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顾学裘

中国药学界泰斗
顾学裘
顾学裘[公元1912年-2011年,中国药学界泰斗] 上海市青浦区人物
顾学裘,药剂学家和药学教育家。长期致力于药学教育和药学研究,培育了几代药学科技人才。他在药物制剂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著作,对中国医药事业做出了贡献,尤其在抗癌药物新剂型——多相脂质体的研究工作中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顾学裘(1912年-2011年),教授,江苏青浦(今属上海市)人。1936年毕业于上海中法大学药科,在国立药任教。1945年考取英国伦敦大学药学院。1947年回国任浙江大学副教授。1949年任浙江医学院教授,药学系主任,并兼任浙江第一制药厂首任厂长。1955 年调至沈阳药科大学工作,是首批辽宁省优秀专家。
顾学裘教授为全国科协委员,辽宁省科协副主席,辽宁省药学会副理事长,辽宁省政协三、四、五、六届副主席,省民盟副主任委员,省医药局顾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医学评议组成员,全国性五种药学杂志的主编、副主编和顾问等职务。
顾学裘教授是国家药典委员会首批成员,新中国第一个药剂学硕士生导师,第一批药剂学博士生导师,全国惟一药剂学重点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全国第一个药剂学博士后流动站的核心,是首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药学教育家,1990年被国家教委、科委授予“全国高校先进工作者”称号。
顾学裘教授从教70年中发表论文200余篇,编写著作30余部,1956年出版的《制剂学》是我国第一部药剂专著,为卫生部指定对外交流的10部医药专著之一;120万字的《药物制剂注解》是一部巨著,为全国药学工作者首选必读; 《中国多相脂质体研究》对我国医药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培养硕士生、博士生数十名,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几十年科研工作均处国内外领先水平,脂质体的研究1986年获卫生部乙级科技成果奖,1987年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脂质体研究及药品生产领先于国外十多年,为脂质体医药应用的奠基人。
2011年8月2日11时25分因病医治无效在沈阳逝世,享年100岁。
人物生平
1912年2月13日出生于江苏省青浦县张家村。从小受到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童年在私塾和乡村小学读书,打下了良好的古文基础,练得一手好字。1926—1931年,在青浦县立中学和东吴大学上海附属二中学习。1932年,考取上海中法大学药科。在大学学习期间,翻译了一本日文书《定性分析化学表解》 ,于1935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此后,他又译编了一本《药用有机化学》 ,于193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他在中法大学读书期间,还参加了中华自然科学社,经常在该社上海分社与一些有志好学的青年研讨科学技术问题。
1936年中法大学毕业后,他到南京国立药学专科学校任教,兼任该校附设高级药剂职业科主任。他先后担任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生药学、药剂学、药物学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1940年,晋升为讲师。
1944年冬,他考取公费留学,于1945年夏赴英,就读于伦敦大学药学院。1947年,毕业获药学士学位。提供他奖学金的英国一家制药厂(ICI)厂长一再挽留他在厂里工作,但一心要把学成的专长贡献于祖国药学事业的顾学裘,却婉言谢绝了英国厂长的盛情挽留,放弃了优厚的待遇,于1947年12月毅然回国,受聘到浙江大学理学院药学系任副教授。当时,国民政府统治区一片混乱,物价飞涨,民不聊生,一个月的工资不敷全家一周之用。他的一位在外资药厂工作的老同学特来劝他到外资厂工作,但他坚定地答复说:“如果图个人的享受,我就不回国了。为了祖国的药学事业,我宁愿当个穷教授。”他谢绝了老同学的美意,坚持工作在祖国药学教育的第一线。
1949年8月,他任浙江医学院教授。1950年,任药学系主任兼任浙江第一制药厂(现杭州华东制药厂)厂长。他同工人、技术人员打成一片,在以一幢住宅为厂房的简陋条件下,从实际出发,艰苦创业,建设药厂,发展生产,扎扎实实地做实际技术指导工作。他只尽义务,不取报酬。有一年春节,药厂的一位副厂长给他送去200元的支票,但是,第二天他又把支票交给厂工会主席,作为工会的活动经费。药厂职工对此深为感动和钦佩。
50年代,中国的医药事业进入了新生发展时期,广大药工人员亟待学习提高。但当时国内药学书籍很少,顾学裘利用从国外搜集带回的资料,结合国内调查了解的情况,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编著工作。他先后编著出版了《药物?定》 、 《药物?定续编》 、 《现代药物学》 ,并与他人合编《实验药剂学》等著作,均由杭州新医书局出版。1956年,又出版了专著《制剂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这些著作在药学图书缺乏的当时,曾发挥了较大的作用。特别是《制剂学》专著,在当时代表了国内制剂学的先进水平,受到广大读者的普遍好评,被卫生部选定为对外学术交流的十大医药著作之一。
1955年8月,浙江医学院药学系调整到东北药学院(即今沈阳药学院)。顾学裘顾全大局,带头并率领药学系的一批教职工到东北,此后一直任沈阳药学院教授。1957年,他担任该院教务长。他在反右派运动中,以及以后的多次政治运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曾受到种种冲击和迫害,但他没有为个人的逆境而沉沦,坚信社会主义祖国需要科学技术。他以蒲松龄“落第自勉诗”的诗句“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勉励自己,坚持不懈地潜心治学,默默地工作和钻研。在这风风雨雨的20年中,他培养了3名研究生,担任了20余个年级的讲课任务,进行了20多项科学研究工作,发表了10余篇论文,编写出版了《长效制剂综述》、《药物制剂注解》,主持或参加编写出版了《药剂学》全国教材、 《常用药物制剂》 、 《药剂学专题选编》等著作。
1978年以后,他先后任沈阳药学院药学系主任、沈阳药学院副院长、中国药学会副理事长、药剂分科学会主任委员、辽宁省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协委员、辽宁省科协副主席、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药学专题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医学评议组成员、辽宁省政协副主席、辽宁省民盟副主任委员及《药学学报》等5种全国性杂志副主编、编委或顾问等职。他精神焕发,自书题为“故友重逢”诗:“相逢共庆得余生,犹是少年一老成,委曲千般微笑罢,欣看桃李更芳馨。”以此抒发他欣慰豁达的心境和奋进不息的意志。
在1978年后的10余年间,他培养博士研究生5名、硕士研究生16名;他领导制剂研究室和研究生,并与校内外广泛协作,进行了抗癌药物新剂型——多相脂质体的研究,开发了10余个系列品种,发表了百余篇论文,参加了7次国际学术会议的学术交流;主编出版了《药物制剂注解》 (再版)、《药剂学》(全国教材)、 《药物制剂新剂型选编》 、 《药物制剂专利手册》 、 《英拉汉药学词汇》等7部著作,近500万字。1984年,辽宁省人民政府授予他劳动模范称号。1988年,获沈阳市科技突出贡献奖。
人物简历
1912年2月13日 生于江苏省青浦县(现属上海市)张家村。
1932—1936年 在上海中法大学药科学习。
1936—1945年 任南京国立药学专科学校助教、讲师。
1945—1947年 在英国伦敦大学药学院学习,获药学士学位。
1947—1949年 任浙江大学理学院药学系副教授。
1949—1955年 先后任浙江医学院教授、药学系主任兼任浙江第一制药厂厂长。
1955年 任东北药学院(今沈阳药学院)教授。
1957年 任东北药学院(今沈阳药学院)教务长。
1978—1981年 任沈阳药学院药学系主任。
1980年 后任中国药学会第十六届副理事长、药剂分科学会主任委员,辽宁省药学会副理事长,辽宁省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协委员。
1981—1983年任沈阳药学院副院长。
1983 任沈阳药学院制剂研究所所长、制剂研究室主任。
药学教育
顾学裘早在30年代就倾心于培养药学专门人才。当时,中国的药学教育相当落后,1936年在南京建立的国立药学专科学校,是中国最早设置的唯一一所独立的高等药科学校。当时从上海中法大学药科毕业的顾学裘,怀着振兴祖国药学的大志,来到这所新建的国立药专任教,兼任附设高级药剂职业科主任。由于学校新建,教师较少,他在校8年间,担任了从基础到专业的5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他不仅认真负责地教好每一门课程,而且利用一切业余时间,辛勤地编写教材,先后编写出版了《药用定量分析化学》、《药剂学》等4门课程的教材,保证了教学的需要。
他在浙江医学院任教授和药学系主任期间,担任主要专业课“药剂学”主讲。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强调学习国外经验要结合中国实际。他重视国内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注重掌握第一手资料,特意请来一名绘图技术人员,跟随他一起下厂调查,将一些制剂专用设备和工艺流程等绘制成教学挂图。他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挂图和实物教具,有效地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提高了教学效果。由于他积累和掌握了大量的实际资料,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所以他的讲课不但条理清晰,板书规正,而且密切联系实际,富有启发性,深得学生的欢迎。他十分重视实验教学环节,认真指导青年教师做好实验准备,注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经常深入实验室指导学生实验,对一些技巧性较强的实验操作,还亲自做示范表演。他很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认为这是办好药学系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以他对教师的充实、调配都亲自过问,对教师的培养提高也很关心。他特别注意在教学、科研等实践中培养提高教师,有计划地安排他们的工作和学习,给他们创造锻炼提高的条件。在他的组织领导下,浙江医学院药学系成为当时国内实力较强的药学院系之一。
他在沈阳药学院任教的35年中,除了担任几十个年级的教学和培养20余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任务外,还参与学校的领导和决策,对学校各方面的建设发展发挥了作用,特别是在药剂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两次担任药剂学全国教材的主编,多次主持或参加药剂学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编写;他在建立药物制剂专业、重视和加强中国药物制剂的研究和生产等方面,曾多次向有关方面提出建议。1980年,与他人一起提出“建立药物制剂专业的建议”的呼吁。药物制剂专业已列入国家专业目录,并已正式招生。
他不仅重视学校教育,而且十分关心在职制药人员的学习提高和知识更新。几十年来,他通过讲学、办班等各种形式,向广大药学工作者传授药学新理论、新进展、新技术、新方法、新剂型、新品种。1981年,他在全国药剂技术工作会议上作了《实行多种形式办学,大力培养药学人才》的报告。提出六项具体措施,包括办好药学院系,发展中专药学教育,开办函授和业余大学,举办业务培训班、专题短训班、骨干提高班以及各种形式的讲座、讲学活动等。药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基本实践了他的建议。此外,他几十年来编写出版的近30部著作,都在不同时期为国内药学工作者的学习参考和知识更新发挥了重要作用。
半个多世纪以来,顾学裘认真教书育人,对青年学生,特别是研究生,经常以他亲身的经历和切身的体会,开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医药事业。他言传身教,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他的学生已遍布全国各地,奋斗在祖国药学事业的各种岗位上,一大批学生已成为有成就的专家和有关方面的骨干。1985年11月,在南宁召开的中国药学会第二次全国药剂学术会议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和他的学生200余人,签名祝贺他从教50周年,贺词为:“顾学裘老教授领导全国药剂学会暨五十年来在教学、科研工作中作出国际公认的重大贡献纪念。”
药物制剂研究
顾学裘于50年代初立志从事药物制剂的研究。当时,中国的药物制剂研究和生产都十分落后,大量制剂依靠进口。顾学裘深感自己作为药剂学教授应为振兴和发展中国的药物制剂贡献所长,作出努力。当年的科研工作条件差、困难多,他发动和组织药剂教研室的教师,在简陋条件下进行生物制剂、乳剂和制剂辅料等多项研究。1955年,发表了《白及胶质的提取及其性能的研究》和《白及胶作为片剂赋形剂的研究》两篇研究论文,已被国内外许多研究、生产单位所引用。
60年代,他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仍坚持开展长效制剂和前体药物制剂的研究。他首创性地研制了长效维生素B12和长效普鲁卡因等新制剂。普鲁卡因长效制剂,国外是用普鲁卡因盐基制成的桃仁油溶液,而他设计研制的新制剂包括速效和长效两部分配制的水液,用药后既可迅速发挥止痛作用,又可维持较长时间的药效。1963年,他结合自己的研究实践,编写出版了《长效制剂综述》 (人民卫生出版社)。他在长效制剂和前体药物制剂的研究领域,当时处于国内领先的地位。
70年代,他主要从事药物制剂新剂型的研究,包括静脉乳剂、微型胶囊、脂质体、磁性微球剂等。1978年,由他组建和领导的制剂研究室就是以新剂型为研究方向的。他看到癌症日益严重地威胁人类生命,就及时把工作重点转向抗癌药物新剂型的研究。在80年代的10年间,他领导研究室开展广泛协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创制了抗癌药物“导弹”式载体——多相脂质体系列品种10余个,其中油酸多相脂质体(139)、复方唐松草新碱多相脂质体(139-2)、氟脲嘧啶多相脂质体(139-3)、环磷酰胺多相脂质体(139-7)等,已有多家药厂生产或准备生产。药理和临床研究结果表明,抗癌药物多相脂质体具有淋巴系统定向性,可以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他的研究成果已经取得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脂质体是70年代出现的一种新型药物载体,许多国家都在进行脂质体作为抗癌药物“导弹”的研究。但是由于脂质体对药物的包封量不足和加热灭菌不稳定等问题得不到解决,所以长期停留在实验室研究阶段。顾学裘首创的多相脂质体,突破了上述难关,使这一新型药物载体从实验室研究推进到工业生产和临床应用的阶段,并且由于他在组方和工艺上的革新,可使工业生产大大简化工艺过程。在1984年召开的成果鉴定会上,来自各地的专家对抗癌药物新剂型——多相脂质体的研究成果给予高度评价。鉴定书称“多相脂质体是在国外脂质体基础上创造的新剂型,设计思想科学,技术方法先进,解决了国内外脂质体研究中存在包封率较低和不能热压灭菌的两大技术关键问题,使脂质体从长期停滞在实验室研究进入到临床医疗和工业生产,有关键性的突破”。
顾学裘在这10年多的抗癌药物新剂型研究中,先后发表了105篇论文;编写了60多万字的《中国多相脂质体研究》(即将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及《抗癌药物新剂型学术研究论文集》(中文本1册,英文本2册);有32篇论文在七次国际学术会议上作了交流。1990年2月下旬,79岁高龄的顾学裘,亲自赴美国参加佛罗里达大学主持召开的国际脂质体学术讨论会,并作了《在抗癌化疗方面多相脂质体的研究》的学术报告,介绍了中国10多年来在“多相脂质体”的研究、生产和作为抗癌化疗药物“导弹”式载体用于临床的情况,博得了同行专家们的赞赏和重视。
年已八旬的顾学裘,仍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神,坚持奋进在攻克癌症的科研岗位上。他除了继续进行抗癌药物新剂型的研究工作外,还计划和主持编写《中药抗癌抗衰老研究进展》、《防癌抗癌纵横谈》、《汉日英拉药学词汇》、《科学的养生观》和《群芳谱》(药草花卉摄影图谱)等多部著作,决心为祖国医药事业奉献晚年余热。
主要论著
1 顾学裘.药物鉴定续编.杭州:新医书局,1952.
2 顾学裘,沈文照.实验药剂学.杭州:新药书局,1952.
3 顾学袭,沈文照,胡晋等.白及胶质提取及性能研究.药学学报,1955,3(1):75—87.
4 顾学裘,沈文照,陈瑞龙等.白及胶作为片剂赋形剂的研究.药学学报,1955,3(2):257—265.
5 顾学裘.制剂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
6 顾学裘.长效制剂综述.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7 顾学裘.药物制剂注解.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
8 顾学裘,张汝华,童寅生等.常用药物制剂.沈阳:辽宁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
9顾学裘,王承裕,刘国杰等.药剂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
10 顾学裘,李焕秋,李长江等.鹤草酚微型胶囊制备工艺的探索及释放度研究.中草药,1980,11(2):56—61.
11 顾学裘,李焕秋,乔博路.鹤草酚精氨酸盐注射液的研究.中草药,1980,11(8):346—349.
12 顾学裘,邹善卿,李焕秋.微型胶囊释放药物的机理.药学学报,1980,15(11):699—704.
13 郦章安,顾学裘.建立药物制剂专业的建议.药学通报,1980,15(12):23—25.
14 顾学裘,郦章安.实行多种形式办学大力培养药学人才.医院药学杂志,1981,1(1):5—8.
15 顾学裘,滕彩文,钱文心等.前体药物喘通琥珀酸盐与双羟萘酸盐的研究.沈阳药学院学报.1981,总13:57—63.
16 顾学裘,钱文心,王永金等.长效喘通制剂的研究.药学学报,1982,17(6):469471.
17 顾学裘,马竹卿.从提高免疫功能角度设计的抗癌药物新剂型——多相脂质体.中成药研究,1982,(12):4—6.
18 顾学裘,马竹卿,李焕秋等.多相脂质体139等抗癌活性的筛选.中草药,1982,13(4):13—19.
19 郑俊民,顾学裘.多相脂质体139液晶态的物理特性观察.药学学报,1982,17(12):942—944.
20 罗金德,顾学裘,马竹卿等.喜树碱多相脂质体的研究.药学学报,1984,19(1):63—68.
21 顾学裘,马竹卿,李焕秋.药物制剂新剂型选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
22 顾学裘,陈济民,孙祖绳等.英(拉)汉药学词汇.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23 顾学裘,李民,顾茂健.多相脂质体139抑制DNA、RNA、蛋白质生物合成机制的初步研究.沈阳药学院学报,1985,2(2):99104.
24 唐世军,顾学袭,苏德森.高三尖杉酯碱多相脂质体注射液的研究.药学学报,1986,21(8):630—634.
25 顾学裘,彭海卿,邓英杰等.药剂专利手册.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26 戚洪,顾学裘,李焕秋.氨甲蝶呤(MTX)多相脂质体的包封率测定与渗漏研究.药学学报,1987,22(1):48—52.
27 高晓彦,顾学裘,陶钧.环磷酰胺(CP)的含量分析方法及其在CP多相脂质体(CPL)化学稳定性研究中的应用.药物分析杂志,1987,7(5):290292.
28 顾学裘,张清民,苏兴仁等.喜树碱多相脂质体对肿瘤细胞动力学及分子药理学研究.沈阳药学院学报,1988,5(3):161167.
29 顾学裘,奚念朱,魏树礼等.药剂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
30 顾学裘,韩扬.英汉对照中药与健康长寿.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89。
上一篇:王剑山下一篇:董其昌
中国音乐家
教育部原党组副书记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解放军少将、空军技术部副部长
革命与建设征程中的奋进者
佛山市卫生局原局长
原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
湖南省委原书记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原昆明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
山西省委原书记
青海省委原书记
原重庆市委书记
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广西壮族自治区顾问委员会主任
首届国医大师
朝鲜第二代最高领导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药学界泰斗
开国少将、昆明军区原政治委员
中国药学界泰斗
中国药学界泰斗
上海小刀会起义军女首领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