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襄子赵毋恤[春秋战国][公元前505年-前425年,赵国创始之君] 河北邯郸市复兴区人物 赵襄子赵毋恤:春秋末年至战国初期的赵国奠基者 赵襄子赵毋恤(公元前 505 年 - 前 425 年),这位在春秋末年至战国初期的历史舞台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出生于邯郸(今河北邯郸市复兴区一带) 。虽难以确切知晓其毕业院校,但在赵氏家族的悉心培养与当时社会环境的熏陶下,他成长为一位极具政治智慧与军事谋略的杰出领导者,是赵国的创始之君,也是战国时期赵国崛起的关键人物。 赵襄子为赵鞅(赵简子)之子,其母为从妾,且是翟人之女,这样的出身使得他在诸子中名分最低,处于庶子地位。在他年幼时,连父亲赵鞅都未曾对他多加留意。然而,赵襄子自幼便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质,他敏而好学,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常常手不释卷,深入探究各类学问,无论是治国理政之道,还是军事谋略之术,都认真钻研。同时,他胆识过人,面对困难与挑战,从不退缩,总是以果敢的姿态应对,不似其他兄长那般过着纨绔子弟的生活。久而久之,他的这些特质引起了赵氏家臣姑布子卿的注意。姑布子卿素以善于相面而取信于赵鞅。一日,赵鞅召集诸子,请姑布子卿为他们看相,姑布子卿便趁机向赵鞅举荐了赵襄子,称其有非凡之相,将来必能成就大业。 赵鞅十分注重对儿子们的教育与培养,他深知赵氏家族未来的兴衰取决于子女的能力与品德。他曾将训诫之辞书写在若干竹板上,分发给诸子,要求他们认真习读,深刻领悟其中要旨,并告知他们三年之后将逐一考查。三年期满,考查之时,赵鞅的其他儿子们,甚至连世子赵伯鲁,都无法背诵出竹板上的训诫内容,甚至连竹板都不知遗失在何处。唯有赵襄子,不仅对竹板上的训诫背诵如流,而且始终将竹板随身携带,时常拿出来检点自己的言行,以确保自己的行为符合父亲的教导。经此一事,赵鞅开始相信姑布子卿的举荐,认为赵襄子确实贤能。 待诸子长大成人,赵鞅为了进一步考察他们,又想出了一个办法。一日,他对儿子们说:“我在常山(今北岳恒山,在山西浑源县境内)之上藏有一宝符,你们去寻找,先找到的有赏。” 诸子听闻,纷纷乘骑前往常山寻宝。然而,一番寻找后,他们皆空手而归,谁也没有找到宝符。唯有赵襄子回来说:“我得到了宝符。” 赵鞅让他详细说明情况,赵襄子说道:“凭借常山的险峻地势攻打代国,代国即可归赵所有。” 赵鞅听罢,心中大喜,他顿觉只有赵襄子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原来,赵鞅此举并非真的藏宝符,而是以此考察儿子们的战略眼光与对赵氏家族发展的思考。在赵鞅看来,赵襄子能洞察到常山对于攻打代国的战略价值,无疑是赵氏大业难得的继承人。于是,赵鞅力排众议,毅然废掉太子赵伯鲁,破例立赵襄子为太子。 公元前 458 年,赵简子逝世,赵襄子承袭了赵简子晋卿之职。上位之后,赵襄子便开始谋划壮大赵氏家族的势力。他将目光投向了代国。代国位于赵国北方,地域广阔且资源丰富,若能将其纳入赵氏版图,赵氏的实力将得到极大提升。赵襄子深知,代国与赵国之间虽有姻亲关系(赵襄子的姐姐是代王的夫人),但在利益面前,这种关系并不稳固。于是,他精心策划了一场鸿门宴。他前往夏屋山(在今山西代县东北),邀请代王相见。代王毫无戒备,欣然赴会。在酒宴之上,赵襄子早已安排下伏兵。斟酒之人在斟酒时,趁机用斟酒的铜勺刺杀了代王及其从官。代王一死,赵军随即挥师伐代,代国群龙无首,赵军一举占领代国,将其领土并入赵氏版图。然而,这一事件也让赵襄子陷入了亲情的困境。他的姐姐,代王的夫人,听闻丈夫被杀,赵国军队入侵代国,悲痛万分,泣而呼天,最终拔下发笄自刺而死。赵襄子虽收获了代国的土地,但也承受了失去姐姐的痛苦,不过从赵氏家族的发展角度来看,此次攻取代国,为赵氏的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 赵简子死后,晋国正卿之位由智伯瑶取而代之。智伯瑶成为晋国正卿后,野心勃勃,竭力发展自家势力,很快便使智氏成为智、赵、韩、魏等卿大夫家族中权力最大、实力最强的一家。晋出公十一年(公元前 464 年),智伯与赵襄子一同率兵包围郑国京师。在攻城之际,智伯让赵襄子率先领军攻城,赵襄子凭借出色的外交辞令推脱,让智伯出兵。智伯能言善辩,此时却愤而骂道:“你相貌丑陋,懦弱胆怯,赵简子为什么立你为继承人?” 赵襄子从容答道:“我想一个能够忍辱负重的继承人,对赵氏宗族并没有什么坏处罢!” 从这一番对话中,不仅能看出智伯与赵襄子之间的矛盾,也能体现出赵襄子的隐忍与远见,他深知此时并非与智伯正面冲突的时机,保存赵氏实力才是关键。 随着智伯权力的膨胀,他独吞晋国的野心愈发明显。公元前 455 年,智伯假借晋侯之命,以恢复晋国霸业为借口,向赵、韩、魏三卿各家索取一个万户之邑。韩康子、魏桓子深知这是智伯意在削弱别家,但因畏惧智伯的势力,不敢与之争锋,无奈之下如数交出。而赵襄子却不愿任由智伯摆布,加之往日与智伯积怨已深,便态度坚决地回绝了智伯的使者,说道:“土地是先人的产业,哪能随意送与他人?” 智伯见韩、魏两卿拱手献地,而赵襄子竟敢抗命,顿时勃然大怒,在新仇旧恨的驱使下,他亲自担任元帅,裹挟韩、魏两家出兵攻打赵国。赵襄子深知以赵氏之力与三家对抗,众寡悬殊,独木难支,遂按照父亲临终之嘱,退守晋阳(今山西太原市南晋源镇)。晋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且经过赵简子多年的经营,城内粮草充足,民心归附。赵襄子欲凭借地利之险,消磨敌军的锐气,等待时机再战。 智伯率三家之军兵困晋阳后,赵襄子凭借晋阳的地势险要与军民一心的优势,与敌军周旋了一年有余。然而,这年夏季,智伯借山洪来临之机,掘开晋水汾河之坝,水灌晋阳。城中顿时一片汪洋,军民只能 “悬釜而炊,易子而食”,生活苦不堪言。尽管晋阳城内百姓没有背叛之意,但赵氏群臣却出现了动摇之心。在此关键时刻,赵襄子冷静分析局势,他估计到晋阳城越是危在旦夕,韩、魏两家就越会心生疑虑。因为赵氏一旦灭亡,下一个遭殃的很可能就是他们。于是,赵襄子命家臣张孟谈趁夜黑风高之时,潜入韩、魏两营。张孟谈向韩康子、魏桓子晓之以 “唇亡齿寒” 的利害关系,成功说服他们与赵氏结盟。三家约定,趁智伯胜骄不备之机,内外夹攻消灭智氏,共分其地。最终,在赵襄子的精心策划下,局势发生逆转。韩、魏两家临阵倒戈,与赵氏里应外合,智伯腹背受敌,功亏一篑,落得个身败名裂、祸及九族的下场,甚至连自己的颅骨都沦为了别人的酒器。经此一役,晋国四卿之争,变为三卿鼎足之势,赵氏在赵襄子的领导下,力挽狂澜,消灭了必欲灭己的智伯,壮大了自家势力,为后来的三家分晋奠定了坚实基础。 智伯兵败被杀后,他的门客豫让一心想要为主报仇,意图刺杀赵襄子。第一次行刺时,豫让被发现,赵襄子念其对智伯的忠诚,宽宏大量地放过了他。然而,豫让报仇之心不死,他以漆涂身,使皮肤溃烂,又吞炭使自己声音变哑,改变容貌和声音后,趁赵襄子过桥时再次行刺。这一次,赵襄子的马受惊,豫让再次被发现。赵襄子问豫让:“你以前也曾效力于范氏、中行氏,智伯攻灭他们,你为什么不为他们效死,偏偏为智伯效力,为他刺杀我?” 豫让答道:“范氏、中行氏以普通人的待遇待我,我就以普通人的方式回报他们;智伯以国士的待遇待我,我就以国士的方式回报他。” 赵襄子听后,被豫让的忠诚之心深深感动,但为了自身安全,仍命士兵包围豫让。豫让请求赵襄子把衣服给他刺杀,以了却报仇之意。赵襄子被豫让的执着所打动,遂将衣服送给他。豫让接过衣服,三次跳起刺之,随后自杀身亡。这便是 “豫让刺衣” 典故的由来,而这一事件也从侧面反映出赵襄子虽为政治人物,但也有着重情重义、尊重忠义之士的一面。 赵襄子一生共育有五个儿子,然而,他晚年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他不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而是欲传位于其兄赵伯鲁的后代。由于赵伯鲁和其子赵周都去世较早,赵襄子遂立赵伯鲁之孙赵浣为太子。公元前 425 年,赵襄子在位 33 年后,无病而终。赵浣继承了赵氏之尊位,史称赵献侯。赵襄子这一传位决定,或许是出于对当年赵伯鲁被废太子之位的愧疚,也可能是从赵氏家族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认为赵浣更适合继承赵氏大业。 赵襄子在位期间,在晋国六卿攫夺政权的残酷斗争中,注重团结赵氏家族内部力量,积极向外扩张领土。他善于把握时机,巧妙转化矛盾,在逆境中实现逆转,最终使赵氏具备了位列诸侯的实力,成为瓜分晋国的三家之一。他的政治智慧、军事谋略以及坚韧不拔的精神,对赵国的建立与初期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赵国在战国时期成为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