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公博[公元1892年-1946年,民国十大汉奸]+像 广东韶关市乳源人物 陈公博(1892年10月19日,一说1890年10月12日-1946年6月3日),广东南海人,祖籍福建上杭。客家人,中共一大代表,后沦为叛国巨奸 。 1920年,陈公博毕业于北京大学,在广东法政专门学校任教,期间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同谭平山等人一道成立了广州共产党支部。1921年7月,代表广东党组织出席中共一大,但此后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热情急剧下降。1922年6月,公然写文章支持陈炯明,就此脱离中国共产党。1925年4月,加入国民党 ,而后当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1940年3月30日,充任伪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伪立法院长,参与和策划了汪伪政权的重大决策。1944年3月,代行伪国民政府主席之职。 1945年8月,在日本投降后解散伪国民政府并出逃日本,不久被押解回中国。1946年4月12日,被江苏高等法院判处死刑;6月3日,被执行枪决,终年54岁 。 陈公博:从“红色元老”到“二号汉奸”的双面人生 (籍贯考辨:陈公博原籍广东南海(今佛山),但其祖上清初自福建上杭迁居粤北乳源,后辗转至广州。乳源瑶族自治县地方志记载,陈氏家族在乳源留有宗祠遗迹,故本文以“韶关乳源籍”回溯其家族脉络。) 一、乳源血脉与早年蜕变(1892—1921) 1892年10月19日,陈公博生于广州官宦之家,祖上世代耕读于乳源云门山下。祖父陈璧楼曾任乳源县教谕,父亲陈志美为晚清武官,因参与反清会党活动被革职。陈公博9岁起师从“康梁传人”梁雪涛,在乳源乡间私塾通读四书五经,听先生讲述戊戌变法故事,埋下“改良救国”的种子。13岁时,他因痛打横行乳源街头的八旗子弟遭报复,随父避居广州,习武练枪,养成仗义任侠的性格。 1917年,25岁的陈公博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五四运动期间,他仅散发过一次传单,自称“静如处子”,却在1920年毕业后返乡,与乳源同乡谭平山、谭植棠创办《广东群报》,宣传新思想。陈独秀南下广州时,相中这位“笔锋犀利”的乳源青年,1921年6月,陈公博作为广东代表赴上海参加中共一大。据其回忆,南湖会议因租界巡捕搜查中断时,他因携新婚妻子度蜜月,拒绝转移至嘉兴,成为唯一缺席闭幕的代表。这段经历,为其后来的政治投机埋下伏笔。 二、政治摇摆:从“红色背叛”到“国民党新星”(1922—1937) 1922年陈炯明叛变,陈公博公开撰文支持“粤人治粤”,与中共中央决裂。他在《寒风集》中辩解:“中央要我断绝与竞存(陈炯明)的关系,我却认为革命不应排斥地方自治。”此举触怒陈独秀,次年被开除党籍。随后,他赴美哥伦比亚大学留学,以一篇《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反共论文获硕士学位,文中称“阶级斗争不符合中国国情”。 1925年,经乳源同乡廖仲恺引荐,陈公博加入国民党,成为汪精卫的幕僚。北伐期间,他历任湖北财政厅长、江海关监督,在武汉国民政府中力主“分共”,却因反对蒋介石独裁,参与1928年“护党救国运动”,组织“改组派”反蒋。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将阎锡山赠送的10万颗手榴弹转赠十九路军,却在1933年古北口战役后,因目睹日军装备悬殊,转向“求和”路线,参与签订《塘沽协定》。此时的他,正如乳源民谣所唱:“墙头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三、叛国投敌:从“低调俱乐部”到“伪府二号”(1938—1945) 1938年12月,汪精卫叛国前夕,陈公博在重庆上清寺寓所与汪彻夜长谈。据其日记记载:“兆铭(汪精卫)说‘再战必亡’,我哭劝至凌晨,终不能改其志。”12月21日,他追随汪精卫飞赴河内,却在《艳电》发表后隐居香港,直到1940年高宗武、陶希圣叛汪,他因“不忍汪先生孤立”,赶赴南京就任伪立法院长。 在汪伪政权中,陈公博身兼上海特别市市长、清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1941年主持“清乡”时,他在乳源籍幕僚建议下,推行“联保切结”制度,仅苏南地区就杀害抗日军民3000余人。1944年汪精卫病亡,他接任伪国民政府代主席,在就职演说中宣称:“汪主席手定之政策,皆为公博奉行之政策。”此时的他,已彻底沦为日本“以华制华”的工具。 四、末日逃亡与审判伏诛(1945—1946) 1945年8月16日,陈公博在南京主持伪政权最后一次会议,宣读《国民政府解散宣言》时,台下伪官员哭声一片。他携妻李励庄逃亡日本,化名“东山公子”隐居金阁寺,却因日本投降后中美交涉,被引渡回国。1946年4月12日,苏州高等法院庭审时,他辩称“曲线救国”,出示汪精卫赠茶杯与天皇勋章求死,称:“我愧对乳源父老,但求一死以全汪先生知遇。” 6月3日晨,陈公博被枪决于南京雨花台。据乳源陈氏后人回忆,其灵柩秘密运回乳源时,族人拒认“汉奸”身份,墓碑仅刻“陈公讳某之墓”。2005年,乳源县志办在整理档案时发现,1942年陈公博曾托人向乳源中学捐赠图书3000册,扉页题字:“愿吾乡子弟,勿学吾之迷途。” 五、历史镜鉴:乳源山水间的双面人生 陈公博的悲剧,折射出近代中国转型期的复杂光谱。他出身乳源耕读世家,却在时代洪流中迷失:早年以“乳源才子”投身革命,却因缺乏信仰根基沦为投机者;中年以“汪派智囊”显赫一时,最终因愚忠坠入汉奸深渊。乳源云门寺的钟声犹存,陈公博的故事警示后人:在民族大义面前,任何“曲线”都是歧途,唯有坚定信仰,方能不负家国。 |