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科[藏医专家] 四川阿坝州若尔盖县人物 旦科(1931—2018 ),主任医师。曾任若尔盖县藏医院名誉院长。曾任阿坝州藏医院院长、阿坝州藏医学会理事长、阿坝州科协常委、四川省中医药技术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 旦科,1933年出生于四川省若尔盖县热当巴乡塔哇村一个贫苦牧民家庭。父母是虔诚的佛教徒,勤劳勇敢,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旦科从小养成了坚强刚毅、永不服输的性格。以下是他的生平介绍: 求学生涯 - 1939年,6岁的旦科被送进当地的康萨寺做小喇嘛,学习藏语文基础和四继密宗,他记忆力出众,能背诵很多长篇经书。 - 1949年,16岁的旦科离开家乡,随朝佛者到甘肃省夏河县,拜卡加隐士高僧旦巴为师,学习《四部医典》中的《根本医典》和《后继医典》等藏医药学以及天文历算、藏语文法等传统藏学知识。尽管生活条件艰苦,有时需乞讨度日,但他仍刻苦学习,成为旦巴数百名学生中的尖子生。 - 后来,旦科进入拉卜楞寺闻思学院学习,拜格西求觉尔仓、阿坝求坚仓等著名格西和藏医专家为师,系统学习五部大论和《四部医典》,藏学造诣进一步加深。 - 1979年,旦科到西藏藏医院进修深造,接受著名藏医学家贡嘎平措、土登次仁和色拉寺大格西蒙古族洛桑谢拉的教导,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经验得到极大提升。 医疗事业贡献 - 1959年,旦科返回若尔盖县,开始行医。同年,他创建了若尔盖县红星合作医疗站。 - 1960年,创建我国最早的一批藏医医疗站之一——若尔盖县热当坝医疗站。 - 1975年,创建阿坝卫校藏医中专班,为藏医药事业培养专业人才。 - 1979年,创建若尔盖县藏医院。 - 1993年,创建阿坝州藏医院、阿坝州藏医药研究所。 学术研究成果 - 旦科一边治病救人,一边致力于藏医药学理论研究。在地方政府支持下,他编译整理出大量古今藏医药著作,编纂了《藏医临床经验选集》《藏医药常用验方荟萃》《藏医生理学》等10余本著作。其中,《藏医药常用验方荟萃》于1993年由民族出版社出版,收集藏药方1385个,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高度评价;《四部医典对勘本》于2010年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是藏医药学的宝贵补充。 - 他还参与了《中国藏医药学百科全书·藏医分卷》《全国中等藏医专业教材》《全国藏医本科教材》等书籍的助编整理工作。 人才培养方面 - 旦科特别重视培养藏医药后继传人,边行医边教学,足迹遍布四川、甘肃、青海各地。 - 1968年至1974年间,为川甘两省培养赤脚医生近百人,为阿坝州培养藏医中等专业人才达400余人,为川、甘、青三省培养藏医药工作者3000余人,举办培训班50多期,培养国家级名老藏医继承人6名,省级名老藏医继承人5名。 藏药研制成就 - 1978年8月,旦科到西藏自治区藏医院进修学习,熟练掌握“仁青佐塔”的炼制技艺。 - 1986年6月,旦科主持指导的名贵藏药“仁青佐塔”“七十味珍珠丸”在四川省若尔盖县藏医院移炼成功,填补了安多地区无名贵藏药的空白,1989年9月,“七十味珍珠丸”荣获四川省中医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 后来旦科还炼制了“仁青芒觉”等仁青系列藏药,研制了夏萨德西丸、夏萨肝康丸等夏萨系列藏药。2002年,夏萨德西丸获得国际传统医药金像奖。 荣誉与社会任职 荣誉:1985年荣获卫生部“全国文明医生”称号;从1988年以来,连续当选为第七届、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1991年被卫生部授予“藏医学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4年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称号;2006年获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称号;2009年中华医药学会授予中医药学会成就奖;2014年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四川省首届医学成就奖;2019年9月29日,获“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称号。 社会任职:曾任阿坝州藏医院院长、阿坝州藏医学会理事长等职;2000年担任国际藏医药学术会执行副主席、四川省中医药技术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民族组组长;还担任四川、甘肃、青海等地多所知名大学、藏医学院的名誉教授,藏医院名誉院长、藏药企业高级顾问。 文化传承贡献 旦科用一生积蓄的工资,在1994年至2004年间,于若尔盖县红星乡康萨寺捐建弥勒殿佛堂,佛堂二楼图书室藏书达3000余册,为藏医文化传承提供了载体。 2018年2月19日凌晨05:25时,旦科在四川省若尔盖县康萨寺因病逝世,享年87岁。他将毕生的智慧、精力与才华奉献给了藏医学事业,为我国藏医疗卫生和藏医学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