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生卒年不详),嬴姓,廉氏,名颇 ,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 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廉颇参与五国联军伐齐,击破齐军,取阳晋,拜为上卿。他曾因蔺相如位居己上,深感不服,后因蔺相如屡谦让退避而感悟,负荆请罪,二人遂为刎颈之交。赵孝成王六年(前260年),廉颇被派到长平抵御秦军,用坚壁固守之策,秦军劳而无功。后来赵孝成王中秦国所施的反间计,以赵括取代廉颇,终遭惨败。赵孝成王十五年(前251年),廉颇与乐乘率军大破燕军,杀燕将栗腹,燕割五城请和。以功封信平君,为假相国。赵悼襄王即位后,派乐乘接管廉颇兵权,廉颇大怒,驱逐乐乘,自己则投奔魏国,居于大梁,但不被重用。在秦国的军事压力下,赵悼襄王欲复用廉颇,廉颇也想回国效力。但赵悼襄王所派的使者受到廉颇仇人郭开的贿赂,使其以为廉颇衰老,遂不召其回国。廉颇后为楚将,最终于寿春悒悒而终。 廉颇:战国名将,赵国柱石 廉颇,这位战国时期熠熠生辉的军事将领,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无畏的勇气和对国家的忠诚,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人生传奇。从初入军旅到拜将封侯,从抗秦御敌到晚年漂泊,他的一生与赵国的兴衰紧密相连,其事迹至今仍在历史的长河中回响,激励着后人奋勇前行。 崭露头角,初显军事才华 廉颇,约生于公元前 327 年,籍贯为中山苦陉(今河北省定州市邢邑镇)。彼时,战国乱世,诸侯纷争不断,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廉颇投身军旅,凭借着过人的胆识与卓越的军事才能,在赵国军队中逐渐崭露头角。由于年代久远,其早期军事生涯的具体细节难以详尽考证,但据零散史料记载,廉颇在初入军队时,便展现出对战争局势敏锐的洞察力以及果敢的决策能力。 在一次与邻国的边境冲突中,廉颇奉命率领一支赵军小分队抵御敌军进攻。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他没有丝毫畏惧,而是冷静分析战场形势,巧妙利用地形优势,设下埋伏。当敌军进入伏击圈后,廉颇一声令下,赵军如猛虎般从四面八方杀出,打得敌军措手不及,最终大获全胜。此次战役的胜利,不仅为廉颇积累了宝贵的作战经验,也让他在赵国军队中声名鹊起。 威震诸侯,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 随着时间的推移,廉颇凭借着出色的表现,逐渐得到了赵国统治者的重用,被委以重任。在赵国与齐国的长期对峙中,廉颇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公元前 283 年,廉颇率领赵军向齐国发起进攻。在这场战役中,他采用了稳扎稳打的战略,先以精锐部队突破齐国的防线,然后迅速扩大战果,乘胜追击。经过数月的激战,赵军势如破竹,接连攻克齐国多座城池,一直打到了齐国的阳晋(今山东郓城西)。此役,廉颇以少胜多,威震诸侯,因战功卓著被封为上卿,成为赵国军队的重要将领。 除了对齐作战,廉颇在抵御秦国的侵略中,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国力日益强盛,不断向东扩张,对赵国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在与秦国的多次交锋中,廉颇凭借着丰富的作战经验和高超的军事谋略,多次挫败秦军的进攻,保卫了赵国的领土安全。公元前 269 年,秦军派军进攻赵国的阏与(今山西和顺)。赵惠文王召集众将商议对策,多数将领认为阏与路途遥远,且道路艰险,救援难度较大。然而,廉颇却力排众议,提出了 “狭路相逢勇者胜” 的观点,并主动请缨率军救援。在行军过程中,廉颇充分发挥赵军骑兵的优势,日夜兼程,迅速赶到阏与。他巧妙地利用地形,对秦军形成包围之势,然后发起突然袭击。秦军被打得晕头转向,大败而归。阏与之战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赵国军民的士气,也让秦国对赵国刮目相看。 长平对峙,坚守战略显智慧 公元前 262 年,秦国进攻韩国,韩国上党郡郡守冯亭不愿降秦,决定将上党郡献给赵国。赵国接受上党后,引发了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战争初期,秦军凭借强大的实力,连续击败赵军,占领了赵国的一些领土。赵军主将廉颇深知秦军士气正盛,且长途奔袭,利在速战。于是,他果断采取坚壁清野、以逸待劳的战略,命令赵军修筑坚固的营垒,坚守不出。 秦军多次挑战,廉颇均不为所动。双方在长平对峙长达三年之久,秦军始终无法突破赵军的防线。然而,秦国为了打破僵局,派人到赵国实施反间计,散布谣言称秦军最怕赵括,廉颇容易对付,且有降秦之心。赵孝成王中计,决定用赵括取代廉颇。赵括只会纸上谈兵,缺乏实战经验。他到长平后,改变了廉颇的战略部署,主动出击秦军。结果,赵军被秦军分割包围,最终全军覆没,赵国四十余万降卒被白起坑杀。长平之战的惨败,使赵国元气大伤,也让廉颇痛心不已。 邯郸保卫,力挽狂澜护家国 长平之战后,秦国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在赵国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廉颇再次挺身而出,肩负起保卫邯郸的重任。他组织邯郸军民积极备战,加固城防,储备物资。同时,他还派人向其他诸侯国求援。在廉颇的指挥下,赵军与秦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邯郸军民同仇敌忾,奋勇抵抗,多次击退秦军的进攻。 在坚守邯郸的过程中,廉颇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智慧和领导才能。他根据秦军的进攻特点,制定了灵活多变的防御策略,巧妙地利用地形和城防设施,给秦军造成了重大损失。经过一年多的艰苦战斗,在魏、楚等国援军的配合下,秦军最终大败而归,邯郸保卫战取得了胜利。邯郸保卫战的胜利,不仅挽救了赵国的危局,也再次彰显了廉颇的军事才能和对赵国的忠诚。 遭馋出走,暮年漂泊心向赵 邯郸保卫战后,廉颇继续为赵国效力,多次率军出征,抵御其他诸侯国的进攻。然而,随着赵孝成王的去世,赵悼襄王即位,赵国的政治局势发生了变化。赵悼襄王在奸臣郭开的怂恿下,对廉颇产生了猜忌,决定派乐乘取代廉颇。廉颇对此深感不满,一怒之下,率军攻打乐乘。乐乘不敌,被迫逃走。廉颇自知闯下大祸,担心受到惩罚,便逃到了魏国。 在魏国,廉颇虽然受到了礼遇,但始终得不到重用。他时刻思念着赵国,渴望有朝一日能够重返赵国,为赵国效力。与此同时,赵国在与秦国的战争中屡遭挫折,赵悼襄王和后来的赵幽缪王意识到廉颇的重要性,先后派人到魏国探望廉颇,试图将他召回赵国。郭开担心廉颇回国后对自己不利,便贿赂使者,让使者在赵王面前诋毁廉颇。使者回到赵国后,向赵王报告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赵王听后,认为廉颇已经年老体衰,不再适合担任将领,便放弃了召回廉颇的念头。 后来,楚国得知廉颇在魏国不得志,便派人将他接到楚国。在楚国,廉颇虽然担任了楚国的将领,但他始终心系赵国,曾感慨地说:“我思用赵人。” 然而,他最终未能实现重返赵国的愿望,在楚国抑郁而终,享年约 84 岁。 廉颇的一生,是为赵国的繁荣和稳定不懈奋斗的一生。他的军事才能和忠诚精神,不仅为赵国赢得了尊严和荣誉,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战国这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舞台上,廉颇以其卓越的成就,书写了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将领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