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敬之[公元1904年-197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重庆市万州区人物 何敬之(1904年~1973年12月1日),1929年6月参加红军。193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6军第1纵队第2支队排长,红军学校第3分校队长,红1军团侦察队队长,第2师第4团通信主任、供给处处长、师司令部管理科科长。 何敬之:从巴山蜀水走来的开国少将 在重庆市万州区(原四川万县)的历史长卷中,何敬之是一位熠熠生辉的人物。他从贫苦农家子弟起步,在时代的洪流中投身革命,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烽火淬炼,为新中国的诞生与国防事业的建设奉献了毕生心血,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上留下了坚实而深刻的足迹。 贫苦童年,艰难求存 1904年10月,何敬之出生于四川省万县十九区大龙乡的一个贫农家庭,原名何明诚。家境的贫寒使得他的童年饱经苦难,仅在私塾读过两年书,便不得不因家贫辍学,扛起生活的重担,回家务农。 年少的何敬之尝试过各种营生,以帮助家庭维持生计。他在杂货店当过学徒,每日早起晚睡,伺候店主一家,做着杂役,却只能换来微薄的收入。之后,他又做起小生意,走街串巷,吆喝叫卖,然而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兵荒马乱,民生凋敝,小生意也艰难维持。生活的困苦并未磨灭他对生活的希望,反而铸就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为了生计,他甚至到万县船政局帮人家推船,在湍急的江水中,与风浪搏斗,每一次用力的推拉,都是为了生存而抗争,这段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了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也为他日后投身革命,为穷苦大众谋福祉埋下了思想的种子。 投身革命,崭露头角 1927年,中国大地风云变幻,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陷入低潮。何敬之在这一年为生活所迫,加入了旧军队,先后在程潜、杨森、朱培德部当士兵、班长。在旧军队中,他目睹了军队内部的腐败与黑暗,军官克扣军饷、欺压士兵,对百姓更是肆意掠夺,这与他心中的正义背道而驰,让他深感失望与痛苦。 1929年,命运的转折悄然降临。何敬之所在部队前往江西宁都“围剿”红军,在战斗中,他所在的部队被红军击败,何敬之成为了俘虏。在与红军接触的日子里,他的世界观被彻底改写。红军战士们平等相待,对百姓秋毫无犯,他们为穷苦大众谋幸福的坚定信念深深打动了何敬之。他意识到,红军才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队伍,自己身为穷苦人家的孩子,理应站在人民这一边。于是,何敬之毅然决然地选择加入红军,被分配到江西红军独立2团当通讯员。 在红军队伍中,何敬之如鱼得水,积极上进。他工作认真负责,表现出色,不到半年就因能力出众被提拔为班长,随后又升任排长。1930年,在红军攻打吉安的战斗中,何敬之冲锋在前,不幸负伤。伤愈后,他并未选择休息,而是积极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协助地方训练青年干部。之后,他进入红军学校第3分校担任队长,凭借丰富的实战经验和扎实的军事素养,为红军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基层军事人才。在此期间,他还在红军总司令部随营学校从事管理工作,在红军后方医院担任院长,无论是军事训练还是后勤保障工作,他都能出色完成任务,展现出了全面的领导才能和强烈的责任心。1930年1月,何敬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那一刻起,他将自己的命运与党的事业紧紧相连,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更加坚定。 1931年,何敬之迎来了新的学习机会,进入红一方面军总部参谋训练队深造。在训练队中,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军事理论知识,钻研战略战术,提升自己的军事素养。结业后,他凭借优异的成绩和出色的表现,历任红1军团司令部侦察队队长,在作战科、侦察科、通信科等重要部门任职,为部队提供了准确的情报,在战斗决策和指挥协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32年,何敬之担任红1军团2师管理科科长,负责部队的后勤管理工作,他精打细算,合理调配物资,保障了部队的日常供应和作战需求。1934年,他调任红2师4团通信主任,在艰苦的环境中,建立起高效的通信网络,确保了部队之间的信息畅通,为战斗的胜利提供了有力支持。同年10月,何敬之跟随中央红军踏上了艰苦卓绝的长征之路。在长征途中,他不畏艰难险阻,克服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敌人的围追堵截,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为保障部队的通信联络和后勤供应做出了重要贡献。长征结束后,他再次担任2师管理科科长,继续为部队的建设和发展默默奉献。 抗战烽火,后勤建功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何敬之所在部队被编入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他担任三四三旅管理科科长,负责部队的后勤保障工作。后勤工作看似平凡,却是战争胜利的重要支撑。何敬之深知责任重大,在物资匮乏、环境艰苦的条件下,他想尽一切办法,克服重重困难,保障部队的物资供应。从粮食筹集到武器装备的调配,从伤病员的救治到士兵的日常起居,他都亲力亲为,精心安排,确保每一项工作都落到实处。1938年,何敬之担任一一五师直属队供给处处长,工作任务更加繁重,但他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热情和严谨的工作态度。部队挺进山东后,面临着经费紧张的问题,何敬之主动承担起地方税收工作,深入地方,与当地百姓沟通协调,在不增加百姓负担的前提下,巧妙地解决了部队的一部分经费难题,为部队在山东地区的发展和战斗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持。1939年,因工作表现突出,何敬之升任一一五师供给部副部长,他积极参与制定供给计划,合理分配物资,加强与地方的合作,为部队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1942年,他担任山东军区后勤部副部长,进一步完善了军区的后勤保障体系,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何敬之虽然没有在前线冲锋陷阵,但他在后勤战线上的默默付出,同样为抗战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努力和奉献确保了部队的战斗力,为前线战士们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解放战争,助力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何敬之奉命前往东北,加入东北民主联军。他担任东北民主联军司令部第四处处长兼前方后勤主任,负责部队的后勤保障和物资调配工作。在东北地区,面临着严寒的气候条件和复杂的战争形势,后勤保障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何敬之带领后勤部队,不畏艰难,积极筹备物资,建立了完善的后勤补给线。在辽沈战役中,何敬之深知后勤保障对于战役胜利的关键作用。他精心组织物资运输,将大量的粮食、弹药及时送到前线部队手中,确保了部队在战斗中的物资需求。同时,他还积极协调各方力量,为部队提供了医疗救护、装备维修等全方位的后勤支持。在战役最紧张的时刻,他常常亲临前线,了解部队的实际需求,及时调整后勤保障方案,为战役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1948年,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野战军,何敬之继续担任东北野战司令部四处处长。1949年,东北野战军改编为第四野战军,何敬之任第四野战军司令部第四处处长。在平津战役中,他再次展现出卓越的后勤指挥才能,合理安排物资运输和部队调动,为战役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随后,何敬之随四野大军一路南下,参加了多次重要战役,为全国的解放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在解放战争的过程中,何敬之凭借出色的后勤管理能力和坚定的革命意志,为人民军队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他的工作为解放全中国的伟大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 建国之后,再谱新篇 新中国成立后,何敬之担任中南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兼运输部部长,继续在后勤领域发光发热。他致力于建立健全现代化的后勤保障体系,加强运输管理,提高物资调配效率,为中南地区的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1953年,为了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领导能力,何敬之到中南军区高级干部文化速成班学习。在学习期间,他勤奋刻苦,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为更好地履行职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55年5月,武汉军区成立,何敬之改任武汉军区后勤部部长,同年9月,他因在革命战争年代和新中国建设时期的卓越贡献,被授予少将军衔,并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功绩的高度认可,更是他为国家和人民无私奉献的见证。1958年,何敬之任武汉军区后勤部政委,他在新的岗位上,注重加强后勤部队的思想政治建设,提高后勤人员的政治觉悟和业务能力,使后勤部队成为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的队伍。1965年,何敬之因身体原因选择离休,离开了奋斗多年的工作岗位,但他始终关心着部队的建设和发展,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命运。 1973年12月1日,何敬之在武汉逝世,享年69岁。他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是为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从巴山蜀水的贫苦农家子弟,到人民军队的开国少将,何敬之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以坚定的信念、卓越的才能和顽强的意志,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无数后来人,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奋勇前行,成为了万州区乃至整个中国人民心中的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