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相如:智勇双全的赵国肱骨之臣 蔺相如(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赵国上卿,外交家。他最重要的有三个事件: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 蔺相如,这位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以非凡的勇气和卓越的智慧,在风云变幻的乱世中,屡次捍卫赵国尊严,化解重重危机,成为赵国不可或缺的肱骨之臣。他的事迹,千古流传,为人所敬仰。 出身寒微,崭露头角 蔺相如出生于约公元前 329 年,籍贯为今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孟门镇。他出身平凡,早年并未有太多展现才华的机会,只能投身于赵惠文王的亲信宦官缪贤门下,成为其府上的一名舍人。尽管身处低位,蔺相如却始终关注着天下局势,刻苦钻研纵横捭阖之术,默默积累学识与智慧,等待着一展身手的时机。 完璧归赵,初露锋芒 赵惠文王十五年(公元前 282 年),秦昭王听闻赵惠文王得到了楚国国宝和氏璧,垂涎三尺。秦王先是派军进攻赵国,夺下两座城池,给赵国一个下马威,随后派遣使者到赵国,表示愿用秦国的十五座城池来交换赵国的和氏璧。这一消息让赵国朝堂陷入两难境地,若答应交换,恐秦国并无诚意,白白损失和氏璧;若拒绝,又怕秦国以此为借口,再度兴兵进犯。赵惠文王召集大臣商议出使秦国人选,君臣商议多日却毫无头绪。 关键时刻,缪贤向赵惠文王举荐了蔺相如,称其 “其人勇士,有智谋” 。蔺相如临危受命,肩负起护送和氏璧出使秦国的重任。抵达秦国后,秦昭王并未以应有的外交礼仪在朝堂正殿接见蔺相如,而是选择在便殿章台宫。当蔺相如献上和氏璧后,秦昭王随意地将其传给众姬妾和左右侍从们欣赏,丝毫没有提及割让城池之事。蔺相如敏锐地察觉到秦昭王并无诚意,他心生一计,上前说道:“这和氏璧虽珍贵,却有一处瑕疵,让我指给大王看。” 秦昭王信以为真,将和氏璧交还给蔺相如。蔺相如拿到和氏璧后,迅速后退几步,背靠柱子,怒发冲冠,大声斥责秦昭王:“赵王诚心诚意派我送和氏璧前来,大王却如此傲慢无礼。如今我看大王并无用城池交换和氏璧的打算,我宁可将脑袋与和氏璧一起在柱子上撞碎,也绝不让秦国得逞!” 说罢,蔺相如便做出要撞壁的架势。秦昭王见状,生怕和氏璧受损,连忙好言安抚,并命人取来地图,假意要划出十五座城池给赵国。蔺相如心中清楚,秦昭王不过是在演戏,他镇定地说:“赵王送和氏璧前,斋戒五日,以示诚意。大王若真有诚意,也应斋戒五日,我再将和氏璧奉上。” 秦昭王无奈,只得答应。 蔺相如回到住处后,料定秦昭王不会遵守约定,便让随从换上老百姓的衣服,怀揣和氏璧,从小路偷偷返回赵国。五日后,秦昭王斋戒完毕,举行隆重仪式准备接受和氏璧。蔺相如却坦然告知秦昭王:“和氏璧已被我送回赵国。秦国强大,赵国弱小,若大王真心用十五座城池来换,派一名使者到赵国,赵国怎敢不把和氏璧送来?我知道欺骗大王是死罪,甘愿受罚。” 秦昭王虽恼怒万分,但事已至此,杀了蔺相如也无济于事,反而会落下不讲诚信的恶名,最终只得放蔺相如返回赵国。蔺相如凭借着过人的胆识与智慧,成功完成 “完璧归赵” 的壮举,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回国后被赵惠文王封为上大夫。 渑池会盟,再立奇功 秦昭王对 “完璧归赵” 之事耿耿于怀,此后连年出兵攻打赵国,但赵国凭借大将廉颇的英勇善战,秦国并未在战争中占到太多便宜。赵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 279 年),秦昭王提出秦赵两国国王在西河外的渑池(今河南渑池县境内)见面和谈。赵王惧怕秦国,本不想前往,但蔺相如和廉颇力劝赵王赴会,认为若不应约,会让秦国轻视赵国。赵王无奈,只得带着蔺相如前往渑池,廉颇则率领军队驻扎在赵国边境,以防不测。 宴席之上,秦昭王心怀不轨,强迫赵惠文王鼓瑟助兴,并让秦国史官记入秦史,以此羞辱赵国。蔺相如见状,以命相搏,毫不畏惧地走上前,请求秦昭王击缶。秦昭王拒绝,蔺相如义正言辞地说:“大王若不答应,五步之内,我脖颈里的血将溅在大王身上!” 秦昭王身边的侍卫欲上前阻拦,蔺相如怒目而视,大声呵斥,侍卫们竟不敢轻举妄动。秦昭王无奈,只得勉强击了一下缶。蔺相如立刻让赵国史官记录下来:“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国一计不成,又提议赵国割让 15 座城池给秦王祝寿,蔺相如毫不示弱,当即提议秦国把都城咸阳献给赵王做寿礼。在蔺相如的据理力争下,秦昭王始终未能占到便宜。 渑池会盟期间,赵国大将廉颇率领的军队时刻严阵以待,让秦国有所忌惮。最终,渑池会盟和平结束,赵国没有遭受任何损失。蔺相如在会盟中再次凭借无畏的勇气和出色的外交才能,维护了赵国的名誉和利益,回国后被赵王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 将相和鸣,同心辅国 蔺相如位极人臣,引起了赵国名将廉颇的不满。廉颇自恃战功赫赫,认为蔺相如不过是靠口舌之利,便扬言:“我遇见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一番。” 蔺相如听闻后,并不与之计较,常常称病不上朝,避免与廉颇见面。有一次,蔺相如外出,远远看到廉颇骑马走来,便急忙吩咐车夫调转车头回避。蔺相如的门客们对此十分不解,纷纷表示要离开他。蔺相如问他们:“你们觉得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门客们回答:“自然是秦王厉害。” 蔺相如接着说:“以秦王的威势,我都敢在朝堂上呵斥他,难道会怕廉将军吗?我只是觉得,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进攻赵国,正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在。如今我们若相互争斗,就如同两虎相斗,必有一伤,这只会让秦国有机可乘。我之所以处处忍让,是把国家的安危放在首位啊!” 这些话传到廉颇耳中,他深感惭愧。廉颇意识到自己的狭隘,为了国家大局,他毅然脱下战袍,背负荆条,亲自到蔺相如府上请罪。蔺相如见到廉颇如此真诚,连忙热情迎接。从此,廉颇和蔺相如摒弃前嫌,成为生死与共的挚友,他们同心协力辅佐赵王治理国家。在二人的共同努力下,赵国国内团结一心,此后二十年间,秦国未敢轻易攻打赵国。 临终进言,无奈落幕 赵孝成王六年(公元前 259 年),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对决,此时赵惠文王已死,太子赵丹继位,即赵孝成王。秦国使用反间计,散布谣言称秦军最怕赵括,廉颇容易对付,且有降秦之心。赵孝成王中计,打算用赵括取代老将廉颇。重病中的蔺相如听闻此事,不顾身体虚弱,苦苦劝谏赵孝成王,指出赵括只会背诵兵法书,不懂得灵活应变,徒有虚名,不能担任统帅。然而,赵孝成王并未采纳蔺相如的建议。最终,长平之战赵军惨败,赵括阵亡,数十万赵国降兵被秦将白起下令活埋,赵国四十五万将士丧生,仅二百四十名年纪尚小的兵卒被放回赵国。赵国经此一役,元气大伤,幸得五国出兵相救,才避免亡国。同年,蔺相如也在遗憾与无奈中去世,享年约七十一岁,去世后埋葬于河北省邯郸市磁县原南城乡羌村。 蔺相如一生,虽留存资料有限,却凭借 “完璧归赵”“渑池会盟”“将相和” 等事迹,在战国乱世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临危不惧、智勇双全,始终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安危之上,其高尚品格与卓越才能,备受后世赞誉。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蔺相如的故事,至今仍激励着后人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勇敢无畏,顾全大局,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奋勇拼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