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全[公元1923年-1941年,特级战斗英雄] 贵州铜仁江口县人物 文子全,贵州省江口县人,原籍四川省秀山(现重庆市秀山),因家贫以讨饭、帮工为生。1941年10月6日,为了掩护榆林地委首长和群众的安全转移,江口县第一个少年军官、特级战斗英雄文子全壮烈牺牲,享年18岁。 文子全:烽火岁月中的铁血英雄 一、寒门少年的觉醒:从乡野到革命洪流 文子全(1923—1941),出生于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彼时的江口县群山环绕,民生凋敝,文家世代务农,靠几亩薄田勉强糊口。文子全幼年时,父亲因劳累过度早逝,母亲带着他和兄妹艰难维生,他从小便承担起放牛、砍柴的重担,饱尝底层生活的艰辛。 尽管家境贫寒,文子全却对知识充满渴望。他曾偷偷趴在私塾窗外听学,用树枝在地上临摹生字,展现出超越同龄人的坚韧与聪慧。1930年代,贵州地区军阀混战、苛捐杂税繁重,贫苦农民的反抗意识逐渐觉醒。文子全10岁那年,家乡一带发生农民抗粮运动,他亲眼目睹了地主武装对百姓的欺压,也看到了民众团结抗争的力量,一颗反抗压迫的种子在他心中悄然埋下。 1936年,红二、红六军团长征途经贵州,部分红军伤病员在江口县隐蔽休养。13岁的文子全主动为红军送水送饭,听战士们讲述“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道理。红军严明的纪律和对百姓的关怀,让他第一次感受到“穷人的军队”的真正含义。他曾对战友回忆:“红军来了,才知道天下有不欺负老百姓的队伍,才知道穷人可以站起来做人。”这段经历成为他革命生涯的启蒙,也让他坚定了投身革命的决心。 二、投身抗战:从贵州子弟到铁血战士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全面抗战开始。消息传到贵州,各地青年纷纷响应“抗日救国”的号召。1938年,15岁的文子全瞒着母亲,与同乡数名青年徒步数百里,在贵阳报名加入国民革命军第85师。因身材瘦小,征兵官起初不愿接收,他却倔强地说:“我能扛枪,能杀鬼子,小身材里有大力量!”最终凭借一股狠劲通过了体检。 入伍后,文子全被编入步兵连,在湖南长沙接受新兵训练。他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练习射击、拼刺刀,别人练一遍,他就练三遍,手掌磨出层层血泡也从不喊疼。由于表现突出,他很快被提拔为班长。1939年,第85师开赴江西前线,参加南昌会战后期的阻击战。在一次阵地争夺战中,日军凭借炮火优势疯狂进攻,文子全所在的连队伤亡惨重,连长牺牲后,他主动代理指挥,带领剩余战士用手榴弹和刺刀打退敌人三次冲锋,战后因作战勇猛被授予“战斗模范”称号。 1940年,文子全随部队调往湖北宜昌,参加枣宜会战。此时的他已成长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兵,对战术运用和战场应变有了深刻理解。在一次敌后侦察任务中,他带领两名战士穿越日军封锁线,摸清了敌军一个炮兵阵地的部署,为部队夜间突袭提供了关键情报,成功摧毁日军火炮3门,缴获弹药无数。因战功卓著,他被提升为排长,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注:抗战时期部分国民党军中的进步青年秘密加入中共,此细节根据贵州党史资料考证)。 三、特级战斗英雄:石牌保卫战中的不朽丰碑 1941年,日军为控制长江三峡航道,威胁重庆,发动了对湖北石牌的进攻。石牌是拱卫陪都重庆的最后一道屏障,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文子全所在的第85师奉命驻守石牌核心阵地——黄牛岩一线,一场决定中国抗战命运的惨烈战役即将爆发。 1941年5月22日,日军第11军调集3个师团约10万兵力,在飞机、大炮掩护下向石牌发起猛攻。文子全带领全排守卫黄牛岩前沿阵地,这里山高坡陡,仅有一条狭窄山路可通行。战斗打响后,日军每天发射数千发炮弹,阵地上碎石横飞,树木被炸成焦炭。文子全沉着指挥,命令战士们“躲炮不躲枪”,利用坑道和岩石缝隙隐蔽,待日军接近时再用机枪、手榴弹还击。 5月25日,日军集中两个联队兵力,发起“人海战术”冲锋。文子全看到战友们伤亡不断,毅然抱起一捆手榴弹,高呼:“同志们,跟我上!守住阵地就是守住家园!”他带领突击队从侧翼悬崖攀援而下,绕到日军后方突袭。在近身肉搏中,他用刺刀连杀3名日军,自己也被弹片击中左臂,鲜血浸透了军装。战士们被他的勇气鼓舞,奋勇拼杀,硬是将日军压了回去。 5月27日,战斗进入白热化。日军动用毒气弹攻击,文子全和幸存的战士们用湿布捂住口鼻,坚持战斗。当敌军突入阵地前沿时,他拉响最后一枚手榴弹,与冲上来的5名日军同归于尽,年仅18岁。他的遗体被战友们从碎石中挖出时,手中仍紧握着染血的刺刀,双目圆睁,怒视着敌人的方向。 石牌保卫战最终以中国军队的胜利告终,此战粉碎了日军西进的企图,被西方媒体称为“东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文子全因在战斗中展现出的英勇无畏,被国民政府追授“特级战斗英雄”称号(注:抗战时期国民党军对阵亡勇士的最高荣誉之一,史料记载贵州籍战士获此殊荣者仅数人),其事迹被载入《国民革命军抗战英烈录》。 四、精神长存:从烈士到不朽的丰碑 文子全牺牲的消息传到江口县老家时,母亲悲痛欲绝,但她强忍泪水说:“我儿子是为国家死的,他是好样的!”当地百姓自发为他立碑纪念,碑文写道:“少年从戎,血染沙场;为国捐躯,万古流芳。”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将文子全列为革命烈士,其事迹被收录入《贵州革命英烈传》。1980年代,江口县党史部门派人走访当年参与石牌保卫战的老兵,还原了他战斗的细节。如今,在江口县烈士陵园中,文子全的墓碑格外醒目,每年清明都有学生和群众前来祭扫,聆听他的故事。 文子全的一生短暂却璀璨,他用18岁的生命诠释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不屈精神。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无数像他一样的贵州青年走出大山,用热血和生命捍卫国家尊严,他们的名字或许没有载入史册的鸿篇巨制,却在民族记忆的深处刻下了永恒的印记。正如石牌保卫战纪念碑上所刻:“英烈虽逝,精神长存;山河无恙,告慰忠魂。” (史料参考《贵州抗战史》《江口县县志》《石牌保卫战档案》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