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沛凡[公元1914年-2016年] 四川雅安市天全县人物 韩沛凡,1914年3月13日生于四川省天全县新场韩家坝,1935年1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第四军(许世友军长),194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4月,在甘肃省天水蒲战役时任排长,在延安警卫排,南泥湾供给部,劳动英雄驻团三营七连,三五九旅教导营; 1938年2月,抗日前线通讯员; 1939年在一三九师三五九旅三营四连当班长、排长; 1948年3月参加辽沈战役、1948年11月参加平津战役; 1949年11月,调解放团一营二连当指导员; 1950年,在湖南省军区,沅陵军分区独立二十一团二大队四连当连长; 1952年转业回家,先后在新场公社,任支部书记、村长、副主任,后在始阳粮站工作,1977年10月退休,1982年4月改离休,2009年4月享受正厅级工资待遇,2009年9月享受副省长级医疗待遇,2011年7月按省长级标准报销医疗费。 韩沛凡:用热血与忠诚书写传奇人生 韩沛凡,这位从四川天全县走出的英雄,于 1914 年 3 月诞生在那片土地上。在随后的岁月里,他的人生轨迹与中国革命的壮阔征程紧密交织,用近一个世纪的时光,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传奇。 投身革命,开启红色征程 1935 年,中国大地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国民党反动派肆意横行,不仅在政治上实行高压统治,还对百姓进行残酷的剥削与压迫,同时,他们还大肆散布谣言,恶意污蔑红军,使得许多不明真相的群众心生恐惧,纷纷躲进深山老林。然而,时年 21 岁的韩沛凡,却有着与常人不同的眼光和勇气。他没有被反动势力的谣言所迷惑,而是敏锐地察觉到红军是一支为穷苦大众谋福祉的正义之师。 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改变命运的决心,韩沛凡毅然投身革命,积极地跟着红军打土豪、分土地、分物资,还热情地参与宣传工作。他工作时全情投入、认真负责,每一项任务都完成得极为出色,这种积极的态度和出色的表现,很快就得到了红军军官的赏识。1935 年冬,韩沛凡和同村的其他青壮年一起,光荣地被编入了红军第四军军部炮兵连,并担任班长一职,从此,他正式开启了自己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 长征洗礼,锤炼坚定意志 峡口坝阻击战:初尝战火考验 参加红军后,韩沛凡迎来的第一次战斗便是峡口坝一带的阻击战。战斗打响时,枪炮声震耳欲聋,敌人如潮水般涌来。韩沛凡带领着全班战士,毫不畏惧地坚守在阵地上。他们依托简陋的工事,一次次打退敌人的进攻。战场上硝烟弥漫,身边不断有战友倒下,但韩沛凡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坚决守住阵地,不能让敌人前进一步。在激烈的交火中,他充分展现出了一名优秀战士的果敢与坚韧,凭借着出色的指挥和顽强的战斗精神,为部队的防御作战做出了重要贡献。 艰难北上:翻越雪山的生死挑战 1936 年 2 月,随着小垭子口、老娃子岗等阵地的失守,韩沛凡不得不随着红军撤离天全,踏上了艰难的北上征程。其中,翻越雪山成为了他们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雪山高耸入云,山顶被终年不化的积雪覆盖,空气稀薄,气温极低。韩沛凡一人背着两个粮袋、一门迫击炮的底座和一支长枪,在陡峭且湿滑的雪山上艰难前行。由于道路结冰,每前进一步都异常困难,战士们只能小心翼翼地一点一点移动。雪面下隐藏着无数的雪缝,一旦失足滑落,便会被无情地吞噬。许多战士因为体力不支、严寒冻伤或者不小心跌入雪缝,永远地留在了雪山上。但韩沛凡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一步一步地朝着山顶攀登,他心中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翻过雪山,继续革命的征程。 过草地:挑战生命极限 翻过雪山后,等待着韩沛凡和战友们的是更加艰难的草地行军。出发时,每人仅配备了三天的粮食,但草地的行程远远超出了预计。为了保存力量,首长不得不命令他们把迫击炮等重武器全部丢弃在沼泽里,轻装前行。同时,战士们开始四处寻找树皮、草根、野菜等一切可以吃的东西来维持生命。草地的天气变幻莫测,一日数变,时而阳光明媚,时而狂风暴雨,时而又雪花纷飞。战士们身上的衣服干了又湿,湿了又干,在饥饿、冰冷和伤病的多重折磨下,一批又一批的战士长眠在了这片荒无人烟的草地上。韩沛凡的同乡云洪,就是在过草地时不幸掉进了沼泽,瞬间被吞噬,再也没能出来。然而,韩沛凡始终没有放弃,他和战友们相互扶持,相互鼓励,经过七天七夜的艰苦行军,终于成功穿越了草地,战胜了这几乎不可能战胜的困难。 胜利会师:长征的伟大终点 1936 年 10 月,历经长期紧张的战斗和极端艰苦的生活,韩沛凡跟随红军部队终于到达了甘肃会宁,在这里,他们胜利地与红一、红二方面军会师。这一刻,标志着长征的伟大胜利,也意味着韩沛凡和战友们在历经无数艰难险阻后,终于迎来了阶段性的曙光。长征的经历,不仅锤炼了韩沛凡的意志,更坚定了他的革命信仰,为他日后在革命道路上继续前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抗日烽火,奋勇抵御外侮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韩沛凡所在的部队也投入到了抗日的洪流之中。他先后在八路军中担任多个职务,包括班长、副排长、教员、统战干事、连政治指导员等。在抗日战场上,他充分发挥自己在长征中积累的战斗经验,积极参与抗击日军的战斗。每一次战斗,他都冲锋在前,不畏强敌,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同时,他还积极参与对日军的统战工作,努力向周边群众和友军宣传抗日的重要性,争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对抗日本侵略者。他深知,只有团结一切力量,才能取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在他的努力下,许多群众纷纷加入到抗日队伍中来,为抗战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解放战争,为解放而战 后勤保障,默默奉献 在解放战争时期,韩沛凡先后担任八路军警备第八旅后勤部军需科副科长,山东分局华东兵站部第一兵站第二中站政治指导员,华东运输公司鲁中南直属公司人事科副科长,华东运输公司直属浜北、鲁中、临沂公司副经理、副主任、经理等职务。在这些后勤岗位上,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为了确保前线部队的物资供应,他日夜操劳,精心组织物资的运输和调配。无论是枪支弹药,还是粮食衣物,他都力求及时、准确地送到战士们手中。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他想尽一切办法,克服重重困难,保障了部队的后勤补给,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后勤支持,虽然没有在前线冲锋陷阵,但他的工作同样为革命的胜利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战斗立功,荣耀加身 除了后勤工作,韩沛凡也多次参与到战斗一线。在解放平津和解放华中华南的战役中,他表现英勇,多次立下战功并受到嘉奖。在战斗中,他身先士卒,带领战士们冲锋陷阵,不畏敌人的枪林弹雨。凭借着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和无畏的战斗精神,他带领部队多次完成艰巨的作战任务,为解放全中国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所获得的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英勇表现的肯定,更是他为革命事业奋斗的光辉见证。 建设家乡,贡献桑梓之力 1952 年,韩沛凡响应国家号召,转业回到家乡。他先后在新场公社担任支部书记、村长、副主任等职务,后来又到粮站工作。回到家乡的他,迅速转换角色,将自己在革命战争年代积累的经验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投入到家乡的建设之中。在新场公社,他积极带领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他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农民的需求,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帮助农民提高粮食产量。在粮站工作期间,他认真负责,严格管理粮食的储备和调配,确保了当地粮食供应的稳定。他一心一意为家乡人民谋福利,深受当地群众的尊敬和爱戴。 心系家国,彰显高尚情怀 捐赠救灾,大爱无疆 2013 年 4 月 20 日,雅安发生 “4・20” 特大地震,天全县受灾严重。当时,韩沛凡已是百岁高龄,但他心系家乡群众,毫不犹豫地决定将原定于 4 月 21 日举行百岁寿宴的钱和物全部捐出,用于支援家乡的抗震救灾工作。他不仅专程到县抗震救灾指挥部救灾物资捐助接收处捐款 5000 元,还把已经准备用于寿宴席的各类肉菜品,全部分发给周围受灾群众。在自己也受到地震影响的情况下,他依然首先想到的是受灾的乡亲们,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充分彰显了他作为一名老红军的高尚情怀和对家乡人民的深厚感情。 遗物捐赠,传承精神 2016 年 10 月 4 日,韩沛凡因病医治无效,在雅安逝世,享年 103 岁。他的离去,是家乡人民的一大损失。在他逝世后,他的儿子韩昀桦将父亲留传下来的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人残废证、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立功证明书、1947 年东北民主联军 “战斗英雄” 章,无偿捐赠给了天全县人民政府。这些遗物,是韩沛凡一生革命生涯的珍贵见证,它们不仅承载着韩沛凡个人的荣耀,更见证了他将青春和鲜血献给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事业的伟大历程。韩昀桦表示,家人一致决定捐赠这些遗物,是希望能让更多的人直观地感受到革命先辈的鲜活印记,传承红色基因,传递英雄力量。这些遗物如今成为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无数后人奋勇前行。 韩沛凡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是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无私奉献的一生。从长征的艰难险阻,到抗日战场的烽火硝烟,再到解放战争的胜利号角,以及家乡建设的默默耕耘,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仰,践行着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成为激励后人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