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审言(?-708年),字必简,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河南巩县,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高宗咸亨进士,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西晋名将杜预的后裔,唐代诗人杜甫的祖父。中国唐代诗人。
杜审言于高宗咸亨元年(670年)进士及第。官隰城尉,转洛阳丞,又因事贬吉州司户参军。后又入朝,任为著作佐郎,迁膳部员外郎。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因依附张易之、张昌宗,与宋之问、沈佺期等同时被贬,流配至峰州(今越南境内)。不久召还,任国子监主簿、修文馆直学士。中宗景龙二年(708)卒,年六十余。
杜审言少时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杜审言传世作品多为五言律诗,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其诗主要抒写羁旅情怀,描绘山川景物,如《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春日京中有怀》《登襄阳城》等,笔力雄健,能够寓湛深的艺术构思于严整格律之中。在武后召见之后,则多歌功颂德、应制献酬的篇什。杜甫对其诗评价很高,称为“吾祖诗冠古”。
# 杜审言:初唐诗坛的革新者与近体诗的奠基者
杜审言以卓越的五言诗造诣与书札才华闻名于世,年少时便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并称为“文章四友”,在当时文坛颇具声名。然而,其恃才傲物的个性,也招致不少人的嫉恨。
仕途起伏,跌宕人生
约乾封元年(666年),杜审言踏入仕途,初为州县僚属。次年,考中乡贡进士后前往长安,准备参加省试。乾封三年(668年),省试落第。直至唐咸亨元年(670年),杜审言才进士及第,十月进入吏部待选。咸亨二年(671年),获授汾州隰城县尉之职。
约上元二年(675年)春,杜审言调任蜀川县尉,王勃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赠。离京前,他与宋之问开始交往。调露元年(679年),杜审言罢去蜀川县尉,返回东都洛阳参与调选,同年冬作《赠苏味道》寄赠友人。永隆元年(680年),杜审言转任某县县尉。垂拱四年(688年),他赴京参与调选;永昌元年(689年),已在神都洛阳朝中任职。武周天授元年(690年),杜审言任职于麟台,九月,李嗣真巡抚河东,他作《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送行。
长寿二年(693年),杜审言外任常州江阴县丞,春夏间罢职。七月,在洛阳送别随武三思东征的崔融。万岁通天二年(697年),升任洛州洛阳县丞。圣历元年(698年),杜审言因事获罪,被贬为吉州司户参军,陈子昂、宋之问等四十五人作诗送别。圣历二年(699年)七月,杜审言在吉州遭员外司户郭若讷、司马周季重诬陷,被判死罪。其子杜并年仅十六岁,为父报仇,潜入司马府刺杀周季重,自己也不幸被侍卫杀害。杜审言因此免死,被免官后返回洛阳,亲自撰文祭祀杜并。此事令士人亲友深感震撼,苏颋为杜并撰写墓志铭,刘允济作祭文悼念。
长安二年(702年),武则天召见杜审言,询问其是否欣喜,杜审言拜谢。武则天命他作《欢喜诗》,对其文才赞赏有加,随后任命他为著作佐郎。长安三年(703年),杜审言升任膳部员外郎,十月、十二月分别扈从武则天回洛阳、参与教阅活动。唐神龙元年(705年)二月,神龙革命后,杜审言因曾依附武则天男宠张易之兄弟,被贬至岭南峰州。途中,他与一同被贬的沈佺期、宋之问等人相互唱和。景龙元年(707年)春,杜审言遇赦北归,任国子监主簿。景龙二年(708年)五月,加授修文馆直学士,同年秋病逝。宋之问作祭文,武平一上表,他被葬于河南郡偃师县首阳东原,后追赠著作郎。
诗坛创新,影响深远
杜审言留存至今的诗作虽不算多,但在题材与内容上均有创新突破,涵盖应制诗、边塞送别诗、山水诗、伤怀诗等类型。
宫廷诗:清新脱俗,情真意切:杜审言的宫廷诗突破传统,题材不再局限于阿谀奉承或宫廷美人,转而以宴饮欢聚、宫殿楼阁为主题;主题上,不再单纯歌功颂德,而是展现大唐盛世的祥和;语言风格摒弃浮华,清新活泼。如《奉和七夕侍宴两仪殿应制》,描写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视角独特,情感真挚。《大酺》一诗,则描绘民间热闹景象,表达与民同乐之情,歌颂武则天治国之功,展现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高超的艺术修养 。
山水诗:情景交融,意境雄浑:作为山水诗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诗人,杜审言的山水诗将情感融入景色,达到物我合一之境,感情奔放,意境雄浑。《和晋陵陆垂早春游望》中,以“宦游人”的孤独身份开篇,触景生情,抒发异乡漂泊的伤感。《渡湘江》运用移情、反衬等手法,将边愁与花鸟之景相融合,表达对长安的思念,开启诗坛新风 。
纪行(送别)诗:慷慨激昂,壮志满怀:初唐时期,诗人多怀赴边报国之志,杜审言的边塞送别诗也充满慷慨之气。他将个人际遇与将士乡愁、思妇离恨相结合,如《送和西蕃使》,语言质朴,气势雄浑,既表达对使者的羡慕与祝愿,也透露出自己渴望为国效力的心情。《赠苏味道》则展现友人戍边的艰辛,格调高昂,体现诗人的报国热忱 。
在近体诗格律的发展上,杜审言贡献卓越:
创作实践奠定理论基础:他的诗歌创作实践,验证了前人关于对仗、平仄等诗歌理论的科学性,为沈佺期、宋之问等人完善近体诗理论提供了范例,推动近体诗理论走向成熟 。
内容形式完美统一:杜审言的诗歌在内容与形式结合上堪称典范。其作品不仅拓展了诗歌题材,还恢复了文质合一的传统,革新了宫体诗风,使诗歌朝着健康方向发展。如《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等诗,思想内容丰厚,艺术特色鲜明 。
创新手法引领诗风:在创作方法与形式上,杜审言大胆创新。他熟练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如寓情于景、动静结合等,增强诗歌艺术魅力;创建大型组诗与排律新形式,丰富诗歌表现力;其诗歌语言清新活泼,改变了宫体诗堆砌辞藻的弊端,对盛唐诗歌语言风格产生深远影响 。
承上启下推动发展:在初唐向盛唐诗歌发展的进程中,杜审言起到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他丰富和改造宫体诗,开拓边塞诗与山水诗领域,对高适、岑参、李白、杜甫等诗人的诗风形成产生重要影响,为唐诗的繁荣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