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继咸[明][公元1593年-1646年,明代大臣] 江西宜春市袁州区人物 袁继咸(1593年-1646年6月26日),字季通,号临侯,江西宜春(今江西宜春袁州区寨下乡横塘村)人。明末抗清名臣。因拒绝降清,以身殉国。袁继咸是位富有民族气节而又值得称道的官吏,为后人所敬仰,曾与文山(文天祥)、叠山(谢枋得)并称为"江右三山"。 袁继咸(1593 - 1646 年),字季通,号袁山、临侯,是江西宜春市袁州区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其一生充满了坎坷与忠义的色彩。 出身与求学 袁继咸出生于江西袁州府(今江西宜春)横塘袁氏家族,该家族诗书传家,重视教育,在 700 多年间出了 14 名进士,良好的家族文化氛围为他的成长奠定了基础。他自幼聪慧好学,胸怀大志,在父亲的指导下,刻苦向学,非圣贤之书不读,深受孔孟思想影响,常养浩然正气于胸。 袁继咸 31 岁中举,32 岁即天启五年(1625 年)考取进士,登上了封建社会功名榜的巅峰,由此开启了他的宦途生涯。 仕途经历 早期任职与正直敢言:入仕后,袁继咸以刚正不阿、不畏权贵著称。崇祯七年(1634 年),他升任山西提学佥事。当时,山西巡按御史张孙振以权谋私,向袁继咸请托,遭袁拒绝。张孙振怀恨在心,上疏污蔑袁继咸。皇帝轻信谗言,下令逮捕袁继咸。但因袁继咸平素清正廉直,深孚众望,山西众多生员随他入京,上疏朝廷、散发揭帖为之辨诬,最终他得以平反昭雪。此事彰显了他的清廉品格和在士人中的威望。 教育贡献:袁继咸在山西任上,重视教化,积极兴办书院。他整顿晋阳的三立书院,挑选 300 多名青年学子入院学习,并亲自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细节,从饮食供给、庭院卫生到课堂纪律、教师德操等都亲自操持。他的这些举措对当地教育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培养了不少人才,其廉明勤躬的作风也为后人所称道。 后期仕途与军事生涯:崇祯十五年(1642 年),袁继咸出任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驻节九江,总督江西、湖广、安庆、应天等处军务,身处抗击清军的最前线。在动荡的明末局势下,他极力撑持危局,展现出了无畏的勇气和忠诚,但最终兵败被俘。 抗清与就义 明清之际,袁继咸坚守大义,拒不降清。兵败被俘后,清廷对他礼遇有加,企图引诱他出面招降江西各地抗清义师,并允诺仍授以总督之职。但袁继咸不为所动,清廷设宴招待,他不饮不言;清豫亲王多铎召见,他不揖不拜,正色道:“为国重臣,深受厚恩,不事二姓。”表现出了坚定的民族气节和忠义之心。 他在军中自铭曰:“大官好作,大节难移。”决心以文天祥为榜样,舍身取义,为国尽忠。即使被押解入京,他也始终坚守气节,不向清廷屈服。在被囚禁期间,他一边读书,一边著作,写有《经观》《史观》两书,并仿文天祥《正气歌》作《正性吟》以明志。 顺治三年(1646 年)六月,清廷见劝降无望,将其押赴菜市口行刑。袁继咸面无惧色,英勇就义,以自己的生命践行了忠义之道,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的颂歌。 学术与文学成就 袁继咸生前著述颇丰,共 9 种 17 卷,后人整理编为《六柳遗集》,其中包括他在狱中所作的《正性吟》以及《经观》《史观》等。他的诗文颇有好评,其忠正之气常溢于言表。有识者评其诗可补楚风,虽与屈原骚体诗风格有所不同,但同样充满了慷慨悲歌之气,展现出他的侠士之雄和忠正情怀。 此外,虽然他并非以学术研究闻名于世,但他的思想深受儒家经典熏陶,其著作和言行中体现出的儒家节义理想等观念,对后世也有一定的影响。同时,他与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张自烈(张尔公)相善,张自烈在他死后辑集其诗文编成《六柳堂遗集》并作序,使得他的部分作品得以流传后世。 历史评价与影响 袁继咸一生清正廉洁,勇于任事,一心为公,直言不畏,坚守大义,凛然不屈,其民族气节为后人所敬仰。他与文天祥、谢枋得并称为“江右三山”,成为江西地区忠义之士的代表人物之一。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 年),清廷追谥袁继咸为“忠毅”,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他的忠义之举得到了后世一定的认可和尊重。他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后人,成为中华民族忠义文化的一部分,彰显了传统儒家士大夫精忠报国、坚守气节的高尚品质和价值追求。 袁继咸的一生,是在明末动荡局势中坚守忠义、力图匡扶社稷却最终无力回天的一生。他的经历既反映了当时政治的腐败、官场的黑暗以及明清易代之际的风云变幻,也展现了一位正直的儒家士大夫在面对困境和抉择时的坚定信念和高尚气节,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历史记忆。 总之,袁继咸是明代一位颇具影响力的人物,他的政治活动、军事生涯、学术著述以及高尚气节等方面,都值得后人深入研究和铭记。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传奇,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点和历史脉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