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立武[元][公元1243年-1310年] 江西新余市渝水区人物 黎立武,字以常,号寄翁,新余递步人。景定三年(1262)入太学,咸淳四年(1268)擢进士第三,恩赐状元。 黎立武(1243—1310),字以常,号寄翁,是江西新余市渝水区(时为临江府新余递步)的重要历史人物,在宋末元初的政治、学术等领域有着独特的经历和影响。以下是对其生平的详细介绍: 生平经历 早年聪慧,科举有成:黎立武自幼聪明机敏,4 岁入小学,10 岁便能作诗赋,展现出非凡的才智。16 岁时,他与哥哥黎立言同时中乡举,可谓少年得志。宋景定三年(1262),20 岁的黎立武进入太学深造。咸淳四年(1268),26 岁的他参加科举考试,擢进士第三,恩赐状元(一说是探花),当时其祖父祖母、父母都健在,全家为此感到无比荣耀。 仕途经历:入仕后,黎立武历任镇南军节度判官、袁州通判、秘书省校书兼庄文府教谕、奉议郎、承议郎、军器少监国子司业等职。在宋朝的官场中,他逐步积累经验,展现出一定的政治才能和学识素养。然而,当时南宋政权已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局势日益严峻。 宋亡隐居,拒仕元朝:元朝取代宋朝后,黎立武以仕元为耻,不愿与元贵族合作。他毅然潜回故乡新余,过上了隐居生活。尽管元朝贵族对他视若天人,达官显贵也很尊重他,戏称他为“蛮子状元”(源于“南蛮北狄”之说),且时有前来拜谒、请教者,但黎立武始终坚守自己的气节,不为所动。朝廷几次想起用他,他都以养亲养病为由力辞,一心在家潜心圣学,敬事双亲。 学术成就 学派归属与传承:黎立武属于兼山学派,为程门支流。他私淑郭忠孝、郭雍、谢谔等学者。兼山学派虽非理学主流,但自谢艮斋至黎立武,传承绵绵不绝。全祖望在《宋元学案》中也提及郭氏之学虽孤行,但有黎立武等传承者使其得以延续。 著述丰富:黎立武著述甚多,积稿如山。其主要著作有《大易元通说》《大学本旨》《中庸指归》《中庸分章》《大学发微》等。这些著作涵盖了他对《易经》《大学》《中庸》等经典的研究和阐释。其中,《大学发微》《大学本旨》《中庸指归》《中庸分章》均被清乾隆年间纂入“四库全书”各一卷,可见其学术著作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价值。 学术观点独特: - 在对《中庸》的阐释上,黎立武以《周易》说《中庸》,认为《中庸》与《周易》皆尽性之道。他认同郭忠孝“中”为体、“庸”为用的观点,并认为这是程颐晚年定论。同时,他对《中庸》的“诚明合一”说也作出了自己的论述。 - 其关于《中庸》《大学》的阐释与正统朱子学有诸多不一致之处,从版本编次到经典体系的建构以及诠释都存在分歧。例如,他汲取郭忠孝“性、道、教”一贯性思路,把体用之学具体操作的兴趣点从政治、教化的双层面转移到了教化的单一层面,强调“性-道-教”,开启了不同于正统朱子学“心-性-理”的文化境域。 教育贡献 创办书院,收徒讲学:宋亡隐居后,黎立武在蒙山建“蒙峰书院”收徒讲学。由于他学识渊博,品行又好,吸引了众多学子前来受业,书院常常人满为患。他在这里传授学问,培养后学,对当地的教育和文化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他还办了一所金凤书院(一说蒙峰书院别称金凤书院),致力于教育事业,以淑后学。 教学活动与影响:在书院中,黎立武“月有讲,季有课,春秋有释”,精心教导学生,博雅四方学者。他与学生们共同探讨阴阳造化、性命道德、经史义理等问题,对学生的学术成长和品德修养产生了深远影响。虽然蒙峰书院后来废弃,但鹄山的乡人仍称该地为状元讲学堂,可见其在当地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人际关系 与文天祥等的交往:黎立武与文天祥、谢枋得等都是好友,文天祥对他的品行气节十分钦佩,曾说自黎立武的大名“震荡以来,吾江西一佛出世,引领愿拜”,并著有《文天祥与隆节判黎所寄书》。这表明黎立武在当时的学界和士人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其品德和学识得到了同辈杰出人物的认可。 与吴澄的关系:黎立武考试临川得吴澄,时称其知人。吴澄为他写墓志铭,并自称是其门人,说明黎立武在选拔人才和学术传承方面有一定的眼光和影响力,其学说也对吴澄等学者产生了影响。 家族背景与亲属情况 家族背景:黎立武出身于一个有一定文化底蕴的家庭。其祖父黎元飞,系昌世公十世孙,七岁失恃,由寡母拉扯大。元飞公虽读书不多,但胸有大志,广置田产,家道日隆,为子孙的教育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他晚年建“善庆堂”“楚峰楼”,体现了其家族文化和生活追求。 父母及兄弟:父亲黎士雲知书达理,家里藏有理学遗书,还建有家塾,亲自栽种四棵槐树,在其中收学生讲学。士雲天性纯孝,母亲病重时曾制股肉和药治病,且乐于助人,成人之美,死后门生谥曰“端厚先生”。黎立武有一个哥哥黎立言,字以直,18 岁与他同中乡举,咸淳甲戌中进士,宋亡后居家讲学,著有《周易纂传》;大弟黎立心,字以仁,曾做过县丞,元初挂冠归里,乐善好施,曾捐资百万修桥。 后世影响 学术影响:黎立武作为兼山学派的代表人物,其对《中庸》《大学》等经典的独特阐释和学术观点,在当时的学界有一定的影响,为理学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思路。他的著作被收入“四库全书”,也表明其学术成果得到了后世的一定认可和重视,对研究宋末元初的学术思想演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教育影响:他创办书院、收徒讲学的行为,为当地培养了人才,传播了文化知识,对新余地区的教育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蒙峰书院虽已废弃,但他的教育活动和精神在当地留下了印记,成为地方文化教育传统的一部分,被后人所铭记和传颂。 品德气节影响:黎立武在宋亡后不愿与元贵族合作,坚守气节,潜心圣学,敬事双亲的行为,体现了他高尚的品德和操守。这种品德气节为世人所称道,成为后世推崇的榜样,对当地的道德风尚和文化氛围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激励着后人在面对困境和诱惑时坚守正义和原则。 总之,黎立武是宋末元初一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他在科举、仕途、学术、教育以及品德气节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表现和贡献,其生平事迹和思想学说成为了当地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