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名曜[清][公元1764年-1835年,岳麓书院]+像 湖南长沙市宁乡市人物 袁名曜(?-1835年), 字道南、焘岚,号岘冈。清朝湖南宁乡人。 袁名曜于嘉庆六年(1801年),进士,后选庶吉士,授编修,历任国史、功臣馆纂修、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侍讲、侍读等京官等职位,嘉庆十五年(1810年),丁忧归家。嘉庆十七年(1812年),起巡抚景安、广厚先后聘主长沙岳麓书院5年(1812年-1817年),除创建濂溪祠,祀理学大师周敦颐外,还捐资倡修院舍,并与学生张中阶(一作仁阶)集大门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后卒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 袁名曜主张“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多教诸生经世之学,成就甚众,名扬远近,人称“楚南第一人物”,陕西按察使严如煜因此而不远数千里遣其子拜于门下。其著有《吾吾庐草存》《濂溪祠记》。
袁名曜生平与成就 袁名曜(1764—1835),字焘岚,又字道南,号岘冈,湖南宁乡人(祖籍新化),清代学者、教育家。
科举与仕途 早年进取: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考中拔贡并中举人,嘉庆六年(1801年)登进士第,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授编修一职。 史馆任职:历任国史馆纂修、功臣馆纂修,独立承担《高宗实录》修撰工作,后升任日讲官、侍读。因母亲去世回乡丁忧,从此脱离仕途。
教育贡献 掌教岳麓书院:嘉庆十七年(1812年)起担任岳麓书院山长,主教五年间以培养人才闻名,注重学识与品德兼修,门下涌现诸多湖湘才俊,如安化罗饶典、长沙陈本钦、郑敦亮,以及思想家魏源等。 文化印记:主持岳麓书院期间,与门生张中阶合撰书院大门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此联成为湖湘文化的标志性符号,至今广为传颂。好友、贵州按察使严如熤评价其为“楚南第一流人物”。
学术与著述 方志编纂:参与主修嘉庆版《湖南通志》,纂修1816年刻本《宁乡县志》,为地方史志留存重要文献。 个人文集:著有《吾吾庐草存》五卷(1833年刻本,吴荣光作序、黄本骥跋)及《袁氏创修族谱序》,其诗文以议论见长,兼具思想性与文学性。
身后影响 道光十五年(1835年)逝世后,灵位祔祀于岳麓书院三闾大夫祠,以纪念其对湖湘教育的卓越贡献。其一生融合仕宦经历与教育实践,成为清代中期湖南学界的重要代表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