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珣瑜[唐][公元738年-805年,唐朝宰相] 河南省郑州市人物 郑珣瑜(738年—805年),字元伯,唐郑州荥泽人。唐朝宰相。 出身荥阳郑氏北祖第二房。少孤,值天宝乱,退耕陆浑山养母。唐代宗大历中,以讽谏主文科高第,授大理评事,累迁吏部侍郎,为河南尹,清静惠下,颇有政绩。进位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顺宗立,以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忧愤而卧家七日不出。唐永贞元年(805),罢相,为吏部尚书,数月病卒,谥号“文献”。 # 郑珣瑜:刚正清廉的唐代名臣 郑珣瑜,字元伯,河南荥泽(今河南郑州)人,出身于名门望族荥阳郑氏北祖。因父亲早逝,他幼年时期的家庭生活陷入困境,尝尽生活艰辛。
唐天宝年间,“安史之乱”爆发,在动荡不安的局势下,郑珣瑜一边在家耕田维持生计,一边刻苦读书,同时悉心孝敬奉养母亲。凭借顽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他终于学有所成,踏上仕途。为官后的郑珣瑜,始终秉持刚直不阿的品格,清正廉洁,敢于直言进谏,成为当时声名远扬的清廉大臣。
唐代宗大历年间,代宗委派郑珣瑜主持文科高第科举考试,考试结束后授予他大理评事一职。此后,他在京城担任吏部侍郎,之后又回到故乡河南任职,担任河南尹。在任期间,郑珣瑜为人正直,始终心系百姓,深知百姓疾苦,懂得体恤民情,无论在何处为官,都尽心竭力为民众谋福祉,因此深受百姓的爱戴与敬仰。凭借出色的政绩,他不断得到升迁,先后升任门下侍郎,并很快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位极人臣的宰相。
唐德宗驾崩后,唐顺宗李诵即位,起用王叔文为首辅宰相,由其总揽朝廷大权。然而,郑珣瑜与王叔文在政治见解上存在严重分歧,因无法忍受与王叔文共事,一气之下,他返回故乡郑州,闭门谢客,不再参与朝政。随后,他被罢去宰相之职,改任吏部尚书。数月后,郑珣瑜因病离世,享年六十八岁。朝廷为表彰他生前的功绩,追赠其为尚书左仆射,并赐谥号“文献” 。
## 人物评价 唐顺宗李诵称赞郑珣瑜:“咸以忠靖,累更班列,秉彝廉慎,植操贞常。自参辅中枢,皆能励节,祗勤庶务,夙夜惟寅。”高度肯定了他忠诚、清廉、谨慎的品质,以及在辅佐朝政时勤勉尽责的态度。徐复也认为“况珣瑜名臣,二谥不嫌”,认可其名臣地位。而宋祁则从另一个角度评价道,王叔文当时虽内结宦官,外倚奸人,妄图篡夺权力,但当时太子已长大,朝廷并无明显隐患,若郑珣瑜、高郢与杜佑等人能果断支持东宫监国,罢黜王叔文等人并非难事。然而他们却选择沉默苟安,郑珣瑜一气之下卧病在家,与高郢、杜佑固守官位的行为,都不足以改变当时的局势 。
## 逸闻趣事 郑珣瑜接到担任河南尹的诏命,正准备赴任时,恰逢唐德宗生日。当时满朝文武大臣纷纷向皇帝献礼祝寿,他的下属也劝他准备礼物,以表祝贺。但郑珣瑜坚持原则,说道:“还没到任就给皇上送礼祝寿,这不合情理,我不能这样做!”到河南任职后,他公正处事,大力减轻农民赋税,切实为百姓办了许多实事。
当时,将军韩全义写信给郑珣瑜,希望能多获取一些军饷。郑珣瑜坚决拒绝道:“国家没有额外安排,军饷按照国家的标准全额拨付,一点也不能多给!”后来,郑珣瑜回京出任宰相,京兆尹李实派下属给他送来金银珠宝,意图贿赂。郑珣瑜十分气愤,质问李实:“国家拨付给各级官府的钱财都有定数,你的这些金银珠宝是从哪里来的?”李实被问得哑口无言,只能灰溜溜地离去 。这些事迹充分展现了郑珣瑜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高尚品质。 家族成员 郑珣瑜出身荥阳郑氏北祖,是郑温第二子郑晔后裔。荥阳郑氏东汉以来家世非常显赫,为北魏“五姓”之一,世代冠冕不绝,人物辈出,在唐代引起统治者的隐忧。唐显庆四年(659年),唐高宗下禁婚诏,禁止包括荥阳郑温三子(北祖、中祖、南祖)后裔在内的“七姓十家”之间互相通婚。然而禁婚诏不但没有起到削弱他们的作用,反而扩大了他们的影响力,而且执行力度并不严格,荥阳郑氏的通婚圈子仍以崔、卢、李、王四姓高门为主,其家族从而在唐朝依旧保持了兴盛繁荣的局面,为当时顶级名门士族之一。 高祖:郑九思,流水县令。 曾祖:郑曾,慈州刺史。 祖父:郑长裕,许州刺史。 父亲:郑谅,冠氏县令。 长子:郑覃,唐文宗时期宰相。 次子:郑朗,唐宣宗时期宰相。 三子:郑潜,字无闷,进士及第。 孙子:郑裔绰,郑覃之子,秘书监。 孙子:郑勤规,郑朗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