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骢(1930年3月26日~2016年3月22日),男,汉族,生于云南省昆明市,原籍云南大理,中国工程院院士,飞机总体设计专家,曾任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首席专家、自然科学研究员,是中国歼-10战斗机总设计师,被誉为中国“歼-10之父”。
宋文骢出生于1930年3月26日。1949年7月参加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任侦察员,1950年1月在云南军区情报处任谍报组长,1950年8月调空军二航校学习。1951年5月参加抗美援朝任空九师二十七团机械师、机械长。1953年3月在部队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8月进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学习。1960年7月,宋文骢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先后在沈阳飞机制造厂、国防部六院一所(即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工作。
宋文骢是中国航空科学技术领域的优秀带头人,先后参加过“东风”113号机、歼7、歼-8、歼-7C、歼-10飞机的研制,是中国飞机设计战术性能气动布局专业组创建人之一,建起了中国第一个航空电子系统研究室,在先进气动布局、航空电子综合技术、数字式飞行控制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技术等方面均有重大突破,取得了多项创造性成果,研制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战斗机的设计技术,获国家科技技术进步二等奖、航空航天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重点型号设计定型一等功、重点型号首飞特等功、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航空报国金奖、航空航天月桂奖终身奉献奖获得者,“感动中国”2009年十大人物之一。
# 宋文骢:“歼-10之父”的传奇人生
在云南大理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杰出人物,宋文骢便是其中一颗耀眼的明星。他以卓越的智慧、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为我国航空事业立下不朽功勋,被誉为“歼-10之父” 。他的一生,是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不懈奋斗的一生,其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追梦者。
1930年3月26日,宋文骢出生于云南昆明一个普通市民家庭,原籍云南大理。身为家中长子,父母为其取小名“泰斗”,寄予了深厚期望。5岁时,宋文骢踏上求学之路,11岁时,为躲避日军飞机轰炸,随家人迁回大理。在大理,他先后在育成小学、大理县中学、云南省立大理中学求学。这段经历,让年少的宋文骢目睹了祖国山河破碎、百姓饱受战乱之苦的惨状,也在他心中埋下了救国图强的种子。尤其是日本飞机对昆明的频繁轰炸,让他深刻意识到航空力量对于国家的重要性,“长大要当飞行员!我们一定要有很好的飞机”的梦想在心底悄然萌芽。
1946年9月,宋文骢考入昆明天南中学读高中。在这里,他接触到中国共产党的进步思想,毅然秘密加入党的外围组织“云南民主青年同盟”,积极投身革命活动。1949年7月,他正式参加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并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区纵队的一名侦察员,为解放事业贡献力量。解放后,他在云南军区情报处担任谍报组长和侦查组组长。1950年,宋文骢迎来人生重要转折,成为长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航空学校第一期学员,向着儿时的航空梦想迈出坚实一步。1951年5月,他响应号召参加抗美援朝,在空九师二十七团担任机械师、机械长,在战火纷飞的前线,他凭借出色表现获得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1953年3月,宋文骢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政治信仰更加坚定。1954年8月,他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在空军工程系飞机、发动机专业刻苦钻研,成绩优异,期间获得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还当选为哈尔滨市劳动模范。在校期间,他积极参与“东风113”研制工作,担任总体组组长,展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与专业素养。
1960年大学毕业后,宋文骢被分配到国防部第六研究院飞机设计研究所,从此开启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飞机设计生涯。1962至1964年间,他带领团队对新机方案进行深入研究,设计了20多种不同平面形状和参数组合的方案,最终聚焦于单发动机和双发动机两种正常式布局方案。1964年,他力主的双发动机方案获批,这一关键决策为中国第一架自行设计的超声速歼击机——歼-8飞机的研制成功奠定了基础。
1970年,宋文骢奉命前往成都,参与新型飞机研制和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的组建工作。此后,他历任技术科科长、总体气动室主任、副总设计师等职。1980年,他出任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副所长、总设计师,并担任中国“六五”第一个重点项目歼-7C飞机的总设计师。在歼-7C的研制过程中,他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严格遵循科学流程,成功实现歼-7C首飞。该机型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完全独立自主研制第二代歼击机取得重大突破,中国也因此跨入能够自主研制第二代歼击机的国家行列。
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际军事形势风云变幻,国外先进的第三代战斗机陆续装备部队,而中国空军装备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明显。在这一严峻形势下,国家决定研制适应跨世纪作战的第三代战斗机。1982年2月16日,宋文骢参加新机研制方案评审论证会,他在会上阐述的世界歼击机现状、飞机空中格斗能力、鸭式气动布局等新概念,犹如石破天惊,引发与会专家和部队领导的浓厚兴趣。数月后的第二次新歼方案论证会上,他展示的新式布局飞机模型,正是第三代歼击机歼-10的早期雏形。经过两年多的反复论证、研究和评审,新方案最终被确定为中国新一代战机歼-10的总体方案,歼-10飞机项目随即被列为国家重大专项,56岁的宋文骢临危受命,出任歼-10飞机总设计师。
歼-10飞机的研制之路布满荆棘,技术跨度大、难度高,面临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宋文骢深知责任重大,他带领团队勇往直前,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1985年,他主持组建中国首个航空电子系统研究室,填补了数字综合航空电子系统在中国研究领域的空白。在歼-10设计过程中,他们攻克了诸多关键技术难题,完成了国内从未设计过的腹部进气道、独一无二的水泡式座舱,以及中国第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铁鸟试验台和高度综合化航电武器系统动态模拟综合试验台设计等。在技术管理方面,宋文骢建立了科学严谨的体系,坚持全机各系统自上而下设计、自下而上综合,严格把控新成品质量,将飞机的可靠性设计纳入飞机设计专业,对各阶段技术状态严格把关。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成功突破先进气动布局、航空电子综合技术、数字式飞行控制系统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等90年代先进技术,形成一整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战斗机设计技术。
1998年3月23日,这是一个载入中国航空史册的日子。歼-10飞机在万众瞩目下成功首飞,那一刻,宋文骢和团队成员们热泪盈眶。歼-10的首飞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自主研制第三代战机的国家,中国航空工业实现了质的飞跃。激动之余,宋文骢特意将自己的生日改为3月23日,以此纪念这一伟大时刻。此后,歼-10飞机经过多年的改进完善,于2003年3月10日正式交付中国空军,2004年4月13日通过国家航定委的设计定型审查。宋文骢也因在歼-10研制中的卓越贡献,于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并出任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首席专家。
除了在歼-10研制上取得的辉煌成就,宋文骢还在其他领域为中国航空事业做出诸多贡献。他在早期参与东风113号机研制,创建中国飞机设计“战术技术与气动布局”专业并担任组长,成为中国先进新式气动布局设计技术的开拓者。他主持开展的新型气动布局研究,为中国新一代歼击机研制储备了关键技术。在学术研究方面,2001年8月,他作为第一作者发表论文《一种小展弦比高升力飞机的气动布局研究》,文中提出的“升力体边条翼鸭式布局”为歼-20隐身战斗机的设计奠定了基础。
宋文骢不仅在专业领域成果丰硕,还注重人才培养。在歼-10研制过程中,他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如歼-10双座飞机和“枭龙”飞机总设计师杨伟等。这些人才如今已成为中国航空工业的中流砥柱,继续为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宋文骢的一生,荣誉等身。他先后获得歼-10飞机研制特等功1次、一等功1次;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被航天工业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荣获中国一航“航空报国”金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航空航天月桂奖终身奉献奖;2010年当选2009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然而,在这些荣誉背后,是他几十年如一日的默默付出与无私奉献。生活中的宋文骢,为人和蔼可亲,没有一点架子。他常常骑着一辆破旧自行车到菜市场买菜,到所里上班。上世纪90年代初,军工行业困难时期,他甚至下班后摆摊卖面条维持生计。但即便生活艰难,他对航空事业的热爱与执着从未改变。
2016年3月22日13时10分,宋文骢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301医院逝世,享年86岁。他的离去,是中国航空事业的巨大损失,但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卓越科研成果,将永远激励着中国航空人砥砺前行。宋文骢用一生诠释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科学的不懈追求和对事业的高度责任感。他是大理的骄傲,是中国航空工业的脊梁,他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中国航空事业发展的丰碑之上,为后世所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