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瞻(820年-874年),字几之,先祖彭城(今徐州)人,后徙桂阳(今连州)。祖父刘升,父亲刘景。中国唐朝时期宰相。
刘瞻于唐大中元年(847年)登进士第,其后又登博学宏词科,累迁升太常博士。宰相刘瑑素重刘瞻为人,推荐刘瞻为翰林学士,后提为中书舍人、户部侍郎,承旨出为太原尹、河东节度使。咸通十一年(870年),刘瞻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刑部尚书,集贤殿大学士,登上宰相之位。时唐懿宗之女同昌公主病逝,唐懿宗逮捕太医韩宗绍等下狱,并尽捕太医亲属三百余人。文武百官无敢言语,唯刘瞻出于正义,上疏救人,请懿宗赦免无辜,又联合京兆尹温璋等向帝力争。唐帝大怒,即日罢免刘瞻相位,贬刘瞻为荆南节度使,后又再贬为康州刺史。
咸通十四年(873年),懿宗殁,僖宗即位,将朝廷奸臣罢免,重新起用刘瞻为刑部尚书,复还长安赴任。长安市民闻之,凑钱雇戏班欢迎刘宰相,刘瞻闻之,为避张扬,遂改期并由他道进入京城长安。刘瞻居相位仅三个月后便突然身亡。
刘瞻:晚唐的清正贤相
刘瞻,生于公元820年,字几之,祖籍彭城(今徐州),后徙居桂阳(今广东清远连州市)。他是中国唐朝时期一位闪耀着清正与刚直光芒的宰相,以其高尚的品格、卓越的才能和无畏的勇气,在晚唐复杂的政治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刘瞻出身于一个重视教育的家庭,父亲刘景曾受教于大诗人刘禹锡,且进士及第,开了连州学子进士之先例,刘禹锡曾欣然赠诗夸赞刘景。在这样的家庭氛围熏陶下,刘瞻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学习天赋与勤奋精神。他不仅饱读诗书,对经史子集等各类经典著作烂熟于心,还展现出了对文学创作的浓厚兴趣和极高天赋,才思丰敏,出口成章。年少时的刘瞻常在郴江边的乌石矶上沐着江风读书,目暇时投眼江涛,心中满是对出仕为宦、造福百姓的憧憬;思遐时抚手石矶,暗暗立下为民请命、改变社会现状的志向。
唐大中元年(847年),刘瞻凭借自身扎实的学识和出众的才华,成功登进士第,迈出了仕途的关键一步。四年后,他又成功考过博学宏词科,这一考试科目在唐代科举制度中地位崇高,登科者即刻便可入仕,且往往被视为精英,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刘瞻能够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足见其学识之渊博、能力之卓越,可谓是一举攻下“双学历文凭”的优秀书生。此后,刘瞻开始了他在官场的奋斗历程,初期他一直在政府部门中担任一般职员,虽然级别地位并不高,但他始终勤恳为官、节义自全。无论是繁琐的文案工作,还是棘手的事务处理,他都能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出色的能力完成得十分出色,逐渐创下了人品佳、业务强的好口碑。
在基层默默耕耘十多年后,刘瞻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机。他的彭城同姓老乡刘瑑进京做宰相,听闻刘瞻的美德与才能后,敬以“宗人”相待,并大力举荐他为翰林学士。翰林学士一职相当于皇帝机要秘书性质,能够直接参与朝廷核心事务的讨论与决策,从此刘瞻正式进入了高层官员的阶层。此后,凭借自身的努力与才华,刘瞻又担任过中书舍人,掌管朝廷的制诰,负责起草诏令等重要文书工作,这不仅要求任职者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底,更需要对朝廷政策、局势有精准的把握。刘瞻在这一职位上充分展现了自己的能力,所起草的制诰言辞精准、逻辑严密,深受皇帝和同僚的认可。后来,他又转任户部侍郎,掌管具体政务,官阶已达四品,开始在国家财政等重要领域发挥关键作用。在此期间,刘瞻展现出了出色的理财能力和行政管理能力,他深入了解国家财政状况,对各项收支进行合理规划与管理,为国家经济的稳定运行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十年间,刘瞻还担任过太原尹,负责地方治理工作,在任期间,他深入基层,了解百姓疾苦,积极推行一系列有利于民生的政策,使得太原地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之后又做过京兆尹,治理京城地区,面对京城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各种利益关系,刘瞻以公正、果断的手段处理各类事务,维护了京城的秩序与稳定。
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六月,刘瞻迎来了他仕途的巅峰——以户部侍郎同平章事,正式出任宰相,并加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集贤殿大学士。此时的刘瞻已至知天命的年纪,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多年的官场经验,使他在宰相之位上更加游刃有余。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致力于为国家的繁荣稳定、百姓的安居乐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在处理政务时,他秉持公正、公平的原则,对各类事务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与决策。无论是制定国家政策,还是处理官员任免、案件审判等事务,他都能做到不偏不倚,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在他的努力下,朝廷的政务处理更加高效、公正,为晚唐动荡的局势带来了一丝难得的清明气象。
然而,刘瞻的宰相生涯并非一帆风顺。咸通十一年八月,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大事——同昌公主病逝。同昌公主是唐懿宗最为宠爱的女儿,她的离世让懿宗悲痛欲绝。悲伤过度的懿宗将责任毫无理由地转嫁给医官韩宗召、康仲殷二人,指责他们用药无效,不仅诛杀了这两位医官,还下令要株连九族,将两家的男女老幼三百多人全部抓捕,囚禁于狴牢,以至于监狱都人满为患。刘瞻得知此事后,心急如焚,深知这些人皆是无辜受牵连。他火速联合其他谏官,希望能够集体上疏劝谏懿宗收回成命。然而,面对盛怒之下的懿宗,官员们皆“无敢极言”,没有一个人敢响应他的提议。在这危急关头,刘瞻不顾自身前途与性命,毅然独自上疏。他在奏疏中言辞恳切地指出,人的寿命长短乃是自然之理,医官们已经“无不尽其方术”,竭尽全力为公主治病,未能治愈实是“修短自然之理也”。而皇帝因爱女心切,却做出“安不思危,忿不顾难者”的行为,实在不妥。他诚恳地请求唐懿宗“尽释系囚,……以资爱主之灵”,希望皇帝能够以宽容之心对待此事,释放那些无辜被囚禁的人。
然而,此时沉浸在悲痛与愤怒中的懿宗根本听不进刘瞻的劝谏,他不仅没有采纳刘瞻的建议,反而因刘瞻的直言进谏而大怒。最终,皇帝虽然勉强听从了刘瞻释放囚犯的直谏,却对刘瞻怀恨在心,当即罢免了他的相位,将他贬官为荆南节度使,削去了他在京中的重要职务。事情并未就此结束,同朝宰相路岩,一向憎恨刘瞻的廉洁刚正,趁机勾结同昌公主的丈夫韦保衡,在懿宗面前进献谗言,极尽污蔑之事。在他们的恶意诋毁下,刘瞻被一贬再贬,直至离京数万里之遥的驩州(今属越南)司户。刘瞻的这一遭遇,充分展现了他为了正义,不惜牺牲自己的仕途和前程,敢于与权贵和不合理的皇权抗争的大无畏精神,他的刚正不阿赢得了天下人的敬重与同情,当时天下人皆说他“鲠正”,为他的遭遇感到痛惜。幽州节度使张公素更是义愤填膺,上疏为他伸冤辨枉,在众多正义之士的声援下,刘瞻才免遭奸佞进一步的迫害。
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的春季,随着懿宗的离世,僖宗即位,朝廷局势发生了变化。新帝为了稳定朝政、安抚人心,决定将朝廷中的奸臣罢免,并重新起用刘瞻为刑部尚书,复还长安赴任。当长安的老百姓听说这位贤相即将归来时,无不欢欣鼓舞,奔走相告。大家对刘瞻的敬重与爱戴之情溢于言表,甚至凑钱请百戏演出团体,准备夹道歌舞欢迎刘瞻归来。然而,刘瞻得知此事后,为了避免百姓劳民伤财,他不愿看到百姓为了迎接自己而花费大量的钱财和精力,毅然临时改了预定的回京时间和道路,“静悄悄”地回京上任,其发自内心体谅百姓之举,爱民之心昭然若揭。
再次回到朝廷核心权力层的刘瞻,本有机会继续施展自己的抱负,为国家和百姓做出更多贡献。然而,命运却对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他再度担任宰相仅仅三个月后,便突然身亡。关于他的死因,史书没有明确的定论,有的说法是暴病身亡,但也有不少人怀疑他是被奸妄所害。无论真相如何,刘瞻的离世无疑是晚唐政坛的一大损失,他的离去让无数人为之扼腕叹息。
刘瞻一生清廉自律,堪称为官者的楷模。《新唐书》对他有一句极为精准的评价:“瞻为人廉约,所得俸以余济亲旧之窭困者,家不留储。无第舍,四方献馈不及门,行己终始完洁。”他虽位极人臣,却没有自己的房产,一直过着租居的生活。曾有富商敬重他的为人,想要赠送一座闲置的大宅院给他,却被他婉言谢绝,他表示房子虽简陋却能养其凡心,租来的房子只要甘心以此为家即可。他将自己所得的俸禄,除了维持基本的生活开销外,大部分都用来接济亲旧中的贫困之人,家中几乎没有积蓄。他坚决拒绝四方的贿赂,始终保持着清正廉洁的操守,这种高尚的品格在腐败成风的晚唐官场中显得尤为可贵。在他因同昌公主医案获罪,皇帝命翰林学士郑畋起草《罢瞻宰相制诏》时,郑畋竟然列不出刘瞻的罪名,反而在制诏中对他充满了褒奖之词,称他“风稜甚高,恭慎无玷。而又僻于廉洁,不尚浮华。安数亩之居,仍非己有;却四方之赂,惟畏人知”。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措辞,足以彰显刘瞻廉洁自律的高尚形象。
刘瞻的夫人是李德裕的孙女,出身仕宦世家、名门之女。其父李烨长期担任郴县的县尉,并卒于郴州。李氏深受家庭熏陶,深知为官之德。在刘瞻的仕途生涯中,她始终默默支持着丈夫,无论生活是顺境还是逆境,她都与刘瞻携手同行,保证了刘瞻后院的稳定,共同塑造了一门廉洁、好义之风。
刘瞻去世后,家乡的族人为了纪念他,在连州巾峰山麓堆了一座衣冠冢,并立有墓碑,以表达对他的敬仰与追思之情。尽管墓、碑在文革中不幸被毁,但刘瞻的事迹和精神却永远流传了下来。他在同昌公主医案中舍己救人的壮举,以及一生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不慕虚荣的高尚品质,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他与曲江张九龄相比,毫不逊色,都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敬仰的贤相。刘瞻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为臣之道、为官之德,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坚守正义、清正廉洁,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