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刘溱

丘北县人物

刘溱[清] 云南文山丘北县人物
刘溱:清代丘北文教先驱的宦海与乡梓之路  

一、家世渊源与早年治学:黔滇边陲的儒学根基  
刘溱,字泽膏,清代云南文山丘北县人,生卒年虽未详载于正史,但据《丘北县志》及地方碑刻考证,其活跃于乾隆至道光年间(约1780—1840年)。家族原籍贵州普安,先祖于康熙年间迁居丘北,以耕读传家,至刘溱父辈时已成为地方书香望族。其父刘廷栋曾任丘北学正,深谙程朱理学,常于乡塾讲授《四书》,家中藏书逾千卷,涵盖经史子集,为刘溱的早期教育奠定了深厚基础。  

幼年的刘溱天资颖悟,六岁能诵《诗经》,九岁习八股文,常于丘北普者黑湖畔的竹林中研读至深夜。据《刘氏家谱》记载,他十三岁时已遍览《资治通鉴》,并对《陆宣公奏议》等经世之学尤为倾心,曾在读书笔记中批注:“为学当以致用为本,非徒寻章摘句也。” 当地宿儒王兆奎见其文才,赞曰:“此子他日必为滇南桢干。” 乾隆末年,刘溱入丘北义学深造,与同窗周际华(后官至贵州布政使)结为文友,二人常以经义相辩难,时称“丘北双璧”。  

二、科举入仕与宦海浮沉:从黔中知县到滇南学官  
嘉庆六年(1801年),刘溱赴云南乡试,以《周易》义理策论拔得头筹,中举人;次年进京会试,虽未及第,但主考官朱珪对其试卷批曰“文气醇厚,有古大臣风”。嘉庆九年(1804年),他以大挑二等授贵州湄潭知县,开启仕途。湄潭地瘠民贫,时有苗汉纠纷,刘溱到任后,首办三件事:

清丈田亩,均平赋役:针对豪强隐田逃税现象,亲率衙役踏勘山区,绘制鱼鳞图册,使赋税负担“富者不苛,贫者不匮”,次年即征粮足额,百姓立碑称“刘公平赋碑”。  
创设义仓,赈济灾荒:劝谕乡绅捐谷万石,于四乡建义仓,制定“春借秋还,息米充公”之规,嘉庆十一年(1806年)湄潭大旱,义仓开仓放粮,救活饥民数千人。  
调解族怨,化俗劝学:针对苗汉争地纠纷,以“各守疆界,互市通商”为原则,划定田界,并在县衙设“和息所”,亲自调解百余起争端;同时改建湄潭书院,延请名师授课,规定苗汉子弟均可入学,三年间培养生员三十余人。  

嘉庆十五年(1810年),刘溱因政绩卓著升任贵阳府同知,分管粮储与水利。在任期间,他主持疏浚南明河支流,修堤坝二十余里,使贵阳周边农田受益;又整顿漕运,革除“船头费”等陋规,商民称颂“舟行如飞,弊绝风清”。道光元年(1821年),刘溱以母老乞归养,朝廷感念其廉能,特赐“孝廉方正”匾额。  

三、归乡兴教与文献考据:丘北文脉的奠基人  
返乡后的刘溱目睹丘北文化滞后,“虽有秀民,苦于无师”,遂以振兴乡学为己任。他联合乡绅周文炳、李廷栋等人,于道光三年(1823年)在丘北县城西门外创建“凤鸣书院”(今丘北一中前身),亲任山长(院长)。建院之初,经费匮乏,他变卖部分田产,又致信时任云南布政使的同乡王楚珍,求得官银千两,购书五千卷,筑藏书楼“挹芳阁”。  

在教育理念上,刘溱主张“通经致用”,书院课程除科举必修的“四书五经”外,增设舆地、算术、水利等实用之学。他亲自讲授《尚书·禹贡》,结合云南山川地貌,绘制《滇南水道图》;又以丘北“黑箐龙”水患为例,带领学生实地勘察,撰写《治河策》,此教学法开滇南实学之先河。据《凤鸣书院志》载,书院办学二十年间,培养举人七人、贡生十九人,丘北科举中试人数较前翻十倍,时人赞曰:“自刘公归里,边地始知文脉之盛。”  

除兴教外,刘溱潜心地方文献整理。他见丘北自雍正八年(1730年)设县以来,尚无县志,遂遍访乡老,搜集碑刻、族谱、案牍,历时六年编成《丘北县志稿》十二卷。该书分舆地、建置、食货、学校、武备、人物、艺文七门,尤其注重记录少数民族风俗,如“僰人婚俗”“倮倮葬仪”等,保存了珍贵的民族史料。道光十五年(1835年),云贵总督伊里布阅其稿,称“考据精详,文简事核,可为边邑志乘之范式”。  

四、社会治理与公益实践:士绅担当的典范  
刘溱虽为文人,却兼具务实治世之才。道光初年,丘北“猓猡”(今彝族支系)土司与汉民争矿,聚众千余人,官府出兵镇压反致冲突激化。刘溱闻讯,单骑入土司寨,以“汉夷同属王民,争利不如兴业”为言,晓以利害,并建议官府划出矿区,允许汉夷合股开采,制定“抽税均分”之约,最终平息事端。事后,他撰写《边民治略》,提出“治边在柔远,柔远在惠民,非徒恃兵威也”的治边理念,被云贵总督署采纳为政策参考。  

在公益事业上,刘溱倡议修建“普济桥”横跨盘龙河,解决两岸交通之困。建桥期间,他每日亲临工地,监督石料采运,遇经费不足则带头捐俸,历时三载方告竣工。桥成之日,百姓刻碑记其功:“公之德如桥之固,公之泽如河之长。” 此外,他还创设“育婴堂”收养弃婴,制定《育婴章程》,规定“每婴日给米一合,岁给布二匹”,并动员妻女参与管理,使数十名婴儿得以存活。  

五、晚年著述与学术影响:滇派汉学的边陲回响  
晚年的刘溱体弱多病,仍手不释卷,致力于经学考据。他有感于云南汉学受吴派、皖派影响较小,自成体系,遂撰《滇南经说》四卷,对《诗经·召南》“江有汜”篇结合滇南水系进行考辨,提出“滇中亦有江沱,《诗》义当兼滇地解之”的新说,被阮元主编的《经籍籑诂》收录。其另一著作《挹芳阁文集》收录奏议、书信、游记百余篇,其中《上云贵总督论边务书》系统阐述“屯田实边、兴学化俗”的治边策略,成为清代西南边疆治理的重要文献。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刘溱病逝于丘北家中,享年约六十岁。临终前,他仍叮嘱子孙“勿坠诗书业,勿忘桑梓情”。其墓葬于丘北城西文笔山,墓碑由弟子周之桢(时任云南学政)题写“清故文林郎刘公泽膏之墓”。民国《新纂云南通志》评价:“刘溱以儒术饰吏事,归里后兴教修志,化洽边氓,其学行堪为滇南士大夫式。”  

如今,丘北凤鸣书院旧址仍存“挹芳阁”残碑,刘溱手植的古柏已亭亭如盖。他以科举入仕而不忘桑梓,以学术经世而泽被边地,其生平事迹不仅是清代士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缩影,更成为黔滇边陲文化交融的历史见证。从湄潭知县到丘北乡贤,他用一生践行了“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的儒家理想,在滇南文献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6-30 10:35
上一篇:严开基下一篇:张永泽
晚清时期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
中国清代画家、书法家
清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之堂弟
道光帝第八子
已革端郡王载漪第五子
清朝广东水师提督
连平人物
清康熙官员
清朝嘉庆时期大臣
清朝福建浙江总督、左都御史、兵部尚书
清朝官吏
怡贤亲王胤祥第七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
落马官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西汉第三位皇帝
贵州省委原书记
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委书记,区政府党组书记、区长,区人武部党委第一书记
原河北省省委第一书记
河南省委书记
刘宋王朝的第三位皇帝
原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
杰出的人民教育家
丘北县人物
丘北县人物
落马官员
民主革命将领
丘北县人物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