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德 广东韶关市始兴人物 李子德,一位在广东韶关市始兴县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他是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是为地方发展鞠躬尽瘁的奉献者,更是在诗词文化领域颇有建树的雅士。其一生,从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到百废待兴的建设时期,都始终坚守初心,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壮丽篇章。 李子德于 1924 年出生在广东省始兴县石下村。石下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李氏家族在此繁衍昌盛,秉持着 “尚义崇文” 的家风家规 。这样的成长环境,为李子德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1932 年,年仅 8 岁的李子德在本村大脚厅开启了他的求学之路,入读私塾。在私塾中,他接受着传统经典文化的熏陶,初步培养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习的热爱。一年后,他转入私立明达小学,正式开始了系统的学校教育。明达小学以 “明辨是非、知书达理” 为校训,人文荟萃、英才辈出,在这里,李子德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1939 年秋,局势风云变幻,抗日烽烟弥漫,国家处在危难之际,明达小学被迫停办。少年时期的李子德亲眼目睹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救国救民的思想在他心中悄然萌芽。即便读书之路遭遇重重困难,李子德读书心切,想尽千方百计转学到始兴县立一小,插读高小六年级。始兴县立一小彼时是始兴党组织的重要据点之一,校内任教的地下党老师有张华、邓文畴、陈培兴等。张华等地下党教师了解到李子德 15 岁仍在读小学,且家境贫寒,便经常在学习上给予他关照。在这些老师的帮助下,李子德学习愈发努力,各科成绩优异,受到各位老师的一致表扬。1940 年,始兴县委成立,张华等党员教师为了抗日救国和教育培养青少年学生,经常在教学过程及课外活动中,对高年级的学生宣讲马列主义,传播革命思想,还通过各种方式锻炼和考验这些学生。李子德深受爱国主义教育、阶级教育和党的熏陶,内心深处对革命充满向往,对中国共产党充满憧憬,并积极向中共党组织靠拢。1941 年,17 岁的李子德在莫世延的介绍下,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他踏上了革命事业的新征程,开启了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的光辉篇章。 1947 年冬,李子德毅然投身五岭地区游击武装斗争。他担任曲南大队民运队长,积极深入群众,宣传革命思想,动员群众参与革命斗争,为壮大革命力量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同时,他还担任八约乡区长、书记等职,活动于外营村一带。在艰苦的游击斗争环境中,李子德不畏艰险,与敌人斗智斗勇,为保护革命根据地、推动革命事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组织群众开展土地革命,让广大农民获得土地,从而赢得了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在反围剿战斗中,他带领游击队员巧妙周旋,多次成功突破敌人的包围,保存了革命有生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李子德迎来了新的工作挑战和使命。他先后担任始兴县第二区、一区的区委书记,积极投身于地方的建设和发展工作中。在任期间,他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的需求,带领群众开展土地改革、恢复农业生产等工作,为改善当地群众的生活条件付出了诸多努力。随后,他任职韶关地区党委、地委宣传科长,地委办公室副主任,在宣传党的政策、推动地方行政工作的高效运转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组织编写宣传资料,通过多种形式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了群众对党的认知度和拥护度。 1960 年代,李子德出任阳山县委书记。当时阳山县面临着诸多发展难题,经济落后,基础设施薄弱。李子德到任后,深入调研,制定了一系列符合阳山县实际情况的发展策略。他大力推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兴修水利,改善农田灌溉条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他积极引进工业项目,发展地方工业,为阳山县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他的努力下,阳山县的面貌逐渐发生改变,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此后,李子德又担任地委科教办、文教办主任,为推动韶关地区的科技、教育和文化事业发展贡献力量。他重视教育事业,积极推动学校建设,改善教学条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在文化方面,他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地方文化的繁荣发展。在科技领域,他鼓励科技创新,支持科研项目的开展,为地区的科技进步奠定了基础。 李子德还曾任市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在政协工作岗位上,他积极履行职责,关注民生问题,为推动地方的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建言献策。他广泛听取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协调各方关系,为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除了在革命和工作岗位上的卓越贡献,李子德在文化领域也有着深厚的造诣。他曾为韶关诗社社长、名誉社长,是全国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广东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在诗词创作方面,他的作品风格多样,既有对革命岁月的回忆与感慨,也有对祖国山河的赞美,还有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他的诗词作品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当地诗词文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传承和弘扬中华诗词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他经常组织诗词创作活动,与诗友们交流创作心得,培养了一批诗词爱好者,推动了韶关地区诗词文化的繁荣发展。 2003 年,李子德走完了他 79 年的人生历程,与世长辞。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从年少时投身革命,到为地方建设兢兢业业,再到在文化领域的积极贡献,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初心,为国家、为人民奉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他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始兴人奋勇前行,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不断创造新的辉煌。他虽然离开了,但他的名字和功绩,永远铭刻在始兴县的历史长河中,成为人们心中一座不朽的丰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