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肃宗李亨,这位身处唐朝由盛转衰关键节点的帝王,有着极为复杂且跌宕起伏的一生。他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三子,在756年至762年间在位,是唐朝的第八位皇帝。李亨于711年10月19日(唐睿宗景云二年九月乙亥日)出生在长安东宫的别殿,其生母为元献皇后杨氏 。 李亨的早年经历相对顺遂。两岁时,他就被封为陕王,5岁时担任安西大都护、河西四镇各蕃邦部落大使。自幼他便英俊聪明,性格仁爱,长大后更是拥有过目不忘的能力,擅长写文作诗,对所见所闻都能牢记于心。 开元十五年(727年)正月,十六岁的李亨被封为忠王,改名李浚。同年五月,他兼领朔方大使、单于大都护。三年后,少数民族奚、契丹侵犯唐朝边界,李亨被封为河北道元帅,信安王李祎为副帅,率领御史大夫李朝隐、京兆尹裴伷先等八个总管带兵征讨。李亨命百官在光顺门依次排列好,觐见他。左丞相张说在见过李亨之后,对学士孙逖、韦述表示,自己曾经见到过唐太宗李世民的画像,李亨仪表非凡,仿佛有当年唐太宗的风范,这是江山社稷之福。开元二十年(732年),唐朝将领大破奚、契丹,李亨因为统领之功,被加封司徒。三年后,他改名李玙 。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皇太子李瑛被废杀。唐玄宗召宰相李林甫商议立储之事,当时寿王李瑁的母亲武惠妃很受宠爱,李林甫数次上奏唐玄宗,请求立寿王李瑁为太子。唐玄宗认为李亨年长,又仁孝恭谨、好学,想要立李亨为太子,犹豫一年都不能决断。亲信高力士建议唐玄宗不必纠结,推立年长的李亨,谁敢不同意。唐玄宗于是下定决心,次年六月,立李亨为皇太子,并由李玙改名李绍。后来有人称绍字与宋太子名相同,不吉利,天宝三载(744年)改名为亨 。 然而,李亨成为太子后,日子并不太平。宰相李林甫担心李亨对自己不利,处心积虑想要废除他,由此发动了韦坚、柳勣的冤案 。韦坚是李亨妻子韦妃的哥哥。天宝五年(746年),李亨曾经担任忠王时的朋友、唐朝将领皇甫惟明,打败吐蕃,入京上奏捷报,见李林甫专权,十分不平。趁着拜见唐玄宗的机会,劝玄宗远离李林甫。李林甫得知后,命党羽杨慎矜暗地里观察皇甫惟明的行为,想要抓他的错处。这年正月十五日夜晚,李亨出游,与韦坚会面。后韦坚又与皇甫惟明相会在景龙观道士房中。杨慎矜抓住此事,弹劾韦坚作为皇戚,不该与边关将领来往密切。李林甫则诬陷韦坚与皇甫惟明结谋,想要立太子李亨为皇。唐玄宗便将韦坚和皇甫惟明逮捕入狱。李林甫指使杨慎矜与御史中丞王鉷、京兆府法曹吉温共同审案。唐玄宗怀疑韦坚与皇甫惟明确有阴谋,但是没有证据,便将韦坚贬为缙云太守,皇甫惟明也被贬为播川太守。韦坚被贬后,他的两个弟弟将作少匠韦兰、兵部员外郎韦芝都为其鸣冤,并请太子李亨去作证。唐玄宗为此大怒,李亨内心恐惧,上表请求与韦妃分开,表示自己不愿意“以亲而毁法”。唐玄宗再贬韦坚为江夏别驾,韦兰和韦芝也都被贬往岭南,李亨没有受到波及。李林甫再次进言,称韦坚与李适之等人已经结为朋党,后韦坚被流放到临封,李适之也被贬为宜春太守。韦坚的亲朋党羽受到株连,被贬官流放的多达数十人 。 李亨的良娣杜氏是赞善大夫杜有邻的女儿,杜良娣的姐姐是左骁卫兵曹柳勣的妻子。柳勣性格狂傲粗疏,爱好功名,他与妻子的族人不和,想要陷害他们,造谣称杜有邻勾结太子李亨,要帮他谋反篡位。李林甫指使京兆士曹吉温与御史共同审问,得知此事是柳勣的阴谋,又指使柳勣把王曾等人也牵扯进来。同年十二月,杜有邻、柳勣与王曾等人都被杖杀,妻妾子女也被流放,朝野内外皆震。李亨废除杜良娣为庶人,他的太子之位数次遭遇威胁,终究没有被废。继李林甫之后,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也与李亨为敌,一直想要对他不利 。 天宝十三年(754年)正月,东平郡王安禄山入朝拜见唐玄宗。李亨暗中上奏,表示安禄山有谋反之相,唐玄宗没有听从。次年十一月,安禄山果然反叛,举兵直攻京城(史称安史之乱)。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安禄山攻下唐朝东都洛阳。后唐玄宗令李亨监国,派李亨亲自率领各路军队征讨安禄山。因为安禄山是以诛杀杨国忠之名反叛,所以军民都对杨氏恨得咬牙切齿,杨国忠内心惧怕,就与杨贵妃密谋,唐玄宗没有追究。镇守潼关之大将哥舒翰受杨国忠逼迫出兵讨叛,结果大败,潼关陷落 。 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潼关失守,杨国忠劝唐玄宗移驾逃往四川。二十五日,唐军抵达马嵬驿(今陕西省兴平市西),发生了兵变。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认为如今天下大乱都是杨国忠造成的,让东宫宦官李辅国转告李亨,杀掉杨国忠,李亨犹豫不决。六军请求诛杀杨国忠,否则拒绝前进。杨国忠被士兵追杀至马嵬驿西门,被杀死并肢解,首级悬挂示众,他的妻妾子嗣全部被杀。后陈玄礼又请求赐死杨贵妃,唐玄宗不能决断,将领不断逼迫,唐玄宗最终下令勒死杨贵妃。陈玄礼等人见到杨贵妃的尸体,马嵬兵变才结束。马嵬民众拦阻玄宗请留,玄宗不从。太子李亨留下,随即往朔方节度使所在地灵州(今宁夏吴忠西北古城镇) 。 李亨车驾抵达渭北时,便桥已断,渭水暴涨,在没有船只的情况下,李亨召集水边三千多百姓,徒步渡过渭水。途中遇见潼关散兵,误以为是安禄山的追兵,双方交战,李亨一方士兵死伤很多。李亨率残部北上,同行者只有广平王、建宁王,加上四军将士,堪堪两千人。李亨率部一路经过新平郡、安定郡、乌氏驿等处,跋山涉水,最终抵达平凉郡时,已有数万军马,军队士气振奋。李亨在平凉停留数天,不知去向何处,恰逢朔方留后杜鸿渐、魏少游、崔漪等人派使官来迎接李亨,听闻朔方的兵马情况极佳,加上河西行军司马裴冕的劝解,李亨决定去朔方灵武以图进取 。天宝十五载(756年)七月九日,李亨抵达灵武。裴冕、杜鸿渐等人上谏,如今国家危急,唐玄宗却不管国家大事,逃去蜀川。国家大事需要人主持,李亨受亿万百姓爱戴,应当即位为天子,安定国家。李亨以叛乱未平拒绝,裴冕等人六次上书,言辞激烈,请求李亨登基。李亨无法拒绝,于是听从。十二日,李亨在灵武登基称帝,大赦天下,改元至德,并将此事上奏给太上皇 。 李亨即位后,便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收复东京洛阳与西京长安上。他诏令朔方节度使郭子仪、范阳节度使李光弼率兵抵达灵武。回纥、吐蕃也相继派遣使者前来,愿与李亨一起出兵讨伐安禄山军。至德二年(757年)九月,回纥太子叶护率精兵四千来援助唐朝,李亨在凤翔接待回纥太子叶护,礼遇恩厚。十二日,李亨命广平王李俶率领朔方等各镇兵及回纥、西域各国共十五万兵力,号称二十万,从凤翔出发讨伐安禄山军。二十七日,唐军抵达长安西,于香积寺北面大破安军,斩杀六万余人,叛将安守忠等人弃城逃跑,长安被收复。因为急于收复京都,李亨曾与回纥约定,一旦收复京城,城内金帛与女人全归回纥所有。长安收复后,叶护想要依照约定劫掠长安,广平王以东京洛阳尚未平定制止。长安得以安抚,李亨得知后,高兴地表示自己不如广平王。广平王镇守长安三天后,带兵去收复洛阳,太子少傅虢王李巨为西京留守。捷书抵达凤翔后,百官庆贺,李亨泪流不止,派宦官入蜀去上奏太上皇,又派左仆射裴冕先入京师,去告慰祖宗陵庙并安抚百姓 。同年冬十月,安禄山之子安庆绪调集洛阳所有兵力,命手下严庄与张通儒联合抵抗唐军。安军聚兵十五万,郭子仪率唐军与回纥联军大败安军,严庄等人弃城逃跑,去洛阳报告安庆绪。十六日晚,安庆绪率部逃出洛阳,逃往河北,并杀死俘虏的唐朝将领哥舒翰等三十余人。后广平王率军进入东京,收复洛阳 。回纥军进入洛阳府库收取钱财,又在市井村坊劫掠财物三天,仍不满足。东京百姓拿出一万匹锦缎贿赂回纥,才使得劫掠稍稍停止 。 长安收复后,李亨迎回太上皇唐玄宗。然而,李亨在执政后期,重用宦官鱼朝恩、李辅国等人,导致宦官势力膨胀,分割军政大权,祸乱朝纲。李辅国甚至对唐玄宗也多加限制,将其迁到西内甘露殿,变相软禁。李亨对此虽有不满,但也无可奈何 。 宝应元年(762年),李亨病重,命太子李豫监国。同年5月16日,李亨病逝于长生殿,终年五十二岁,在位七年。他谥号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庙号肃宗。宝应二年(763年)三月二十七日,李亨被安葬在建陵(今陕西咸阳) 。 李亨执政期间,在政治上改“三京”为“五都”体制,限制太上皇玄宗的权力;军事上派兵平定安史之乱,收复东西二京,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唐朝的统治;经济上任用第五琦盐铁铸钱使,实行榷盐法和货币改革,缓解当时唐朝面临的财政危机 。他还会写文作诗,有诗作《赐梨李泌与诸王联句》《梦丹书》等流传于世 。北宋政治家欧阳修等人认为,李亨在安史之乱时,以皇太子的身份执掌军政,讨伐安禄山军,是履行太子的职责 。但他在后期对宦官势力的纵容,也为唐朝后期的政治混乱埋下了隐患,成为唐朝走向衰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