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久寿[公元1899年-1932年,著名抗日英烈]+像 贵州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人物 原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9路军吴淞要塞司令部参谋长、抗日烈士 滕久寿(1899年—1932年2月4日),字祺之,贵州省都江县人,曾任黄埔军校潮州分校战术教官,国民革命军吴淞要塞司令部少将参谋长。 1919年,滕久寿贵州陆军讲武毕业后,历任黔军排、连、营、团长等职务。1926年,滕久寿离开贵州到广州,投奔国民革命军。先后任中央军校潮州分校教官,潮州警备司令部参谋处处长,以后又调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军二师及第十军二十九师参谋长。1929年,滕久寿调到第十九路军吴淞要塞司令部任参谋长。 1932年2月4日在淞沪抗战中壮烈牺牲,时年33岁。 2014年9月1日,滕久寿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滕久寿,1899年出生于贵州省都江县(今属三都水族自治县)都江镇上江,字祺之,在家排行老三,祖籍湖南省麻阳县玳瑁坡。以下是他的生平介绍: 早年经历 滕久寿少年时期在家乡读书,为人正直,刚正不阿,常以“精忠报国”自励,深受人们敬佩。后来,他考入贵州陆军讲武学堂炮兵科,学习期间刻苦认真、精益求精。1919年,滕久寿从贵州陆军讲武学堂炮兵科毕业,凭借优异的成绩和出色的表现,开始在黔军中任职,历任排、连、营、团长等职务。 在黔军任职期间,滕久寿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干,但他对当时贵州军阀间争权夺利、互相倾轧的现象极为不满。他渴望能够投身到真正能够保家卫国、实现民族大义的事业中去。 投身国民革命军 1926年,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改组国民党,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建立了国民革命军,这给滕久寿带来了希望。他毅然离开贵州,前往广州投奔国民革命军。 到广州后,滕久寿先后担任中央军校潮州分校教官、潮州警备司令部参谋处处长等职务。在军校担任教官期间,他认真负责,将自己所学的军事知识和实践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员,为培养优秀的军事人才贡献了力量。在潮州警备司令部任职时,他凭借出色的参谋能力,为警备工作出谋划策,确保了当地的安全稳定。 此后,滕久寿又调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军二师及第十军二十九师参谋长。在这些岗位上,他参与了多次重要的军事行动,凭借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敏锐的战略眼光,为部队的胜利作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逐渐在军中崭露头角。 驻守吴淞要塞 1929年,滕久寿调到第十九路军吴淞要塞司令部任参谋长。吴淞要塞是扬子江的第一门户,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滕久寿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到任后,他积极加强要塞的防御工事建设,组织士兵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提高了要塞守军的战斗力和应变能力。 淞沪抗战与壮烈牺牲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东北三省,全国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1932年1月28日夜,日本军队借口保护其侨民,向上海闸北阵地发起了全线攻击,并集中火力轰击吴淞要塞,“一·二八”淞沪抗战打响。 当时,吴淞要塞的司令临阵辞职,在这紧急时刻,滕久寿奉命督战。他毫不畏惧,登上炮台,亲自率领全体炮兵配合友军奋勇还击,屡次击败日军的凶猛进攻,使开战后数天要塞依然在中国军队的手中。 开战后的第7天,即2月4日上午10时左右,日军出动13艘军舰、24架飞机,向要塞炮台进行开战以来最为猛烈的轮番轰炸、炮击,妄图摧毁吴淞炮台,占领要塞。吴淞全镇烟尘弥漫,几乎成为火海,炮台内到处是丈许深的弹坑。滕久寿巍然坚守岗位,沉着指挥炮兵奋力还击。 然而,在激烈的战斗中,不幸降临。敌人的弹片击中了滕久寿的左臂,鲜血染红了衣裳,随身护兵请他暂时退避,但他坚决地说:“我辈军人,负有保国卫民之责,速还炮杀敌,后退者枪毙!”话音未落,他的右腋又中敌弹,炸去了右手,接着,弹片又穿透他的胸腹,血流如注。但滕久寿依然顽强抵抗,最终因伤势过重,壮烈殉国,时年33岁。 战火中,属下将滕久寿的遗体用棉絮包裹好,就地掩埋。3月中旬,普善山庄兰十字会前往掩埋的地方找到滕久寿将军的遗骸,其家属备棺材收殓,将灵柩用轮船运到上海,安葬在上海永安公墓。 纪念与缅怀 滕久寿为国捐躯后,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濡墨挥毫,写下“血洒淞沪”条幅,以慰英灵,并领衔为之治丧,表达了对他的崇敬之情。宋庆龄也发表演说,赞扬十九路军和滕久寿将军奋勇抗敌的爱国精神。上海《新闻报》《申报》《时事新报》等都报道了滕久寿将军的英勇事迹,他的英雄壮举传遍了大江南北,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1984年6月26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滕久寿将军为革命烈士。同年7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为滕久寿正式颁发了《革命烈士证明书》,对他的英勇行为和崇高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表彰。 滕久寿是“九一八”事变后局部抗战以来正面战场上牺牲的第一位国民党军将领,他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展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勇无畏的军人气概,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心中,激励着后世子孙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