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立功[公元1919年-2012年] 贵州铜仁德江县人物 陶立功(1918~2012.9.29),男,贵州德江人,中共党员,贵州省卫生厅原副厅长,贵州省原科技局、科委副主任。2012年9月29日6时,陶立功同志因病在贵阳逝世,享年94岁。 陶立功(1919年 - 2012年9月29日),出生于贵州省铜仁市德江县煎茶镇偏岩村下朝溪。他是一位经历丰富、为国家和人民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老红军。以下是他的生平介绍: 苦难童年 陶立功3岁时,父母、奶奶在一年内相继去世,爷爷去世更早,只留下他和两个姐姐、一个哥哥,最大的孩子也不到10岁。家庭失去主要劳动力,生活陷入困境,只能依靠亲族帮助艰难维持。 9岁时,因家境困苦,陶立功被一个神父带到德江县城的天主堂当扫地童子,以换取温饱,同时读些经书。在天主堂的近三年里,他目睹了诸多不公之事。比如,神父的两个佣人发生口角,喂马的佣人将照顾神父生活的十五六岁小孩殴打致死,神父却不追究责任,此事对陶立功触动很大,让他决心逃离天主堂。 后来,陶立功逃出教堂,被路过部队的长官唤去当勤务兵,帮着牵马。但部队走到沿河县城后,因没把事情办好,13岁的他被捆在房柱子上不让睡觉。一位老太太得知他的遭遇后,冒险将他带到山坡上的山洞里躲避。天亮后,这支部队开走,中午又来了一支喊着“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是穷人的军队,不打人,不骂人,官兵平等,有饭吃,有衣穿”口号的部队。陶立功见红军和蔼可亲、值得信任,便跟他们走了,由此加入了贺龙领导的红三军。 革命生涯 红军时期:1933年,陶立功在贵州沿河县参加红三军,被安排在团部当通信员。1934年,红六军团从瑞金西进,与红三军会师,陶立功所在部队在四省边境打了近三年运动战,取得龙溪沟、桃子溪、陈家河、板栗园等4个大胜仗。1935年11月,红二、六军团开始长征,部队行军打仗减员增多,陶立功在首长关怀下学习初步医疗技术,在红11团做司药和军医工作。1936年4月,在陕西富平县庄里镇,陶立功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卢沟桥事变后,陶立功随贺龙领导的八路军第120师115团转战山西、绥远、河北等地,1938年初担任团卫生队长。1938年底,他赴河北省阜平县向诺尔曼·白求恩大夫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他产生深刻影响。1939年2月,他率领野战医院随贺炳英、余秋里部进入北京、天津附近及河北一带组织群众抗日。同年11月,在河北韩庄战斗中,陶立功腿部和胸部两处负重伤,但仍坚持抢救伤员。1940年,他在晋西北卫校高级研究班学习两年,1942年进入延安医科大学学习,1945年毕业后留在中央医院工作一年左右,不断提高医风医术。 解放战争时期:全面内战爆发后,陶立功回到原部队,参加解放华北的战斗,担任绥蒙军及第一野战军第八军卫生部部长兼任外科专家,成为军领导班子成员之一,明确为正军级。他跟随部队南征北战,为解放事业立下赫赫战功,荣获“人民功臣”“解放华北”“解放大西北”和“解放大西南”四枚功勋章。 建设时期 支援各地建设:1949年,解放大西南后,陶立功作为军代表分管西康省的卫生工作。1954年,西康撤省后他调往武汉钢铁厂参加筹建工作。 投身家乡建设:1956年,陶立功主动向组织申请回到贵州支援家乡建设。他先后在遵义医士专科学校、贵州省卫生厅、贵州省科委担任领导职务。在贵州省卫生厅工作期间,他多次向卫生部反映贵州省革命老区缺医少药的现状,并积极筹建落实大连医学院整体搬迁落户遵义(遵义医学院),为贵州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遵义工作时,他心系老区群众疾苦,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有效改善了老区缺医少药的状况。 晚年生活 1981年,陶立功离休,离休后享受副省级待遇。1993年,贵州省相关文件落实政策,恢复他享受省级干部待遇。2010年,省委组织部明确他的正省级医疗待遇。 陶立功虽然年事已高,但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的关心。他生活规律,坚持每天锻炼。同时,他乐善好施,热心公益事业,经常出资支援家乡修桥修路,资助贫困农户和学生,支援希望工程等,获得家乡人民的一致好评。 2012年9月29日,陶立功因病医治无效,在贵阳逝世,骨灰安葬在铜仁德江烈士陵园。他的一生,是为中国人民的翻身解放和中华民族的富强独立奉献毕生心血和精力的一生,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被人们铭记和敬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