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英 广东韶关市始兴人物 华英,原名华杏英,一位从广东韶关市始兴县走出的杰出女性,她是英勇无畏的革命战士,在烽火硝烟中为民族解放事业冲锋陷阵;是兢兢业业的文艺工作者,以独特的艺术形式传播正能量;更是心怀热忱的教育推动者,为培育祖国未来贡献力量。1927 年,华英出生于始兴县隘子镇,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深厚的地域文化滋养着她幼小的心灵。家乡的山水不仅赋予了她灵动的气质,更在她心底种下了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热爱,这热爱之情日后化作了她为家国奋斗的不竭动力。 1942 年,年仅 15 岁的华英便在风度学校开启了她的任教生涯。彼时的中国,正深陷于抗日战争的艰难泥沼,国家危亡,民族蒙难。在风度学校,华英接触到了众多具有进步思想的师生,他们积极宣传抗日救亡理念,让华英深受感染。在教学之余,华英也开始投身于抗日宣传活动中,她发现自己能歌善舞的特长在宣传工作中有着巨大的优势,从此便以唱歌、演戏等文艺形式为有力武器,全身心地投入到宣传抗日的伟大事业中。 1944 年,华英毅然决然地参加了风度学校的抗日武装 “风度队”,正式踏上了革命的征程。1945 年 5 月,她又加入了风度大队,随队活跃于南、北山及外营一带。风度大队驻扎在外营村期间,华英白天在日新小学任教,利用课堂向学生们传递抗日思想,激发孩子们的爱国情怀。到了夜晚,她不顾一天的疲惫,又马不停蹄地组织妇女识字班,耐心地教妇女们识字读书,同时宣传抗日知识,发动组织妇女群众支持抗日部队。在她的努力下,许多妇女纷纷加入到抗日的后勤保障工作中,为部队送粮送药,成为了抗日力量的重要补充。 1945 年 8 月,东江纵队挺进始兴,风度大队并入东纵序列。为了实施新战略,行军至北山的叶镜决定安排风度大队情报员华英将三封密信送到始兴澄江李东明支队长的手里。华英虽不知信中内容,但她深知信中分量。她想方设法,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多个险区,辗转五天四夜,长途跋涉 100 多里山路,终于把信件送到支队长李东明手上,为粤北挺进部队在五岭地区开展游击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外营战斗中,华英更是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担当。战斗打响后,她不顾自身安危,穿梭在枪林弹雨中,扶老携幼将群众送到外营村后的山洞掩蔽。同时,她还积极动员妇女送茶送饭,救护伤员,抚慰伤员家属。她的行动温暖了战士和群众的心,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在那艰苦的战斗环境中,华英始终坚守岗位,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 1946 年,华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随东江纵队北撤山东。在解放战争期间,她担任华东野战军两广文工团二队政治指导员。在文工团里,华英充分发挥自己的领导才能和文艺专长,组织团员们编排了许多优秀的文艺节目,为战士们送去了精神慰藉和鼓舞。她带领文工团深入部队和前线,通过歌曲、舞蹈、戏剧等形式,宣传革命思想,激发战士们的斗志。在艰苦的战争岁月里,她两次立下三等功,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她也因在革命战争中的出色表现,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解放勋章。 全国解放后,华英在不同的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她先后担任中南军区政治部歌剧团政治指导员、广州军区战士歌舞团分队长。在这些岗位上,她致力于推动部队文艺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文艺人才。她注重文艺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组织创作了许多反映部队生活和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丰富了战士们的文化生活,增强了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随后,华英转岗至地方文艺和教育领域,担任广东音乐家协会秘书主任、广东人民艺术学院音乐系领导小组副组长、广东音乐专科学校党委和校长办公室主任。在这些岗位上,她积极参与音乐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为培养专业音乐人才出谋划策。她重视教学质量的提升,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通过组织学术交流活动、邀请专家讲学等方式,拓宽师生的视野,推动了广东音乐教育事业的进步。 华英还曾担任珠江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副团长。在电影制片厂,她积极参与电影的拍摄和制作工作,为广东电影事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她注重挖掘和培养优秀的电影人才,推动电影作品的创新和发展,为广东电影产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在风度学校扩建落成典礼上,华英被授予风度学校名誉校长的荣誉称号。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她在革命战争年代为风度学校作出贡献的认可,更是对她多年来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的高度赞扬。作为名誉校长,华英积极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关心师生的成长和进步,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和帮助。 华英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是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从革命战争年代的英勇战斗,到和平时期在文艺、教育等领域的辛勤耕耘,她始终坚守初心,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和担当。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坚定的信仰、无畏的勇气和无私的奉献。她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始兴人奋勇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华英就像一颗璀璨的星辰,在始兴县的历史长河中闪耀着永恒的光芒,她的故事将永远被人们传颂,成为人们心中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