案件成功告破,涉案人员受到了应有的法律制裁。在她担任南江县纪委书记期间,南江县纪委共立案查处违纪违法案件 200 多件,处分党员干部 200 多人,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经济损失近千万元。 王瑛不仅是一位铁面无私的 “反腐先锋”,更是一位善于创新工作方法的领导者。她在南江县纪委推行了 “五项创新制度”,包括干部述职述廉制度、廉政谈话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实施,有效加强了对党员干部的监督和管理,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她还积极探索廉政文化建设,在南江县打造了多个廉政文化示范点,通过举办廉政书画展、廉政文艺演出等活动,让廉政文化深入人心。 四、病魔缠身仍坚守岗位:诠释生命的价值与意义(2006 - 2008) 2006 年,王瑛被确诊为肺癌晚期。这个噩耗犹如晴天霹雳,让所有人都为她感到痛心。然而,王瑛却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坚强和乐观。她在病床上说:“我知道自己的病情,但我不能倒下,还有很多工作等着我去做。” 在接受化疗期间,她的头发掉光了,身体变得十分虚弱,但她依然坚持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指导工作,关心着南江县的纪检监察事业。 病情稍有好转,王瑛便不顾医生和家人的劝阻,毅然回到工作岗位。她拖着病弱的身体,深入基层调研,了解群众的需求和困难。在她生命的最后日子里,她依然心系南江县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福祉。2008 年 5 月 12 日,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南江县也遭受了严重的灾害。王瑛第一时间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中,她带领纪检干部深入灾区,监督救灾物资的发放和使用,确保每一份物资都能及时、准确地送到受灾群众手中。在抗震救灾现场,她不顾余震危险,来回奔波,协调解决各种问题,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2008 年 11 月 27 日,王瑛终因病情恶化,医治无效,永远地离开了她热爱的工作岗位和人民群众,年仅 47 岁。她的离去,让南江县的干部群众悲痛万分。在她的追悼会上,上千名群众自发前来送别,他们眼含热泪,手持白花,送别这位心中的好干部、好大姐。 五、永恒的精神丰碑:巴山红叶的璀璨光芒 王瑛虽然离开了,但她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巴山蜀水之间,如同那漫山遍野的红叶,绚烂夺目,永不褪色。她先后被追授 “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工作者标兵”“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等荣誉称号。她的事迹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话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激励着无数人。 在南江县,“王瑛先进事迹陈列室” 成为了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廉政教育基地,每年都有大量的党员干部和群众前来参观学习。人们在这里缅怀王瑛的先进事迹,感受她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对腐败零容忍的崇高精神。她的精神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纪检监察干部,他们以王瑛为榜样,坚守岗位,无私奉献,为维护党的纪律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不懈奋斗。 王瑛,这位从阿坝州小金县走出的优秀儿女,用生命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用行动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她就像那永远的巴山红叶,在岁月的长河中,散发着耀眼的光芒,照亮着人们前行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