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兆征[公元1885年-1929年,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像 苏兆征: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与卓越领袖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历史长河中,苏兆征是一位熠熠生辉的重要人物。他以坚定的信念、无畏的勇气和卓越的领导才能,在中国工人运动和党的早期发展历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1885年11月11日,苏兆征出生于广东香山县淇澳岛淇澳村(今属珠海市),原名苏吉。幼时,家境的困窘使他仅接受了3年私塾教育,便不得不辍学回家务农。1903年,为谋求生计,年仅18岁的苏兆征被迫背井离乡,前往香港,在一艘外国远洋轮船上开启了长达20多年的海员生涯。这段经历,不仅让他饱尝生活的艰辛,更使他有机会接触到世界各地的人和事,开阔了视野,为他日后投身革命事业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海外漂泊的日子里,苏兆征目睹了各国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也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潮,这使他逐渐认识到工人阶级团结起来斗争的重要性。1908年,怀着对革命的热忱,苏兆征毅然加入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积极投身于推翻清政府统治的革命活动中。他以海员身份为掩护,在轮船往来的航线上,秘密传播革命思想,为革命事业默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1921年3月,苏兆征与林伟民等志同道合的工友,在香港共同创建了中华海员工会联合总会。这一组织的成立,犹如一颗火种,点燃了中国海员争取权益的斗争热情。1922年1月,震惊中外的香港海员大罢工爆发,苏兆征担任罢工总办事处总务部主任、海员工会代理会长等重要职务。在罢工期间,他展现出了非凡的领导才能和坚定的斗争意志,带领工人群众面对资本家及港英政府的种种胁迫和诱惑,毫不退缩,最终迫使资方答应了工人的条件,罢工取得了圆满胜利。这次罢工不仅成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第一次罢工高潮的新起点,也极大地推动了广州地区群众运动的发展,苏兆征也因此在工人阶级中赢得了极高的威望。 1925年,是苏兆征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年春天,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将自己的命运与党的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同年5月,在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上,苏兆征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会委员。不久之后,五卅惨案的噩耗传来,为了支援上海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苏兆征与邓中夏、李启汉等同志一起,领导了规模宏大的省港大罢工。在这场持续了16个月的罢工运动中,苏兆征被推举为罢工委员会委员长。他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罢工的组织和领导工作中。每天,他从早六点忙碌到半夜十二点,事无巨细,都亲自处理。无论是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协调,还是与各社会团体的联络合作,亦或是参加群众大会及各种会议,他都全力以赴。他的勤勉和担当,赢得了全国工人阶级的衷心拥护和信任。 1927年春天,苏兆征来到武汉,代表中国共产党参与武汉国民政府的工作,担任国民政府委员兼劳工部部长。在这期间,他积极推动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改善工人的生活和工作条件而不懈努力。4月,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5月,在赤色职工国际总书记罗佐夫·斯基主持召开的太平洋第一次劳动大会上,苏兆征被推选为太平洋劳动会议秘书处主席。6月,他又主持召开了第四次全国劳动大会,并再次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会委员长。然而,随着汪精卫集团逐渐走向反革命道路,革命形势急转直下。7月,在汪精卫叛变革命的前夕,苏兆征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与农政部长谭平山联合发表声明,严厉痛斥汪精卫集团背叛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罪行,并毅然退出武汉国民政府。8月,苏兆征参加了中共中央“八七”紧急会议,当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常务委员。会后,他前往上海,参与中共中央的领导工作,负责中央财务小组和中华全国总工会的相关事务。在上海期间,他与张太雷等同志一起,精心制定了广州起义的总计划和训令。尽管在12月广州起义爆发时,苏兆征并不在广州,但他依然被推选为广州工农民主政府的主席,这充分体现了他在革命队伍中的重要地位和崇高威望。 1928年2月,苏兆征在上海主持召开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深入讨论赤色工会的扩大与组织问题,并被推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出席赤色职工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的代表。4月,他远赴莫斯科参加会议,并当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和赤色职工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6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苏兆征再次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继续担任中华全国总工会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8月,他出席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同样当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和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此外,苏兆征还积极参与苏联全国总工会第八次代表大会,并在会上作了《关于中国职工人运动情况》的报告,他的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同时,他还当选为农村工会国际副委员长。 长期的高强度工作和艰苦的革命环境,使苏兆征的身体逐渐不堪重负。在苏联期间,他因积劳成疾而病倒。尽管身体状况不佳,但他依然心系国内的革命事业。1929年1月,苏兆征抱病回国,希望能继续为党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然而,命运却对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2月,在上海进行手术时,由于发生细菌感染,苏兆征不幸病逝,年仅44岁。他的离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人阶级的重大损失。 苏兆征的一生,是为中国工人阶级的解放事业而不懈奋斗的一生。他所取得的成就,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与林伟民等领导的香港海员大罢工,拉开了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的序幕,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工人阶级的斗争信心;他与杨殷等组织发动的省港大罢工,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给予英帝国主义沉重打击,充分展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强大力量和顽强的奋斗精神;他虽未亲自指挥广州起义,但在起义的策划和筹备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广州公社的主要指导者之一,也是东方第一个苏维埃的创始者之一。 苏兆征不仅在工作中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还在生活中留下了许多感人的轶事典故。他被工友们亲切地称为“工运领袖”,早年在香港从事海员工作时,面对中国海员薪资极低、饱受歧视的困境,他积极宣传工运思想,尽管起初遭遇诸多挫折,受到部分工人的冷遇和工会头目的排挤,但他始终坚持不懈。他以一颗热忱的心,热心帮助下层工人解决生活中的困难,逐渐赢得了工友们的信任和支持。他善于与其他工会首领沟通协作,通过一次次成功领导工人运动,使自己的威望日益提高,成为广东和香港工人阶级的核心人物,为后来领导省港大罢工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此外,苏兆征一生中还有两次重要的“缺席当选”经历。在省港大罢工期间,他被推选为罢工委员会委员长,尽管当时他可能因工作繁忙未能在选举现场,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工人阶级对他的信任和拥护。在广州起义后成立的苏维埃政府中,他同样是在缺席的情况下,被推选为苏维埃政府主席,这足以证明他在工人和革命队伍中的崇高地位。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先驱,后人以多种方式表达对他的崇敬与缅怀之情。苏兆征故居陈列馆位于广东省珠海市唐家湾镇淇澳村,由故居和陈列馆两部分组成。苏兆征的故居是其祖父所建,1885年11月11日,苏兆征在此出生并度过了青少年时代。故居为土木结构的平房,一进三间,屋前有院落、矮墙和院门,整座建筑占地约100平方米。1979年,故居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按原貌修缮,1985年正式对外开放。2009年,中共珠海市委、市人民政府对苏兆征故居实施文保工程,征收故居右侧三户民房改建为陈列馆,并使其建筑风格与故居保持协调统一,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苏兆征故居陈列馆。这里成为了人们了解苏兆征生平事迹、缅怀革命先辈的重要场所。1985年11月,在苏兆征诞辰100周年之际,珠海人民在市区香洲的海霞广场,竖立起苏兆征同志的塑像。这座塑像庄严肃穆,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苏兆征为革命事业奋斗的光辉历程,也时刻激励着后人传承和发扬他的革命精神。 2009年,苏兆征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这一荣誉,是对他一生为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高度肯定。他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德,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中国革命的道路,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在新时代,我们更应铭记苏兆征等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传承他们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