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琠生平事迹与历史评价
## 一、名门出身与仕途历程
吴琠(1637-1705),字伯美,山西沁州(今长治市沁县)人,出身于耕读世家,其父吴道默为当地知名塾师。他自幼受严格家庭教育,10岁能诗,15岁中秀才,23岁(顺治十六年,1659年)中进士,历任河南确山知县、吏部主事、通政司右参议、左副都御史、湖广巡抚、左都御史、刑部尚书等职,37岁(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拜保和殿大学士兼刑部尚书,成为清初重臣。1705年卒于任上,享年68岁,谥“文端”,入祀贤良祠。
## 二、治政成就与民生贡献
### (一)地方治理:以民为本,平反冤狱
- **确山知县任内**(1667-1674年):时值明末战乱后民生凋敝,吴琠招抚流亡、开垦荒地,使垦田岁增;设计擒获“盗魁”戴腾宇,整顿保甲制度,稳定治安;捐俸修缮文庙、驿馆,振兴教育与经济;在“三藩之乱”期间,坚守岗位筹措军需,安定民心,保障百姓不受侵扰。
- **湖广巡抚任内**(1689-1694年):针对当地奸徒诬陷仇家为“乱党”、株连无辜的乱象,果断严惩诬告者,平息社会恐慌;陕西饥荒时,流民涌入湖广,他下令分赈,筹措粮食8500石,救活数万灾民;优化漕米运输方案,将荆州兵船运米路线从2000余里缩短至700余里,节省民力,获康熙嘉奖。
### (二)朝堂建言:革新制度,强化吏治
- **上疏复督抚巡方**(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指出督抚若端坐会城,易受下属蒙蔽,导致“革火耗而火耗愈甚”,主张恢复督抚巡视地方的旧制,亲查守令贤否,以整顿吏治。
- **请复巡抚道员管兵**:认为巡抚与巡守道无兵权难以应对变局,建议恢复其统兵之权,增强地方安保能力,防范叛乱。
### (三)故乡恩泽:赈灾减赋,惠及桑梓
- 沁州遭灾时,吴琠自籴米粮赈济,救活无数百姓;当有司拟增沁州粮赋1300石时,他据理力争,终使朝廷免除,乡人立祠纪念。
## 三、品格风范与君臣互动
- **清廉宽厚,端凝持重**:康熙多次称赞其“宽厚和平,持己清廉”,在湖广总督任上,拒绝僚属馈赠祭礼,称“非吾母志也”;任左都御史时,强调“司风纪者当养人廉耻”,反对滥用弹劾,以正己率属为要。
- **君臣相契,备受信任**:康熙曾在亲征噶尔丹归京时,当众褒奖吴琠与张鹏翮为“廉吏”,并多次赐其御书匾额(如“风度端凝”“思诚堂”)、诗文、器物等,以示恩宠。1705年吴琠病逝后,康熙“心不忍”其职位空缺,足见对其倚重。
## 四、历史评价与身后影响
- **《清史稿》评价**:称其“熟谙旧章,参决庶务,靡不允当”,所荐多贤能吏,且“面折廷诤,能得其正”,兼具才德。
- **地方祠祀**:在湖北、河南确山及故乡沁州均建祠祭祀,以感念其惠民之功。
- **艺术形象**:豫剧《吴琠进京》以其事迹为原型创作,获第三届中国豫剧节优秀剧目奖,彰显其在民间的影响力。
## 五、附:海南进士吴琠(非同一人物)
需特别说明的是,另有海南琼山籍吴琠(1740-1789),字国猷,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顺天乡试考官等职,参与《四库全书》编纂,曾建琼州会馆、创办“珠崖义学”,病逝于琼台书院掌教任上。两者同名不同代,需注意区分。
吴琠作为清初重臣,以清廉、宽厚、务实著称,其治政理念与民生实践深刻体现了传统士大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成为清代官僚的典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