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赵襄子赵毋恤

赵国创始之君
赵襄子赵毋恤[春秋战国][公元前505年-前425年,赵国创始之君] 河北邯郸市复兴区人物
赵襄子赵毋恤:春秋末年至战国初期的赵国奠基者
赵襄子赵毋恤(公元前 505 年 - 前 425 年),这位在春秋末年至战国初期的历史舞台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出生于邯郸(今河北邯郸市复兴区一带) 。虽难以确切知晓其毕业院校,但在赵氏家族的悉心培养与当时社会环境的熏陶下,他成长为一位极具政治智慧与军事谋略的杰出领导者,是赵国的创始之君,也是战国时期赵国崛起的关键人物。
赵襄子为赵鞅(赵简子)之子,其母为从妾,且是翟人之女,这样的出身使得他在诸子中名分最低,处于庶子地位。在他年幼时,连父亲赵鞅都未曾对他多加留意。然而,赵襄子自幼便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质,他敏而好学,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常常手不释卷,深入探究各类学问,无论是治国理政之道,还是军事谋略之术,都认真钻研。同时,他胆识过人,面对困难与挑战,从不退缩,总是以果敢的姿态应对,不似其他兄长那般过着纨绔子弟的生活。久而久之,他的这些特质引起了赵氏家臣姑布子卿的注意。姑布子卿素以善于相面而取信于赵鞅。一日,赵鞅召集诸子,请姑布子卿为他们看相,姑布子卿便趁机向赵鞅举荐了赵襄子,称其有非凡之相,将来必能成就大业。
赵鞅十分注重对儿子们的教育与培养,他深知赵氏家族未来的兴衰取决于子女的能力与品德。他曾将训诫之辞书写在若干竹板上,分发给诸子,要求他们认真习读,深刻领悟其中要旨,并告知他们三年之后将逐一考查。三年期满,考查之时,赵鞅的其他儿子们,甚至连世子赵伯鲁,都无法背诵出竹板上的训诫内容,甚至连竹板都不知遗失在何处。唯有赵襄子,不仅对竹板上的训诫背诵如流,而且始终将竹板随身携带,时常拿出来检点自己的言行,以确保自己的行为符合父亲的教导。经此一事,赵鞅开始相信姑布子卿的举荐,认为赵襄子确实贤能。
待诸子长大成人,赵鞅为了进一步考察他们,又想出了一个办法。一日,他对儿子们说:“我在常山(今北岳恒山,在山西浑源县境内)之上藏有一宝符,你们去寻找,先找到的有赏。” 诸子听闻,纷纷乘骑前往常山寻宝。然而,一番寻找后,他们皆空手而归,谁也没有找到宝符。唯有赵襄子回来说:“我得到了宝符。” 赵鞅让他详细说明情况,赵襄子说道:“凭借常山的险峻地势攻打代国,代国即可归赵所有。” 赵鞅听罢,心中大喜,他顿觉只有赵襄子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原来,赵鞅此举并非真的藏宝符,而是以此考察儿子们的战略眼光与对赵氏家族发展的思考。在赵鞅看来,赵襄子能洞察到常山对于攻打代国的战略价值,无疑是赵氏大业难得的继承人。于是,赵鞅力排众议,毅然废掉太子赵伯鲁,破例立赵襄子为太子。
公元前 458 年,赵简子逝世,赵襄子承袭了赵简子晋卿之职。上位之后,赵襄子便开始谋划壮大赵氏家族的势力。他将目光投向了代国。代国位于赵国北方,地域广阔且资源丰富,若能将其纳入赵氏版图,赵氏的实力将得到极大提升。赵襄子深知,代国与赵国之间虽有姻亲关系(赵襄子的姐姐是代王的夫人),但在利益面前,这种关系并不稳固。于是,他精心策划了一场鸿门宴。他前往夏屋山(在今山西代县东北),邀请代王相见。代王毫无戒备,欣然赴会。在酒宴之上,赵襄子早已安排下伏兵。斟酒之人在斟酒时,趁机用斟酒的铜勺刺杀了代王及其从官。代王一死,赵军随即挥师伐代,代国群龙无首,赵军一举占领代国,将其领土并入赵氏版图。然而,这一事件也让赵襄子陷入了亲情的困境。他的姐姐,代王的夫人,听闻丈夫被杀,赵国军队入侵代国,悲痛万分,泣而呼天,最终拔下发笄自刺而死。赵襄子虽收获了代国的土地,但也承受了失去姐姐的痛苦,不过从赵氏家族的发展角度来看,此次攻取代国,为赵氏的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
赵简子死后,晋国正卿之位由智伯瑶取而代之。智伯瑶成为晋国正卿后,野心勃勃,竭力发展自家势力,很快便使智氏成为智、赵、韩、魏等卿大夫家族中权力最大、实力最强的一家。晋出公十一年(公元前 464 年),智伯与赵襄子一同率兵包围郑国京师。在攻城之际,智伯让赵襄子率先领军攻城,赵襄子凭借出色的外交辞令推脱,让智伯出兵。智伯能言善辩,此时却愤而骂道:“你相貌丑陋,懦弱胆怯,赵简子为什么立你为继承人?” 赵襄子从容答道:“我想一个能够忍辱负重的继承人,对赵氏宗族并没有什么坏处罢!” 从这一番对话中,不仅能看出智伯与赵襄子之间的矛盾,也能体现出赵襄子的隐忍与远见,他深知此时并非与智伯正面冲突的时机,保存赵氏实力才是关键。
随着智伯权力的膨胀,他独吞晋国的野心愈发明显。公元前 455 年,智伯假借晋侯之命,以恢复晋国霸业为借口,向赵、韩、魏三卿各家索取一个万户之邑。韩康子、魏桓子深知这是智伯意在削弱别家,但因畏惧智伯的势力,不敢与之争锋,无奈之下如数交出。而赵襄子却不愿任由智伯摆布,加之往日与智伯积怨已深,便态度坚决地回绝了智伯的使者,说道:“土地是先人的产业,哪能随意送与他人?” 智伯见韩、魏两卿拱手献地,而赵襄子竟敢抗命,顿时勃然大怒,在新仇旧恨的驱使下,他亲自担任元帅,裹挟韩、魏两家出兵攻打赵国。赵襄子深知以赵氏之力与三家对抗,众寡悬殊,独木难支,遂按照父亲临终之嘱,退守晋阳(今山西太原市南晋源镇)。晋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且经过赵简子多年的经营,城内粮草充足,民心归附。赵襄子欲凭借地利之险,消磨敌军的锐气,等待时机再战。
智伯率三家之军兵困晋阳后,赵襄子凭借晋阳的地势险要与军民一心的优势,与敌军周旋了一年有余。然而,这年夏季,智伯借山洪来临之机,掘开晋水汾河之坝,水灌晋阳。城中顿时一片汪洋,军民只能 “悬釜而炊,易子而食”,生活苦不堪言。尽管晋阳城内百姓没有背叛之意,但赵氏群臣却出现了动摇之心。在此关键时刻,赵襄子冷静分析局势,他估计到晋阳城越是危在旦夕,韩、魏两家就越会心生疑虑。因为赵氏一旦灭亡,下一个遭殃的很可能就是他们。于是,赵襄子命家臣张孟谈趁夜黑风高之时,潜入韩、魏两营。张孟谈向韩康子、魏桓子晓之以 “唇亡齿寒” 的利害关系,成功说服他们与赵氏结盟。三家约定,趁智伯胜骄不备之机,内外夹攻消灭智氏,共分其地。最终,在赵襄子的精心策划下,局势发生逆转。韩、魏两家临阵倒戈,与赵氏里应外合,智伯腹背受敌,功亏一篑,落得个身败名裂、祸及九族的下场,甚至连自己的颅骨都沦为了别人的酒器。经此一役,晋国四卿之争,变为三卿鼎足之势,赵氏在赵襄子的领导下,力挽狂澜,消灭了必欲灭己的智伯,壮大了自家势力,为后来的三家分晋奠定了坚实基础。
智伯兵败被杀后,他的门客豫让一心想要为主报仇,意图刺杀赵襄子。第一次行刺时,豫让被发现,赵襄子念其对智伯的忠诚,宽宏大量地放过了他。然而,豫让报仇之心不死,他以漆涂身,使皮肤溃烂,又吞炭使自己声音变哑,改变容貌和声音后,趁赵襄子过桥时再次行刺。这一次,赵襄子的马受惊,豫让再次被发现。赵襄子问豫让:“你以前也曾效力于范氏、中行氏,智伯攻灭他们,你为什么不为他们效死,偏偏为智伯效力,为他刺杀我?” 豫让答道:“范氏、中行氏以普通人的待遇待我,我就以普通人的方式回报他们;智伯以国士的待遇待我,我就以国士的方式回报他。” 赵襄子听后,被豫让的忠诚之心深深感动,但为了自身安全,仍命士兵包围豫让。豫让请求赵襄子把衣服给他刺杀,以了却报仇之意。赵襄子被豫让的执着所打动,遂将衣服送给他。豫让接过衣服,三次跳起刺之,随后自杀身亡。这便是 “豫让刺衣” 典故的由来,而这一事件也从侧面反映出赵襄子虽为政治人物,但也有着重情重义、尊重忠义之士的一面。
赵襄子一生共育有五个儿子,然而,他晚年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他不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而是欲传位于其兄赵伯鲁的后代。由于赵伯鲁和其子赵周都去世较早,赵襄子遂立赵伯鲁之孙赵浣为太子。公元前 425 年,赵襄子在位 33 年后,无病而终。赵浣继承了赵氏之尊位,史称赵献侯。赵襄子这一传位决定,或许是出于对当年赵伯鲁被废太子之位的愧疚,也可能是从赵氏家族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认为赵浣更适合继承赵氏大业。
赵襄子在位期间,在晋国六卿攫夺政权的残酷斗争中,注重团结赵氏家族内部力量,积极向外扩张领土。他善于把握时机,巧妙转化矛盾,在逆境中实现逆转,最终使赵氏具备了位列诸侯的实力,成为瓜分晋国的三家之一。他的政治智慧、军事谋略以及坚韧不拔的精神,对赵国的建立与初期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赵国在战国时期成为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上一篇:王维纲下一篇:董旭
南宋末代皇帝
北宋第五位皇帝
山东省委原书记
中央政治局常委
国务院原党组成员
南宋第六位皇帝
中国工程院院士
宋朝第八位皇帝
宋朝第四位皇帝
赵国君主
广西壮族自治区原党委书记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原总书记
赵国君主
复兴区人物
赵国创始之君
战国时期秦国将领、军事家
齐国发展的稳健推动者、承前启后的守成之君
魏国第二位国君
战国时期军事奇才,兵家圣手
赵国君主
姜齐末代君主
周朝开国元勋、齐国缔造者、兵家鼻祖
春秋小霸缔造者、诸侯会盟的主导者
志大才疏的扩张主义者
齐国的复国之君、艰难时局下的守成者
拨乱反正,开启燕国振兴之路的关键君主
命运多舛的傀儡君主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