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念[公元1919年-1992年] 四川雅安市芦山县人物 余念,笔名玉杲,四川芦山北街人,是一位杰出的中共党员、作家和教育家。出生于1919年,逝于1992年,籍贯四川芦山北街。他是一名中共党员,1946年在重庆社会教育学院图书博物馆学系完成学业,获得了宝贵的教育背景。 早年经历与教育背景 余念出生于1919年,在四川芦山的北街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他自幼勤奋好学,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天赋。在完成基础教育后,他凭借着自身的努力,考入了重庆社会教育学院图书博物馆学系。1946年,余念从该学院毕业,为他日后在文化教育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育生涯 延安边区任教:1946年秋至1949年夏,余念前往陕甘宁边区,在延安边区米脂中学担任教师,后又到延安大学任教。在延安的这段时间里,他不仅传授知识,还深受延安精神的熏陶,坚定了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和为人民服务的决心。他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教学和科研活动,为培养边区的青年人才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工作:1949年,随着形势的发展,延安大学迁至西安并更名为西北人民革命大学,余念继续在该校任教,并担任教研室主任一职。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在当时承担着培养适应新中国建设所需各类干部的重要任务,余念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干部。 文学创作生涯 早期创作与起步:1945年,余念就开始发表作品,他的处女作是发表于重庆《文艺杂志》上的长篇叙事诗《大渡河支流》。这首诗以其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余念在文学创作上的才华,也为他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在延安和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工作期间,尽管教学任务繁重,但他依然坚持文学创作,陆续发表了一些诗歌作品,逐渐在文学界崭露头角。 专业创作与成就:1953年,余念调到西北文联,成为一名专业创作员,这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时间。他深入生活,积极创作,作品涵盖了叙事长诗、诗选集等多种体裁。他的叙事长诗《起点》《人民的村落》《向前面去》《安风传》《开拓者》等,以其宏大的叙事结构、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主题思想,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变革和人民的生活风貌,受到了读者和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他的诗选集《红尘记》《飞鹰》《我实在舍不得》《相思树下》《生机》等,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宝库,也为陕西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延河》编辑部工作:余念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与文学编辑工作。他曾担任《延河》编辑部主任、副主编等职务,编审等工作。在《延河》任职期间,他认真负责,积极发掘和培养文学新人,为陕西文学界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作家。他注重刊物的质量和风格,努力将《延河》打造成一本具有影响力的文学刊物,为推动陕西文学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学界与社会贡献 作协任职与贡献:余念是陕西作协的重要成员,他曾担任陕西作协第二、三届理事及第三届主席团委员,驻会作家等职务。在作协工作中,他积极参与作协的各项活动,为作协的发展出谋划策,推动了陕西作家队伍的建设和文学事业的繁荣。他还经常与其他作家交流创作经验,关心青年作家的成长,为陕西文学界营造了良好的创作氛围。 政协委员与社会责任:作为陕西省第五届政协委员,余念积极履行委员职责,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建言献策。他关心民生,关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通过政协会议等渠道,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提案和建议,为推动陕西省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晚年生活与离世 余念在晚年依然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关注。他虽然身体状况逐渐不佳,但仍然坚持阅读和思考,关注着文学界的动态和社会的发展变化。1992年8月1日,余念在西安去世,享年73岁。他的离世是陕西文学界的一大损失,但他留下的丰富文学作品和对文学事业的贡献,将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 余念的一生,是为文学事业和教育事业奋斗的一生。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反映了时代的风貌和人民的心声;他的教育工作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他在文学编辑和作协工作中,为推动陕西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是四川芦山的骄傲,也是中国文学界的杰出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