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裳[宋][公元1146年-1194年,南宋礼部尚书] 四川广元市剑阁县人物 黄裳(1146年—1194年/1190年),字文叔,号兼山,四川隆庆府普城人(今广元市剑阁县)。南宋官员、制图学家。 黄裳在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登进士第,授阆州新井县(今南部县西北部)县尉,因父亲病重,他未赴任,后调巴州(今巴中市巴州区)通江县尉,因父亲去世,他在家守丧期未满而未赴任,在家潜心研究经传。乾道九年(1173年),利州路总领李蘩闻其名,召黄裳到汉中协助催饷。黄裳赋《汉中行》奉劝,打动了仓部郎中李蘩。李蘩力奏罢籴,百姓欢悦。黄裳辅佐过孝宗、光宗、宁宗三朝皇帝,先后任国子博士、中书舍人、侍讲、礼部尚书等职。 绍熙五年(1194年)七月,宁宗即位,拜黄裳为礼部尚书兼侍讲。这时,他已经病得不能入朝劝谏,就躺在床上写书面奏章。临终前不久,他还送给宁宗三句话:“笃于孝爱,勤于学问,薄于嗜好。”死时还口占遗表而卒。终年四十九岁。死后赠资政殿学士。嘉定六年(1213年),谥封“文忠”。 黄裳精通天文、地理和制图学,他绘成的《苏州石刻天文图》和《苏州石刻地理图》,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黄裳,字文叔,号兼山,南宋隆庆府普成(今广元市剑阁县)人,是一位才华横溢、品德高尚的朝廷重臣和杰出学者,以下为您详细介绍他的生平。 早年经历 黄裳出生于南宋绍兴十六年(1146年),自幼聪明颖异,表现出过人的天赋,很小就能够写出文章。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六岁的黄裳进入驾鹤山上的紫霄观读私塾,他学习非常刻苦用功,12岁时进入县学,读、诵、讲、写门门精通。隆兴二年(1164年),黄裳参加剑州举行的学子试,名列榜首,获文生头冠。三年后,参加乡试考中举人。 中举后的第二年(1169年)三月,黄裳到成都府路的贡院参加“类试”,并一举中额。发榜后的第三天,他便启程赴京城临安(今杭州)参加殿试,最终金榜题名,被确定为二甲进士,位列前50名,24岁的黄裳一时间享誉剑门山区。 初入仕途 黄裳中进士后,朝廷调他去阆州新井县做县尉。然而,在他正要起程赴任时,父亲一病不起,次年正月去世,黄裳只得在家守孝而未到任。乾道八年(1172年),守丧期满,朝廷派他到巴州通江县做县尉。到任后,他深入民间,了解县情和风土人情,制定重点打击防范策略,成效显著。 淳熙九年(1182年),37岁的黄裳就任兴元府录事参军,因其“治狱”政绩突出,引起蜀地轰动,也让刚上任的四川制置使留正印象深刻。次年春天,朝廷诏定讨论蜀中兵民大计,留正荐举黄裳参加朝廷召对。黄裳的对论切中要害,得到皇上采纳,被孝宗皇帝钦定升为国子博士。 教导嘉王 黄裳就任国子博士四年后,因母亲病故告假回家奔丧。绍熙元年(1190年)正月,守丧期满的黄裳还朝。此时孝宗退位,光宗即位。黄裳向光宗撰写治国安邦的施政奏章,得到光宗重视,升为太学博士,不久改任秘书郎,后又被亲擢为嘉王府翊善,主要负责为嘉王赵扩讲学。 在为嘉王讲学过程中,黄裳精心选取教学内容,以《十三经》中“礼”“性”重点篇章、儒学“心”“性”著论及《左氏春秋》篇目为主,同时教授历史、政治、自然、社会等知识,注重培养嘉王品行。他还绘制太极图、三才本性图、皇帝王霸学术图等八图献给嘉王,并详细讲解图中大义。在黄裳的教导下,嘉王学习积极性提高,阅读量增加,还在宫中侍宴时为宋光宗背诵《尚书》,并表明是黄裳的功劳。宋光宗下诏慰劳黄裳,黄裳又推举朱熹前来王府讲读,得到皇帝采纳。 直言进谏 绍熙二年(1191年),黄裳被提拔为起居舍人,他上奏劝诫帝王不要偏心,应就事论事。次年,任试中书舍人,因朝廷武装防备松弛上书劝谏,未被采纳。不久,担任给事中,因监察御史汪义端多次诋毁同知枢密使赵汝愚使其请求卸职一事上奏进言,最终皇帝将汪义端下放至州郡。黄裳担任给事中一个月内,封驳诏书达十几次。 此前,宋光宗因忧惧患病在床,不去拜见宋孝宗,黄裳多次苦谏,并得知是内侍杨舜卿劝说所致,于是上书要求处死杨舜卿,未得回应,黄裳忧愤之下旧疾疽疮复发。之后他再次上奏劝说宋光宗,并在宋孝宗病情加重时当面对其力谏,仍未成功。 病危身亡 由于多次力劝宋光宗不成,黄裳多次上奏请求调往外地任职并出京待命,得知宋孝宗遗诏后立即入宫哭奠。宋宁宗即位时,黄裳因重病不能上朝,后被改任为礼部尚书,不久兼任侍读。他带病入宫谢恩,并上奏表明治国之理,劝诫皇帝“笃于孝爱、勤于学问、薄于嗜好”。当时韩侂胄已在暗中窃取权力,宰相赵汝愚未发觉,黄裳病危时仍放心不下,口授遗表后病逝,时年49岁。宋宁宗得知后追赠他为资政殿学士,嘉定年间赐谥号“忠文”。 主要成就 政治方面:黄裳中进士后,针对当时四川官府总领李繁以购买之名行无偿索取之实的行为,写《汉中行》加以讽刺,使李繁停止压榨百姓。他还写了11条“罢籴”奏章及《罢籴行》规劝皇帝,对“常年救济”提出“丰欠互补”“丰凶迭用”新理论。此外,他的奏章《大业守成,当恢张制度为先疏》系统谈论治国要领,提出“定行都、课吏治、设重镇”三项振兴国家的新主张,得到宋光宗高度重视。 教育方面:黄裳守丧期间,在当地和剑州往返讲学,增进社会读书求学之风。在江通任职时,白天在学舍讲经,晚上精进学问,为通江地区培养大批人才。就任嘉王府翊善后,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品性和人格理想教育,以古证今,启发嘉王,教学效果显著。 学术方面:黄裳著作有《王府春秋讲义》《乐记论》《兼山家学》《兼山集》等,虽大多失传,但他的学术思想和见解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一定影响。他主张天道源于心性,与当时主流的“心性源于天道”说法相反,对经术派和道学派都有所抨击。 黄裳一生辅佐孝宗、光宗、宁宗三朝皇帝,以正道规谏君主,是一位纯粹的君子。他的思想和行为不仅对当时的政治、教育和学术发展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也为后世树立了榜样,对家乡剑阁的影响更是广泛而深远,当地求学读书之风盛行,文化繁荣,民风淳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