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赖宁

扑灭山火的小英雄

赖宁

赖宁[公元1973年-1988年,扑灭山火的小英雄]+像 四川雅安市石棉县人物
赖宁(1973年10月20日—1988年3月13日),原名赖麟,男,汉族,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人,生前是四川省石棉县中学初中二年级学生。
赖宁从小立志长大成为一名地质学家,为此经常上山探险寻宝。由于石棉县是火险区,每当发生山火,他都会主动上山去帮助大人灭火。10岁时,他曾致信石棉县人民政府要求打击大渡河边的非法捕捞行为。从上小学起,他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秀少先队员”,还获得四川省红领巾读书读报活动一等奖、地区少年儿童绘画比赛二等奖及县儿童书法比赛一等奖。小学毕业后,他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四川省石棉县中学。1988年3月13日,为了扑灭石棉县海子山突发山火,挽救山村,保护电视与地面卫星接收站的安全,赖宁主动加入扑火队伍,在烈火中奋战四五个小时后遇难,年仅15岁。
赖宁于1988年5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革命烈士。1989年5月,共青团中央、国家教育委员会授予赖宁“英雄少年”的光荣称号,并号召全国各族少先队员向赖宁学习。2019年9月25日,赖宁被中宣部评选为“最美奋斗者” 。
烈火中永生的少年:赖宁生平事迹详传  


一、石棉山下的少年时光(1973-1988):在群山与热血中成长  
1973年10月20日,赖宁出生于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新棉镇一个普通家庭。父亲赖正纲是县公安局的干部,母亲周桂兰是县食品公司的职工,家庭环境虽不富裕,却充满了正直与善良的氛围。石棉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缘,大渡河穿境而过,境内群山巍峨,森林茂密,这样的自然环境既赋予了赖宁坚毅果敢的性格,也让他从小对山林有着深厚的感情。  

赖宁自幼聪慧好学,在石棉县第一小学(今赖宁小学)就读时,便展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责任感。他的书包里总是装着《十万个为什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书籍,尤其崇拜英雄人物,常对同学说:“我长大了要像雷锋那样,为国家做贡献。”他的作业本字迹工整,成绩始终名列前茅,还担任班级体育委员,主动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是老师眼中的“小助手”,同学心中的“好榜样”。  

除了学习,赖宁对自然科学有着浓厚兴趣。他常常利用课余时间观察山林中的动植物,用笔记本记录天气变化,还自制了简易的“望远镜”观察远处的山峰。他曾对父亲说:“石棉的山太美了,以后我要当地质学家,探索大山里的奥秘。”这种对自然的热爱与探索精神,为他后来面对山火时的抉择埋下了伏笔。  


二、少年担当:从校园到社会的责任践行  
1985年,赖宁考入石棉县中学(今石棉中学),成为一名初中生。随着年龄增长,他的责任感愈发强烈,不仅在学习上严格要求自己,更主动承担起班级和校园的公共事务。他带领同学清理校园周边的垃圾,在黑板上开设“每日新闻”专栏,向同学们普及科学知识和时事新闻。  

1987年,石棉县遭遇暴雨袭击,大渡河水位上涨,县城部分地区受灾。赖宁得知后,主动加入社区的抗洪队伍,跟着大人搬运沙袋、疏通沟渠。尽管浑身湿透,双手磨出了水泡,他却从未喊过一声累。邻居们称赞他:“这孩子比大人还能干,心里装着大家。”  

在家庭的影响下,赖宁从小对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先烈充满崇敬。他经常阅读革命历史书籍,参观石棉县的红军遗址,在作文中写道:“先烈们用鲜血换来今天的幸福,我们不能忘记他们,要像他们一样勇敢、坚强。”1988年初,赖宁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入团申请书里,他郑重写下:“我要做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时刻准备着为祖国的利益牺牲一切。”  


三、烈火中的抉择:1988年3月13日的悲壮时刻  
1988年3月13日,石棉县海子山突发山林大火。当时,赖宁正在家中复习功课,听到窗外传来“救火”的呼喊声,他立刻放下书本,对母亲说了一句“我去看看”,便冲出家门。此时,火势已借着风力迅速蔓延,浓烟笼罩了整个山谷,威胁着附近的油库和居民区。  

赖宁跑到山脚时,看到县林业部门的干部群众正在组织救火,他毫不犹豫地加入了队伍。有人劝他:“太危险了,孩子快回去!”他却回答:“我是少先队员,应该帮忙!”他跟着大人用树枝扑打火焰,用泥土覆盖火星,在陡峭的山路上来回奔跑。由于风势凶猛,火势多次反扑,救火队伍被迫暂时撤离。  

下午4点左右,火势稍有减弱,赖宁和几名同学正在山脚下休息,突然发现山顶的火点再次燃烧,正向一片原始森林蔓延。这片森林是石棉县的重要生态屏障,一旦被毁,后果不堪设想。赖宁心急如焚,对同学说:“我们得去山顶阻止火势!”说完,他便沿着崎岖的山路向上攀爬。  

当时,救火指挥部考虑到安全问题,已下令禁止非专业人员上山,但赖宁一心想着“保护森林”,将个人安危抛在了脑后。他爬上山坡,用树枝奋力扑打火苗,双手被灼伤也毫不在意。然而,下午5点半左右,风向突变,一股强风将火焰卷向赖宁所在的区域,瞬间形成一片火海。周围的救火人员眼睁睁看着他被浓烟吞噬,却因火势太猛无法靠近。  

直到3月15日上午,搜救人员才在海子山南侧的一片火场内发现了赖宁的遗体。他的双手紧紧握着一束被烧焦的树枝,身体保持着扑火的姿势,脸上还带着未干的泪痕。这个年仅15岁的少年,用生命践行了他“为祖国利益牺牲一切”的誓言。  


四、精神永存:从少年英雄到时代丰碑  
赖宁牺牲后,石棉县各界群众悲痛万分,自发为他举行追悼会。1988年5月,共青团中央、国家教委联合授予赖宁“优秀少先队员”称号,号召全国青少年向他学习。1989年,国务院批准赖宁为“革命烈士”,他的事迹被写入中小学教材,成为一代人的精神榜样。  

1990年,石棉县将他就读的小学命名为“赖宁小学”,在海子山修建了“赖宁烈士纪念碑”,碑文中写道:“赖宁用生命谱写了一曲英雄主义的壮歌,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此后,每年清明节,当地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到纪念碑前祭扫,聆听赖宁的故事。  

赖宁的精神不仅影响了青少年,更成为一种时代符号。他的事迹被改编成电影《赖宁》、连环画《烈火中的少年英雄》等作品,“学习赖宁,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成为当时的社会共识。尽管有人曾对未成年人参与危险救援提出过讨论,但赖宁身上体现出的责任感、勇气和奉献精神,始终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跨越时空的回响:英雄精神的当代诠释  
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观念的变化,人们对“英雄”的定义更加多元,但赖宁的精神依然具有现实意义。2019年,石棉县举办“纪念赖宁牺牲31周年”活动,赖宁的中学同学回忆道:“他不是天生的英雄,只是在那一刻选择了勇敢。他教会我们,责任不分年龄,平凡中也能铸就伟大。”  

如今,赖宁小学里设立了“赖宁中队”,学生们定期开展“学习赖宁,争做新时代好少年”活动,将他的精神转化为具体行动:有的主动参与校园环保,有的帮助孤寡老人,有的在学习中勇于挑战困难。这种“从英雄事迹中汲取力量,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责任”的传承,正是对赖宁精神最好的告慰。  

赖宁的父亲赖正纲在晚年曾说:“儿子虽然走了,但他的精神活着。我希望年轻人记住,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像赖宁一样,心里装着国家和人民。”这句话,道尽了一位父亲的骄傲与期望,也让英雄的故事在岁月中愈发清晰。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6-20 22:24
上一篇:邱祥聘下一篇:吴理真
奥运会冠军
书法艺术家
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临漳县政府县长
香港演艺界的璀璨明星
中国内地女演员
兰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原党委常委、副校长
中国内地女演员
重庆市沙坪坝区委书记
中国内地影视男演员,制片人,商人
重庆市社科联党组书记
中华全国总工会原主席
宋朝风水师
中国台湾地区第16任领导人
龙岗区人物
龙岗区人物
龙岗区人物
最佳散文奖
原农会执行委员长
龙岗区人物
开国少将
原海军东海舰队副司令员
银锻里的山海匠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副主席
实业家、慈善家和社会活动家
澳大利亚议会原纪录部长
宝安区人物
开国少将
蒋介石之长子
民国时期杰出女性
中国近代水利科学的开拓者
原广东省政协常委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革命烈士
扑灭山火的小英雄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