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傈木诺 云南德宏州瑞丽市人物 艾僳木诺,原名唐洁,女,德昂族,云南瑞丽人。2000年瑞丽党校经济管理大专班毕业。1989年在瑞丽供电公司工作。 个人作品 1988年发表作品。200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以我命名》。组诗《蝴蝶情绪》2005年获云南省边疆文学奖,2008年获全国第九届少数民族创作骏马奖。 艾傈木诺:用文字勾勒民族灵魂的德昂族作家 在云南德宏州瑞丽市,有一位熠熠生辉的德昂族作家 —— 艾傈木诺,原名唐洁。她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在文学的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以细腻笔触和真挚情感,为读者呈现出德昂族的独特魅力与内心世界。 1970 年,艾傈木诺出生于瑞丽这片充满生机与神秘的土地。德昂族作为云南八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艾傈木诺自幼在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中成长,德昂族独特的民俗风情、传统信仰以及世代相传的故事传说,如同甘甜的乳汁,滋养着她的心灵,为她日后的文学创作埋下了最初的种子。童年时期,她常常围坐在长辈身旁,聆听那些口口相传的古老故事,德昂族先辈们的英勇事迹、民族迁徙的艰辛历程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都在她幼小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些故事不仅丰富了她的想象力,更让她对本民族的文化产生了深厚的热爱与敬畏之情。 学生时代的艾傈木诺,便展现出对文字的敏锐感知和浓厚兴趣。她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类书籍,从经典文学名著到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广泛的阅读拓宽了她的视野,也让她接触到了多元的文学风格和表现手法。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时,她越发意识到,自己民族的文化瑰宝值得被更多人知晓,而文学创作或许是一种将德昂族文化传播出去的有效途径。于是,年少的她在心中暗暗立下志向,要用手中的笔,书写德昂族的故事,让德昂族的声音在文学的舞台上得以回响。 1988 年,对于艾傈木诺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她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正式踏上了文学创作之路。尽管初出茅庐,但她的作品中已展现出对生活的独特观察和细腻感悟,以及对民族文化的深情眷恋。然而,创作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追求文学梦想的过程中,艾傈木诺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她需要平衡工作与创作的关系。1989 年,她进入瑞丽供电公司工作,日常工作的繁忙并没有让她放弃文学创作,而是学会了在有限的时间里,挤出每一分每一秒,用于构思作品、打磨文字。另一方面,作为一名少数民族作家,她在创作过程中面临着如何在现代文学语境中展现民族特色的难题。但艾傈木诺没有退缩,她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对文学的执着热爱,在困境中不断摸索前行。 为了深入挖掘德昂族文化的精髓,艾傈木诺在工作之余,开启了漫长而艰辛的田野调查之旅。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她孤身一人,几乎走遍了所有的德昂村寨,无论是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山区村寨,还是位于边境、与外界交流相对较少的村落,都留下了她的足迹。每到一个村寨,她都会与当地的老人、民间艺人深入交流,倾听他们讲述那些流传已久的民间故事、民歌和叙事长诗。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岁月的长河中大多依靠口口相传,面临着失传的危险。艾傈木诺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她如同一位文化的守护者,用文字和录音设备,将这些即将消逝的声音和故事一一记录下来。在调查过程中,她还多次前往缅甸,采访居住在那里的德昂族同胞。跨国的交流与探索,让她对德昂族文化的分布和传承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也为她的创作积累了丰富而独特的第一手素材。 在长期的田野调查和创作实践中,艾傈木诺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她的作品语言优美而质朴,既有着诗歌的灵动韵律,又不失散文的细腻情感。在题材选择上,她始终围绕着德昂族的历史文化、生活习俗以及民族精神展开,从德昂族的传统节日、宗教仪式,到日常的生产生活场景,从德昂族人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到面对现代社会变迁时的坚守与适应,她都能以独特的视角进行描绘,展现出德昂族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和坚韧不拔的民族性格。例如,她曾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每个德昂山寨为题,创作了一系列诗歌,如《南桑》《楚东瓜》《白鹭头》《茶叶菁》《香菜塘》等。在这些诗作中,她通过对各个山寨独特地理风貌、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的描写,抒发了对家乡深深的热爱之情,同时也展现了德昂族村寨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2000 年,艾傈木诺从瑞丽党校经济管理大专班毕业,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综合素养。这为她的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她能够从更宏观的角度思考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此后,她的创作进入了一个高峰期,作品不断在各类文学刊物上发表,逐渐受到了文学界的关注。2005 年,她的组诗《蝴蝶情绪》荣获云南省边疆文学奖,这是对她创作才华的一次重要肯定。《蝴蝶情绪》以独特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将德昂族的文化元素与现代情感表达巧妙融合,展现了她在诗歌创作上的创新与突破。在这组诗中,蝴蝶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生物,更是德昂族文化中美好、灵动与自由的象征,通过对蝴蝶的描绘与情感寄托,艾傈木诺表达了对民族文化传承的思考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07 年,对于艾傈木诺来说又是丰收的一年,她的诗集《以我命名》正式出版。这部诗集凝聚了她多年来的创作心血,是她文学创作历程的一次阶段性总结。诗集中的作品涵盖了她对德昂族文化的深入挖掘、对家乡山水的深情赞美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从风格上看,《以我命名》标志着艾傈木诺在创作上的成熟与转变。她不再局限于早期作品中较为狭小、个人化的情感表达和民歌体的创作形式,而是开始尝试更为隐忍、节制的表达方式,试图超越民族和地域的界限,探索人类共通的情感和精神世界。这种创作风格的转变,使她的作品具有了更广泛的共鸣性和更深层次的内涵。2008 年,《以我命名》凭借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荣获全国第九届少数民族创作骏马奖,这一荣誉不仅是对艾傈木诺个人创作成就的高度认可,更是对德昂族文学的一次有力推动,让更多人开始关注这个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学创作。 除了诗歌创作,艾傈木诺还涉足散文等其他文学领域。她的散文作品同样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捕捉和对民族文化元素的巧妙融入,展现出德昂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貌。在她的散文中,读者可以看到德昂族的传统建筑、服饰、饮食等文化元素,也能感受到德昂族人民在面对生活困难时的乐观态度和坚韧精神。例如,在描写德昂族传统的茶文化时,她不仅详细介绍了德昂族种茶、制茶的过程,还深入挖掘了茶文化背后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让读者对德昂族的茶文化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 艾傈木诺始终关注着德昂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她深知,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浪潮中,许多少数民族文化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因此,她积极参与各种文化活动,通过举办讲座、开展文学培训等方式,向更多人宣传德昂族文化,培养年轻一代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德昂族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她也在创作中不断探索如何将民族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让德昂族文化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在创作生涯中,艾傈木诺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文学的敬畏之心。她不断地学习、探索和创新,努力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她的作品不仅在国内文学界获得了广泛认可,还在一定程度上传播到了国外,为增进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理解做出了贡献。作为一名德昂族作家,艾傈木诺用文字为自己的民族立传,为德昂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筑起了一座坚固的桥梁。她的作品如同明亮的火把,照亮了德昂族文化前行的道路,也让更多人领略到了德昂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内涵。在未来的文学道路上,相信艾傈木诺将继续秉持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责任,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为民族文学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