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涣[宋] 江西上饶市余干县人物 何涣:北宋末年的状元才俊 何涣,这位在北宋末年闪耀一时的状元,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坚定的气节,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他是一位文采斐然的文人,凭借出众的才学在科举中脱颖而出,高中状元;也是一位坚守内心操守的君子,在北宋灭亡后的动荡岁月里,毅然选择隐居,誓不为新朝效力。 何涣,字仲浩,又字潜庵,出生于余干习太(今社庚)乡湾头何家村,此地隶属江西上饶市余干县 。关于他的生卒年,历史资料并无确切记载,不过据推测,他大约生活在 1089 年至 1131 年间。何涣祖籍浙江永康,其家族背景不凡,祖父何执中在徽宗崇宁四年(1105 年)担任尚书右丞,政和二年(1112 年),更是与蔡京并任左右丞相 。史载何执中 “有吏才,知世情,惜人才,宽民力,居富贵而不忘贫贱”,这样的家风对幼年的何涣产生了深远影响。何涣幼年时便随父亲移居到江西饶州之习太乡,在官宦世家与书香门第的熏陶下,他自小就展现出过人的聪慧,深得乡邻的夸赞。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 年),对于何涣而言是命运转折的关键一年。这一年,他踏上了科举的考场,凭借自身扎实的学识和对经史子集的深刻理解,在众多考生中崭露头角。在进士殿试中,何涣以一篇出色的策论,展现出非凡的才华与独到的见解,成功打动了阅卷官员和宋徽宗,一举夺魁,蟾宫折桂,成为余干县历史上第一个状元 。高中状元后,朝廷对他委以重任,任命他为承事郎,同时担任太学博士,入职翰林院,负责替皇帝起草各类文书。这段时间,何涣得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文学才能,他起草的文书条理清晰、辞藻优美且切中时弊,在朝堂之上广受赞誉,进一步彰显了他的状元风采。 然而,何涣身处的时代正值北宋末年,社会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就在他高中状元的这一年,金国与北宋相约合力攻辽。但北宋王朝腐朽不堪,在军事行动上拖沓迟缓,直到次年 2 月才出兵攻辽,结果却连吃败仗。随着局势发展,金宋之间因燕京归属问题产生矛盾,结下仇怨。宣和七年(1125 年)二月,也就是何涣中状元后的第四年,金国在灭掉辽国后,迅速将矛头指向北宋,悍然发动侵宋战争 。金兵攻势凌厉,数月之间便接连攻克北宋许多城池。靖康二年(1127 年)四月,金军更是攻陷北宋首都汴京(今开封),制造了震惊历史的 “靖康之变”,俘虏了北宋徽、钦二帝以及宫中后妃、宗室、贵戚等约 3000 人,同时将宫中库藏的金银、绢帛、珍玩、宝器、图籍、天文仪器、仪仗等洗劫一空 。北宋至此灭亡,中原大地陷入一片混乱与战火之中。 在这场巨大的历史变故中,何涣的人生轨迹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北宋灭亡后,何涣秉持着对旧朝的忠诚与自身的气节,发誓不再出仕为官,毅然决然地回到家乡余干。他选择在九龙岗(今大溪、社庚、九龙三乡交界处)筑起书斋,过上了隐居著述的生活 。在隐居期间,何涣远离尘世的喧嚣与纷扰,全身心投入到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中。他一生以文章名世,著有《国书注解》《四书注解》等作品 。尤其是《四书注解》,对儒家经典《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进行了深入解读与阐释,为后人研究儒家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其见解深刻、注释详实,在当时的学术界具有较高的声誉,对传承和弘扬儒家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何涣虽然在仕途上因时代的变故未能有更多施展抱负的机会,但他在文学和学术领域的成就,以及在国破家亡之际坚守气节的行为,赢得了后人的敬重与赞誉。他的故事在余干当地广为流传,成为激励后人的精神力量。何涣用自己的一生,展现了一个文人在乱世中的坚守与追求,他的名字也永远铭刻在了余干的历史文化长河之中,成为余干人民的骄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