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以琴[公元1914年-1937年,著名抗日英烈]+像 四川雅安市芦山县人物 乐以琴(1914年11月11日—1937年12月3日),四川省芦山县人。1934年12月,笕桥航校毕业。历任空军第3大队第8队队员、笕桥航校飞行教官、空军第4大队22队分队长、第4大队副大队长等职。1937年12月3日,在南京保卫战中壮烈牺牲,追赠少校。 2014年9月1日,乐以琴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乐以琴:铁翼护山河的“江南大地之鹰” 一、青衣江畔的少年志:从书香门第到报国初心 乐以琴,1914年出生于四川雅安市芦山县一个书香世家,祖籍江西东乡。其父乐汝成是当地知名的中医师,为人正直宽厚,常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教导子女;母亲熊氏出身名门,知书达理,重视子女教育。乐以琴自幼聪慧,在兄长乐以忠、乐以和的影响下,从小便展现出对机械和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 芦山地处四川盆地西缘,青衣江穿境而过,这里既有蜀地的灵秀,也浸染着川人刚毅的血性。少年乐以琴常去江边观鸟,看雄鹰展翅翱翔于云天,心中埋下了对“飞翔”的向往。他在芦山小学就读时,正值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年代,目睹家国动荡,年幼的他便立下“以技报国”的志向。1926年,乐以琴考入雅安明德中学,在校期间不仅成绩优异,还热衷于体育锻炼,尤其擅长篮球,强健的体魄为日后的飞行生涯奠定了基础。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三省沦陷,国难当头的消息传到芦山,正在读中学的乐以琴悲愤交加。他在日记中写道:“日寇侵我疆土,杀我同胞,凡有血气者,当以死赴之!”同年,他不顾家人担忧,毅然放弃报考大学的计划,决心投笔从戎。1932年,乐以琴考入成都西南航空学校,正式踏上飞行之路。当时的中国航空事业刚刚起步,设备简陋,训练艰苦,但他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理论学习和飞行实践,每次考核均名列前茅,展现出卓越的飞行天赋。 二、铁翼初扬:从航校精英到空军少尉 1933年,西南航空学校并入南京中央航空学校(简称“中央航校”),乐以琴随校迁至杭州笕桥。作为第二期学员,他系统学习了航空理论、气象学、射击学等课程,并在波音、容克等机型上进行实操训练。当时航校的教官多为欧美归国的留学生,训练标准严苛,乐以琴却以“拼命三郎”的劲头投入学习——别人练1小时,他就加练2小时,常常在飞行座舱中模拟战术动作到深夜。 1935年,乐以琴以全优成绩从中央航校毕业,被分配至空军第4大队第22中队,任少尉飞行员,驾驶美制霍克Ⅲ型战斗机。第4大队是中国空军的王牌部队,队长高志航被誉为“中国空军战神”,乐以琴在其麾下深受鼓舞,立志成为像高志航一样的空中勇士。他在写给家人的信中说:“儿今为空军一员,当以机身作枪膛,以热血为弹药,誓与日寇空中决战,保卫河山!”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日军精锐航空队频繁空袭上海及周边城市,中国空军奉命迎敌。8月14日,日军鹿屋航空队18架轰炸机突袭杭州笕桥机场,乐以琴随第4大队紧急升空拦截。当时台风刚过,云层低厚,能见度极差,但他凭借精湛的技术和无畏的勇气,驾驶霍克Ⅲ战机率先冲入敌阵,咬住一架日军九六式轰炸机,连续开火将其击落。此战中国空军以0伤亡击落日军3架轰炸机,创造了“八一四空战大捷”,打破了日军“空中不可战胜”的神话。乐以琴因首战告捷,被记二等功,其战机编号“2204”也成为日军闻之色变的符号。 三、淞沪上空的鹰:四次空战王牌的传奇 “八一四空战”后,乐以琴成为第4大队的主力飞行员,在淞沪会战期间屡立奇功,创造了中国空军史上著名的“四大金刚”(乐以琴、高志航、刘粹刚、李桂丹)传奇。 8月15日:三战三捷震敌胆 日军为报复“八一四”惨败,次日派出34架战机分多路空袭南京、杭州。乐以琴在杭州上空再次遭遇敌机,他驾驶战机如雄鹰般灵活机动,先咬住一架日军轰炸机,连续射击将其打爆;随后又迂回到两架战斗机后方,利用霍克Ⅲ的俯冲优势,先后将其击落。此战他一人击落3架敌机,成为中国空军首个单日击落3机的飞行员,被誉为“江南大地之鹰”。 8月21日:单机迎敌护南京 日军12架轰炸机在战斗机护航下突袭南京,乐以琴所在中队奉命拦截。途中他的战机与编队失散,却遭遇6架日军九六式战斗机。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他毫无惧色,利用南京城上空的云层做掩护,时而俯冲攻击,时而爬升规避,如入无人之境。在缠斗中,他抓住敌机编队破绽,一举击落1架敌机,迫使其余敌机仓皇撤退。此战他以单机击退敌群,保卫了南京领空,被晋升为中尉。 9月12日:血洒长空续传奇 淞沪战场战况胶着,日军加大空中攻势,中国空军伤亡惨重。9月12日,乐以琴随队掩护轰炸机空袭日军阵地,返航时遭遇20余架日军战机围攻。他与战友们浴血奋战,先后击落3架敌机,但自己的战机也被敌机击中油箱,机身冒起浓烟。此时他本可跳伞求生,但为了保护编队和地面目标,仍坚持驾驶失控的战机向敌机冲撞,直至机身失控坠入苏州阳澄湖。 坠机后,乐以琴身负重伤,被当地渔民救起,但因伤势过重,于1937年12月3日在武汉中央医院壮烈牺牲,年仅23岁。临终前,他仍喃喃自语:“再给我一架飞机,我要再去战斗……” 四、英魂永驻:从芦山骄子到民族丰碑 乐以琴牺牲的消息传到芦山,家乡父老悲痛万分。其母熊氏强忍丧子之痛,致信国民政府:“吾儿以血殉国,死得其所,勿以为念。惟望国家强盛,日寇早灭,以慰吾儿在天之灵。”这番深明大义的话语,展现了川人“天下兴亡”的家国情怀。 英雄身后事:追授与缅怀 1938年,国民政府追授乐以琴为空军少校,并颁发“金匾”表彰其功绩。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乐以琴为革命烈士,其遗骨迁葬于南京航空烈士公墓。在芦山老家,乐氏后人将他的遗物——飞行皮夹克、护目镜和日记整理保存,成为铭记英雄的珍贵史料。 精神的传承:“乐以琴中队”的诞生 为纪念乐以琴的英勇事迹,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将某飞行中队命名为“乐以琴中队”,这是对英烈精神的最高致敬。如今,在芦山县博物馆,专门设有“乐以琴展室”,陈列着他的照片、书信和仿制战机模型,每年都有上万名青少年前来参观,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文学与影视中的英雄形象 乐以琴的事迹被载入《中国空军抗战史》《抗日战争英雄谱》等典籍,作家刘亚洲在《远东大空战》中用大量篇幅描写他的战斗场景。2015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乐以琴的故事被搬上银幕,成为激励后人的精神符号。 五、青衣江水长流:英雄故里的精神丰碑 芦山县至今仍流传着乐以琴少年时“观鹰立志”的故事,当地百姓将他视为“青衣江的骄子”。在乐以琴故居附近,一条街道被命名为“以琴路”,每逢清明,总有学生和市民前来祭扫,献上一束菊花。 乐以琴的一生如流星般短暂,却在民族危亡之际划出了最耀眼的光芒。他用23岁的生命证明:当一个民族有了誓死守护山河的脊梁,就永远不会被征服。从芦山走出的这位空中勇士,将永远作为“铁翼护家国”的象征,镌刻在中华民族的英雄史册上。正如他生前最爱的诗句:“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