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庸[明][明朝开国功臣] 安徽省合肥人物 赵庸,明初功臣,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庐州(今安徽省合肥市)人。赵仲中弟,明初名将,南雄侯-赵庸,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庐州(今安徽省合肥市)人,赵仲中弟。其早年和兄赵仲中镇守水寨屯兵巢湖,后归顺朱元璋。后升为参知政事,与俞通海、廖永忠等人进攻康郎山,后占领武昌、庐州、安丰、淮东、海安、泰州,升任中书左丞,进攻山东。洪武元年兼任太子副詹事,后随大军攻破河南、河北、山西、陕西。跟随常遇春北追元帝。后与李文忠攻庆阳、应昌。功劳本最大,但因在应昌私纳奴婢,不得封公,则为南雄侯。此后,平定福建、广东叛乱,斩首八千余人。洪武二十年,与燕王朱棣出古北口,招降乃儿不花。后因胡惟庸案受牵连而被杀。
陈友谅率军攻陷安庆之时,赵仲中放弃城池,逃回龙江。按照军法,他这种行为应当被处斩。常遇春出面为赵仲中求情,希望能够原谅他这一次。然而,太祖朱元璋态度坚决,不答应饶恕,说道:“倘若军法不严格执行,那就无法对日后起到惩戒作用。” 于是,赵仲中被依法处决,他的官职则转授给了赵庸。 赵庸随后跟随大军收复安庆,接着在江西各路辗转征战,因表现出色,晋升为参知政事。在康郎山之战中,赵庸与俞通海、廖永忠等人,驾驶六艘战船奋勇深入敌军阵营,成功打败敌人。在后续平定武昌、攻克庐州以及救援安丰等战役里,赵庸都立下汗马功劳。当大军挥师夺取淮东地区时,赵庸与华高率领水师,一举攻克海安、泰州,之后又进军围攻平江。待东吴被成功平定,赵庸凭借功绩被提拔为中书左丞,紧接着跟随大将军徐达出征,顺利拿下山东。 洪武元年,赵庸接到任命,兼任太子副詹事。河南被平定之后,他受命留下来镇守。不久,他又分兵渡过黄河,一路攻打下河北的诸多州县,进而攻克河间,并在此驻守。没过多久,他又转移到保定进行镇守,同时积极收服那些尚未收复的山寨。之后,他再次跟随大军攻克太原,继而拿下关中、陕西。他还曾随常遇春向北追击元顺帝。在班师途中,常遇春不幸去世,于是朝廷任命赵庸为副将军,与李文忠一起攻打庆阳。当行军至太原时,元军突然对大同发动猛烈进攻,形势万分危急。李文忠与赵庸紧急商议,决定灵活处置,出兵救援大同。在马邑,他们两次大败元军,还成功擒获了敌军将领脱列伯。在论功行赏之时,赵庸所获赏赐仅次于大将军。 洪武三年,赵庸再度跟随李文忠北伐,军队越过野狐岭,顺利攻克应昌。班师回朝后论功行赏,赵庸功劳最大,但由于他在应昌私自收纳奴婢,违反了规定,所以没能被封为公爵,最终被封为南雄侯,享有一千五百石的食禄,并赐予世袭铁券。后来,赵庸随军出征讨伐蜀地,不过中途返回。 洪武十四年年底到洪武十五年年初这段时间,福建、广东地区盗贼猖獗,朝廷命令赵庸前去征讨。仅仅过了一年,赵庸就将各处盗贼以及阳山、归善等地反叛的蛮人全部平定。他斩杀了贼寇的首领,遣散了其余党羽,让百姓得以重新过上正常的生活。之后,赵庸上奏朝廷,将一万户疍户编入水军。此外,他还平定了广东自称 “铲平王” 的盗贼势力,俘获贼党一万七千八百多人,斩首八千八百多级,成功招降当地百姓一万三千多户。凯旋归来后,赵庸获赐彩币、上等美酒以及良马。这年冬天,他又奉命前往山西治理军务,巡视安抚北部边境。 洪武二十年,赵庸以左参将的身份,跟随傅友德讨伐纳哈出。洪武二十三年,他又以左副将军的身份,跟随燕王朱棣出古北口,成功招降乃儿不花。然而,在班师回朝后,赵庸因被卷入胡惟庸党案,最终被处死,其爵位也被削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