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庶昌[清][公元1837年-1896年,近代散文家、外交家]+像 贵州遵义市红花岗区人物 黎庶昌,字莼斋,自署黔男子,贵州省遵义县东乡禹门人。晚清外交家、散文家、学者。 黎庶昌早期从郑珍学习,讲求经世之学。咸丰十一年(1861年),贵州因地方战乱停止乡试,黎庶昌北上赴顺天府乡试。同治元年(1862年),黎庶昌以廪贡生上《万言书》,痛陈时弊,朝廷降旨以知县补用。入曾国藩幕,与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并称“曾门四弟子”。光绪二年(1876年),随公使郭嵩焘出任大清国驻英参赞。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冬,黎庶昌去世,时年六十一岁。 黎庶昌(1837年-1896年),字莼斋,贵州遵义红花岗区人,是晚清著名散文家、外交家,也是“曾门四学士”之一。他一生跨越咸丰、同治、光绪三朝,以文人之身投身仕途,又以外交官之姿沟通中外,在文学与外交领域均留下深远影响。以下从生平经历、文学成就、外交贡献等方面详细介绍其人生轨迹: 一、寒门苦读:从黔北书生到朝堂幕僚 1、黔北出身与早年求学 1837年,黎庶昌生于遵义老城一个没落的书香家庭。祖父黎安理曾官至山东长山知县,父亲黎恺为廪贡生,以教读为生。虽家道中落,但黎氏家族“耕读传家”的传统未断,黎庶昌自幼随父兄研习经史,12岁便能诵读《四书》《五经》,16岁入遵义湘川书院,师从遵义府学教授莫与俦之子莫友芝(“西南巨儒”,晚清著名学者)。 遵义多山,闭塞的环境反而让他养成沉潜治学的性格。他常徒步至城郊禹门寺,借阅寺中藏书,对唐宋散文尤其痴迷。1854年,贵州爆发“杨隆喜起义”,战乱波及遵义,黎庶昌随家人避居乡间,在动荡中仍手不释卷,后回忆称“乱世读书,更知文以载道之重”。 2、科举失意与人生转折 1857年,黎庶昌赴贵阳参加乡试,未中;1860年再试,仍名落孙山。此时清廷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军费浩繁,开“捐输”(捐官)之例。1862年,黎庶昌以廪贡生身份赴京,通过捐输获得“候补知县”资格,却因无背景而久滞京城。次年,咸丰帝驾崩,同治帝继位,朝廷下诏求言,黎庶昌趁机上《上穆宗毅皇帝书》,直陈“今日之急务,莫先于理财、练兵、简贤、任能”,并批评官场积弊。奏疏文风雄健,见解深刻,意外被时任军机大臣的曾国藩赏识,赞其“文有奇气,论有识见”,遂召入幕府,成为“曾门四学士”(另三位为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之一。 3、入幕曾国藩与仕途奠基 在曾国藩幕府(1863-1870年),黎庶昌深得信任,参与机要文书起草,随营办理军务、外交事务。曾国藩教其“经世之学”,命他校勘《船山遗书》,并指点古文写作。黎庶昌则以务实才干回报,曾在处理江南制造局事务时,建议引进西方机器的同时,“译书立学,以培根本”,展现出超越时人的眼光。 1867年,曾国藩奏派黎庶昌赴江南各地考察漕运、水利,他沿途撰写《江浙采风记》,提出“兴修水利以苏民困,整顿漕运以固国本”的建议,被两江总督马新贻采纳。1870年曾国藩病逝后,黎庶昌转投李鸿章幕府,继续参与洋务事宜,后以“知府”衔分发至安徽,历任安庆府、徽州府知府,在任期间整顿吏治、兴办书院,颇有政声。 二、文名鹊起:“湘乡派”散文的代表人物 1、师法韩愈与“文以载道” 黎庶昌的文学成就以散文著称,其文风受曾国藩“湘乡派”影响,主张“以桐城义法为本,融经史子集为一”,强调文章需“明道、经世、致用”。他认为“文者,所以载道而传事,非徒以藻饰为工”,反对空谈义理或堆砌辞藻。 代表作《拙尊园丛稿》收录散文百余篇,内容涵盖政论、游记、碑传、序跋等。如《卜来敦记》描写英国海滨城市卜来敦(今布莱顿)的风土人情,以“西洋诸国,以通商为治国之本,故其君民皆致力于货利”揭示西方强盛之因,兼具文学性与思想性;《书朱孝纯子颖后》考证清代学者朱孝纯生平,史料详实,文笔简练,体现“考据与文辞结合”的治学特点。 2、编选《续古文辞类纂》 1878年,黎庶昌有感于姚鼐《古文辞类纂》止于清初,遂以十年之功编选《续古文辞类纂》32卷,上起清初顾炎武,下至曾国藩,收录130家作品,补桐城派之不足。他在序言中提出“文章之变,莫甚于国朝”,强调清代散文对唐宋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尤其推崇曾国藩“雄奇瑰玮”的文风,该书成为研究晚清散文的重要文献。 此外,黎庶昌还工于诗词,其《丁亥入都纪行诗》记录赴京途中见闻,“路出函关雪满鞍,黄河东下浪花寒”等句,兼具豪情与忧思;晚年编选《古逸丛书》,耗时六年,从日本访得国内失传的唐宋古籍26种,影雕复刻回国,包括《影旧抄本宋本广韵》《影宋本荀子》等,为保存中国古典文献做出重大贡献。 三、驻日外交:沟通中日的“文化使节” 1、三任驻日公使与外交实践 1877年,清廷任命何如璋为驻日公使,黎庶昌以“参赞官”身份随行,开启外交生涯。他在日本期间悉心考察政制、风俗、教育,撰写《日本国志序》(后协助黄遵宪完成《日本国志》),提出“日本变法图强,其效已著,中国当师其长技而制之”。 1881年,黎庶昌升任驻日公使(任期1881-1884年,1887-1889年又两度任公使),成为晚清重要的对日外交官员。在任期间,他秉持“以和为贵,以礼相待”的原则,既维护国家主权,又推动中日文化交流: 维护主权: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日本趁机企图干涉,黎庶昌力主清廷派兵入朝,稳定局势,挫败日本图谋;他还多次就琉球问题与日本外务省交涉,强调“琉球为中国属国,历史昭然”。 文化交流:黎庶昌在东京设立“集义社”,邀请日本文人、学者雅集,与冈千仞、重野安绎等日本汉学家结为挚友。他组织翻译中国典籍,将《红楼梦》《聊斋志异》等引入日本,同时搜集中国失传的古籍,如宋本《论语集解》《玉篇》等,寄回国内影印,促成《古逸丛书》的编纂。 2、《西洋杂志》:睁眼看世界的记录 1884年,黎庶昌卸任驻日公使后,奉命随清廷使团访问欧洲,途经英、法、德、西班牙等国。他将沿途见闻写成《西洋杂志》,分“星轺日记”“巴黎杂记”“伦敦杂记”等章节,详细记录西方工业文明(如铁路、电报、机器生产)、政治制度(议会、选举)、社会风俗(服饰、礼仪、教育),并对比中西差异,发出“中国欲自强,必先变法”的呼声。 书中记载伦敦博物院“藏书数千万卷,仪器罗列,皆古今精造”,巴黎万国博览会“奇技淫巧,皆出意表”,字里行间既有对西方强盛的惊叹,也有对中国积弱的忧虑。梁启超曾评价《西洋杂志》“于海外情形言之甚详,于中国颇有益”,视为晚清“开眼看世界”的重要著作之一。 四、晚年归黔:兴学育人与终老乡里 1、归乡办学与地方建设 1889年,黎庶昌结束外交生涯,以“二品顶戴”致仕归乡。此时的遵义历经战乱,民生凋敝,文化衰微。他以乡绅身份主持遵义府务,首要之举是复兴教育: 修复书院:筹措资金重修湘川书院,亲自制定章程,延请名师,规定“课程以经史为主,兼习时务、算学”,培养出朱焯、杨兆麟等一批黔中才俊。 创办实业:倡导种植桑蚕,从浙江引进桑种与织机,在遵义城郊设“蚕桑局”,教民养蚕缫丝,推动地方经济发展,遵义丝绸一度远销川、鄂。 编纂方志:主持修纂《遵义府志》(后由赵恺完成),体例严谨,史料丰富,被誉为“天下府志第一”,至今仍是研究遵义历史的重要文献。 2、终老与身后影响 1896年,黎庶昌病逝于遵义家中,享年59岁。临终前仍手书“勉学爱国”四字赠予后学。他的一生,从黔北书生到朝廷幕僚,从文坛健将到外交使节,再到归乡乡绅,始终以“经世致用”为志。 在文学上,他继承桐城派而不囿于门户,拓展了晚清散文的题材与境界;在外交上,他是近代中国较早系统了解西方与日本的官员,其著作成为时人认识世界的窗口;在地方建设上,他以务实举措推动遵义的教育与经济发展,被乡人称“黔中贤达”。 如今,遵义老城仍保留“黎庶昌故居”,陈列其著作与生平史料,而他主编的《古逸丛书》《续古文辞类纂》等典籍,亦成为研究中国近代文化与外交的珍贵遗产。黎庶昌以文人之笔写天下事,以外交之身谋国家强,其一生正是晚清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典型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