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颀[唐][公元690年-751年] 河北石家庄市赵县人物 唐代诗坛的多元笔锋、边塞诗的激昂歌者、挚友遍天下的隐者 李颀,约公元690年出生,郡望赵郡(今河北省赵县),他的一生跨越了唐初的变革与开元盛世的辉煌。不过,确切出生地却存在争议,一说出生于东川(今四川省三台县)。在年少时,李颀的生活轨迹就颇为丰富,他长期居住在颍阳(今河南省登封市西),这段经历对他的成长与创作风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李颀出身世家,家族在赵郡颇具声望。年少时,他家境富裕,这为他早期的生活与学习提供了优渥的条件。彼时的他,怀揣着少年人的热血与豪情,对剑侠充满崇拜,时常与富豪家的轻薄子弟交往。这段时光里,他尽情挥洒着青春,却也因此逐渐耗尽家财,生活陷入困境。经历了从富足到落魄的巨大落差,李颀开始反思自己的过往,最终决定发愤读书,走上了为学之路。他曾作诗感慨:“早知今日读书是,悔作从来任侠非。”这句诗正是他对自己年少轻狂岁月的深刻反思。 在求学的道路上,李颀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毅力与极高的天赋。他隐居颍阳,苦心钻研经史子集,一学就是十年。这段苦读的经历,不仅让他积累了深厚的学识,也培养了他沉稳内敛的性格。在颍阳的山水之间,他与自然为伴,感悟着天地的灵气,这为他日后的诗歌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在他的诗风里融入了山水的灵秀与静谧。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颀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折,他成功考中进士。这一成就让他得以踏入仕途,开始了全新的人生阶段。然而,考中进士后的他,并没有立即被授予官职,而是经历了一段漫长的等待。在此期间,他曾有过一次江南之行,江南的秀丽风光、风土人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成为他诗歌创作的新素材。其余时间,他大多在长安和洛阳这两座当时的繁华都市逗留,积极结交各界人士,拓展自己的人脉与视野。在洛阳时,他有幸拜谒了著名道士张果,这次会面给李颀留下了深刻印象,或许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对道家思想的兴趣与追求。开元二十四年,尚未授官的李颀与王维、卢象在灞水惜别,此时的他,虽未踏入官场,但已在诗坛崭露头角,与众多文人雅士结下了深厚情谊。此后,大约在开元二十七年,李颀又回到洛阳,滞留于裴宽在洛阳东郊的东溪别业,并创作了《裴尹东溪别业》一诗,诗中描绘了东溪别业的清幽景色,也流露出他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开元二十八年左右,李颀在长安送别乔琳远游江南,通过他的诗作,我们能感受到他对友人的真挚祝福与离别的不舍。 经过几年的等待,李颀终于踏上了仕途,出任新乡县尉。县尉一职,虽职位不高,却事务繁杂,主要负责一县的治安等基层事务。李颀在任期间,兢兢业业,努力履行自己的职责。他曾奉使前往江淮地区,这段经历让他深入了解了民间的疾苦与社会的现实,进一步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然而,官场的生活并未如他所愿。尽管他满怀抱负,希望能有所作为,但现实却充满了无奈。官场的种种弊端、晋升的艰难,让他逐渐对仕途感到失望。在新乡县尉任上任职多年,他始终未能得到升迁,这无疑让他心灰意冷。最终,大约在天宝三载,李颀毅然决然地辞去官职,选择归隐于颍阳的东川别业,从此远离了官场的喧嚣与纷扰。 归隐后的李颀,并未选择与世隔绝。他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知识的追求,时常往来于长安和洛阳之间,与当时的文学、仕宦之人广泛交游。他的交游圈子极为广泛,涵盖了社会的各个阶层。在他现存的128首诗中,诗题中出现的人物多达82人,其中有达官显贵、文人墨客,也有普通官吏、道士和尚,甚至还有平凡百姓。他与盛唐时期的诸多著名诗人,如王维、高适、王昌龄、綦毋潜等,都保持着密切的往来,他们相互唱和,交流诗歌创作的心得与感悟,共同推动了盛唐诗歌的繁荣发展。天宝四载前后,李颀游历至京洛,有幸结识了被誉为“草圣”的张旭。张旭那豪放不羁的性格与出神入化的书法艺术,让李颀深受触动,他或许从张旭的艺术创作中汲取了灵感,进一步丰富了自己诗歌的表现力。 李颀的诗歌创作风格独特,题材广泛,各体兼备且成就斐然,在唐代诗坛独树一帜,受到历代诗评家的高度赞誉。他的边塞诗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堪称一绝,也正因如此,他常被视为盛唐边塞诗人的代表之一。在《塞下曲》《古塞下曲》《古从军行》《古意》等诗作中,他生动地描绘了边塞的壮丽风光与残酷战争场景。在《古从军行》里,“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开篇便勾勒出一幅紧张而艰苦的边塞生活画面,战士们白天要登山瞭望烽火,黄昏时又需在河边饮马,风沙弥漫中,伴随着行人的刁斗声,还有那如泣如诉的公主琵琶曲,尽显军旅生活的凄楚与悲凉。而“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则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与无奈,无数战士的生命消逝在荒郊野外,换来的却只是葡萄传入汉家这样微不足道的成果,字里行间饱含着对战争的批判与对战士的同情。这些边塞诗,不仅展现了他对边塞生活的深刻理解,更反映出他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怀,体现了盛唐时期文人的家国情怀与担当精神。 除了边塞诗,李颀在描写音乐方面的诗作也别具一格。在那个中原音乐与西域音乐相互交融的时代,他积极与外来音乐艺人交往,并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下了音乐家们的精彩演奏。《听安万善吹筚篥歌》《琴歌》《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等作品,生动地描绘了音乐的美妙与感染力。在《听安万善吹筚篥歌》中,“南山截竹为筚篥,此乐本自龟兹出。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开篇点明了筚篥这一西域乐器的来历,接着通过“枯桑老柏寒飕飗,九雏鸣凤乱啾啾。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等诗句,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比喻,将安万善吹奏筚篥的声音描绘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音乐带来的震撼与美妙。这些咏乐诗,不仅展示了他对音乐的敏锐感知与深刻理解,也为我们研究唐代音乐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李颀的寄赠友人之作数量众多,在他现存的128首诗中,诗题中标明寄、赠、留别、答、送等的诗有66首,占其全部诗歌的一半以上。这些诗作不仅记录了他与朋友们之间真挚的情谊,还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朋友们的性格特点、精神风貌。在《送魏万之京》中,“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通过对离别场景的描绘,以及对游子心境的揣摩,表达了他对友人远行的担忧与牵挂;“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则是对友人的谆谆告诫,希望他在长安能珍惜时光,有所作为,展现出了他对友人的深切关怀。这些寄赠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盛唐时期文人之间的交往与互动,也展现了李颀重情重义的性格特点。 李颀的诗歌体裁多样,七言诗尤为出色。他的七言古诗篇章意绪变化丰富,重气势、尚动荡,具有纵横跌宕、离奇夭矫的特色。明、清时期的文人在谈及唐代七古时,常常将他与王维、高适、岑参相提并论。胡应麟称“盛唐李、杜外,仅高、岑、王、李”,王士祯更是在《古诗选·七言诗凡例》中把他提到四家中的第二位,足见其七言古诗在当时的影响力。他的七律诗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现存的7首七律,无论是创作技巧还是题材范围,都较同时代人更为成熟。其七律在格律上严谨规范,对仗工整,如《送魏万之京》等作品,在韵律的运用上和谐优美,读来朗朗上口,展现了他在诗歌格律方面的深厚造诣。 李颀的一生,虽然在仕途上坎坷不顺,但在诗歌创作领域却取得了辉煌成就。他用自己的笔触,描绘了那个时代的多彩画卷,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大约在公元751年,李颀与世长辞,结束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然而,他的诗歌却如同璀璨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永恒的光芒,为后世所传颂、研究,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