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王文清

清朝岳麓书院院长
王文清
王文清(1688年-1779年),字廷鉴,号九溪、徵君,湖南宁乡铜瓦桥(今属夏铎铺高新社区)人。 [3]清代文学家、经学家、教育家。
王文清五岁时入私塾。十岁能文。雍正二年(1724年)进士及第。历任九溪卫学正、岳州府教授、中央三礼馆任纂修、宝庆府教授。后又荐为内阁中书兼律吕正义馆纂修,参与修撰《律吕正义》。乾隆五年(1740年),兼任经史馆校勘,参与校勘《五代史》。不久,改任三礼馆副总裁。乾隆八年(1743年),奉旨重校《五代史》。乾隆十一年(1745年),诸馆书成,铨叙第一。不久,考取御史一等第三名,从此名动天下。时任刑部尚书,其父去世,回乡服阕,王文清从此不问政事,埋心著述。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卒于乡,终年91岁。
王文清治学严谨,学生多有成就,是书院历史上最有名望的山长之一,与王夫之、王闿运、王先谦并称清代湖南“四王”。其提出的“士先器识而后文艺”的教育培养目标,影响着后世的教育。其著有《考古源流》《锄经余草》《周礼会要》等。

王文清生平事迹
王文清(1688—1779),字廷鉴,号九溪,湖南宁乡人。其自幼才学出众,十岁能作文,十三岁补弟子员,受督学潘某、巡抚赵某赏识。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中湖广乡试举人,雍正二年(1724年)登进士第,开启仕途。

仕途与学术经历
早期任职:雍正六年(1728年)任九溪卫学正,后改任岳州府教授。乾隆元年(1736年)应试博学鸿词科未中,经大学士鄂尔泰举荐,充任《三礼》馆篆修官。次年选宝庆府教授,因大学士宋式推荐,留京任内阁中书科中书舍人,兼修《律吕正义》。
多馆编修:乾隆四年(1739年)升任宗人府主事,此后五年间兼理三礼、律吕、经史诸馆校勘事务。时人赞其学识渊博,京城有“记不明,问文清;解不真,问维新”之语(维新为茶陵彭尚书,时任《三礼》馆副总裁)。
辞官归乡:乾隆八年(1743年)因父年迈请假归乡,乾隆十一年(1746年)诸馆书籍修成,考御史获一等第三名,仍以赡养父亲为由辞官,时年五十九岁。

教育与著述成就
掌教书院:乾隆十三年(1748年)起,先后主掌岳麓书院、玉山书院、城南书院讲席。首任岳麓书院山长六年,手订《学约》18条;晚年再度受聘,掌教十余年,培养弟子四百余人,名公巨卿多出其门。湖南巡抚陈宏谋曾题其宅“经学之乡”,以示尊崇。
方志编纂:曾参与修《长沙府志》《宁乡县志》《浔州府志》,补辑《玉山书院志》。
学术著述:一生著述宏富,存世千卷,代表作有《周礼会要》《仪礼分节句读》《考古源流》《典制大文考》《三礼图》等,手录稿本达七百六十余卷,晚年分授子孙珍藏。

晚年与身后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王文清以九十二岁高龄卒于乡。生前受弟子尊崇,卒后入祀乡贤祠。岳麓书院学子曾将其牌位供奉于三闾大夫祠,春秋致祭,以彰其教育功绩。
上一篇:徐棻下一篇:袁名曜
道光帝第八子
清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之堂弟
已革端郡王载漪第五子
惇勤亲王爱新觉罗·奕誴第五子
清代商人,世博会中国第一人
晚清时期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
晚清明将
道光皇帝之孙
清末小刀会首领
清朝广东水师提督
贝勒爱新觉罗·载瀛长子
义和团重要人物
中国第二大姓氏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
国务院原副总理
湖北省委书记
纵横家
西汉改革家、政治家、新朝皇帝
香港声名赫赫的导演、编剧、制片人
落马官员
开国上将
战国时期秦国将领、军事家
浙江省委原书记
四川省委书记
清代杰出画家
清朝岳麓书院院长
清朝岳麓书院院长
清朝岳麓书院院长
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